APP下载

用户参与度与信息时代的高校馆藏建设——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2011-04-03田乐胜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馆藏馆员数据库

杜 进,田乐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0027)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是指对馆藏文献及馆藏文献体系、运行状态及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测定。具体的馆藏评价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量的评价、质的评价、读者使用分析评价是其基本内容。图书馆通常是通过定期检测,得到各种反馈信息,为控制文献资源建设过程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例如:1990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了“评估学术图书馆绩效标准”。它包括四个大类:(1)使用者满意情况;(2)馆藏的提供与使用;(3)图书馆设备及其使用;(4)信息服务。评价的重点从图书馆自身的条件转为用户的满意程度,多采用对主要用户群的满意度和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的办法来进行评估。这些提醒了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优化高校馆藏建设中,用户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以研究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为首要任务,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是首批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也是全国惟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学校现有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3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342人,教授450人,副教授646人。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在这些大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为实现馆藏资源的“合理采购,优化配置,充分使用”,中科大图书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

1 试行学科馆员制,将馆藏建设信息渗入教学培训中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与学科建设以及因之而起的学科馆藏的发展有关。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创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经过10余年的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逐步推广并受到关注。但是由于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科馆员的作用大多停留在参考咨询层面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一直注重馆员队伍建设,现具有博、硕士学位的馆员达到15人,从2006年起尝试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并从一开始就提出馆藏建设是学科馆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具体思路是以渗透教学培训,渗透服务管理等不同方式,让所有的学科馆员都参与学科馆藏开发,给学科馆员时间和机会在征集选书信息和馆藏开发上,希望凭借他们的学科优势在馆藏建设中发挥指导性作用。

1.1 嵌入教学和新生培训

科大图书馆在开设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中,学科馆员作为主讲人,把纸本中外文图书和数据库荐购插入教学,做为一项学习内容。此外,对新生培训进行改良,尤其是针对新入学的博硕士研究生的培训。学科馆员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介绍某些特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引导同学在检索和阅读的同时,提高深入挖掘信息能力,将馆藏资源更好地使用于开题、写作等教学科研工作。近几年金秋,在校研究生院、学工部、院系师生,以及学生会等大力支持下,新生培训在时间、场地和宣传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将新生培训和化学物理系的导师座谈、近代物理系的学术沙龙、自动化系的学术导航等活动结合,培训形式得以进一步深化细化,使得学科馆员在现场就能接触到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使得随后的反馈意见收集活动开展的水到渠成,得到很多来自一线师生最新的图书需求信息和建设馆藏电子资源的宝贵建议。

1.2 渗透服务月和专题培训

中科大学科馆员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参与组织图书馆服务月等多场大型报告和专题培训活动。图书馆先后开展了以2008年“熟悉你的图书馆”,2009年“洞悉文献,发现未来”为主题的图书馆服务月和2010年的“信息动车组”——资源篇、软件篇和服务篇为期一个半月的系列培训。活动形式包括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讲座,邀请数据库培训师来校给院系做专场讲座,也包括学科馆员们各自擅长的专题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如:论文写作投稿、开题文献检索指导、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等。每年活动吸引近5000名学生参加。图书馆服务月活动是对有形的馆藏资源进行宣传活动,学科馆员主动开展活动,将平时少人问津的资源或者数据库里熟视无睹却功能强大的按钮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推向师生,拉近馆藏资源与广大用户的距离,扩大馆藏资源在师生心目中的影响,增强用户的深度使用意识和使用技能,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同时,通过举办这些大型活动,树立了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形象,收到更多有效的反馈意见;此外,学科馆员在服务的同时也在学习,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自豪感,增强自身服务实力,也有助于馆藏建设质量的提升。

1.3 贯彻到课题组的深度服务

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往往显示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图书馆因之而发展馆藏,不仅能够利用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人力及建设成果优势,收齐收精特色文献,形成优势的特色资源体系,而且在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提供特色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提升馆藏建设的质量。从2009年开始,科大图书馆探索主动服务的新形式——学科馆员主动走进重点实验室,进入院士课题组,近距离地为他们解决文献检索方面的困惑。例如:在化学院谢毅教授、郭庆祥教授和理学院张裕恒院士、工程学院尹协振教授等课题组,分别做了关于“Web of Science深层次使用”、“科研工作中的文献管理”、“使用你的INSPEC”和“数据库与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等交流报告,就如何全面深入掌握所研究领域的权威文献,如何跟踪某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把握研究最前沿、热点文章,以及如何利用资源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写作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和热烈的讨论。除了收集到对培训内容的反馈意见外,还收集到很多关于新版权威图书、数据库购买范围和年限、建立特色数据库的需求等方面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1.4 扩展到服务科研管理部门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如人事处、研究生院、学位办、科技处等部门,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评估等方面也需要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如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JCR(Journal Citation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以及Scopus文摘和引文数据库的使用。2010年在图书馆主页增设“我校SCI最新成果展示”按钮,这是我校图书馆和汤森路透公司合作为学校提供信息服务项目的一部分。汤森路透公司把我校最新被Web of Science(WoS)收录的论文,以RSS推送服务的形式通知给读者,通过点击标题就可以链接到SCI数据库查看详细信息。这样,我校的师生就可以直接通过这个服务查看其科研成果、论文有没有被WebofScience收录。这是根据需求建立的反应快速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机制,也是改善馆藏建设的有力举措。

2 充分利用网络力量,提供在线互动的馆藏建设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本科生不扩招,但是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奋战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上,同时也成为科大图书馆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时,科大的人文和管理等学科科研力量也逐渐壮大。这种情况下,中科大图书馆利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提供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努力在网络环境下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发挥出强大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

2.1 开放获取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的馆藏建设不仅包括采购传统文献,采购电子文献,还要在网上组织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虚拟馆藏。中科大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观念跳出图书馆文献信息收集的范围,转变成全球文献信息的掌握与选择,从根据读者需求收集资料向根据读者的现实需求提供资料转变。通过技术人员在互联网上的查找,通过学科馆员在培训、座谈会上收集到的推荐意见,中科大图书馆在主页上给广大师生提供有本校特色的开放获取(OPEN ACESS)资源,即通俗说法的免费资源建设,其收集和整合都在不断地根据后台数据等反馈进行更新和优化。

2.2 讲座信息网和课件天地建设

中科大图书馆围绕读者用户广泛多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馆藏建设形式。科大图书馆数据库地图上的“中国科大讲座网”(USTC-Lecture Hall)是由“学余探索”团队发起,中国科大图书馆提供硬件等支持,伴随着校园信息化应运而生的服务型公益网站。这一资源建设定位于汇集科大校园里的所有讲座信息,使科大师生人人受益。其课件天地一栏也是针对科大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如添加服务月和信息动车组课件,添加结合校内的学院分专业、学科导航等活动的有本校特色的学习课件,努力将其建设成一个微型的、有科大特色的自建资源库。

2.3 图书馆交互式教学科研平台LISER的开发

在当前信息量激增、良莠不齐的形势下,忽视馆藏建设采访工作中“访”的工作,会导致文献质量的日趋下降。如何提高“访”的比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开发试用的Liser(Library Interactive System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系统为这一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同于传统的问答式网络平台,这是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科研平台。Liser系统通过读者证号以实名制方式面向校内读者提供服务,具体实现形式是:在SNS社区网络框架上,以图书馆拥有的书籍、期刊、论文、课件等为基本对象,辐射到教学科研的各个方面,形成符合中科大特点和创新需求的学科导航、期刊导航、论文导航和课程导航。它基于Web2.0技术,借鉴了某些门户型社区的娱乐服务功能,融合图书馆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以大家喜欢的交流方式在读者之间充分拉近距离,聚集人气,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大量实时、客观的资源评价和使用的反馈信息。

3 发动学生社团力量,开通丰富多彩的馆藏建设渠道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高校学生社团以多层次、大范围的态势蓬勃发展,学生基本上都已成为某社团的成员。科大图书馆一方面通过校团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芳草社等社团合作,一方面自己招兵买马,成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这些学生社团是沟通的桥梁,利用他们的力量,图书馆可以参加到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去,广泛宣传与解释馆藏建设的政策,营造学生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氛围,提供用户参与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途径,让学生社团和馆藏建设共同发展。

3.1 学生大使、IEEE兴趣小组和图书馆志愿者协会

在高校里,总有一些才华横溢、激情飞扬的同学,他们对社团的努力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而是直接源于对社团活动的激情,他们参加、策划、组织社团活动时有点类似于热恋中的恋人,已经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些人在社团这块校园文化的沃土上耕耘,没有直接的利益或者目的,就是为了陶冶自身情操,丰富自身想像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养。例如中科大的IEEE兴趣小组常常中午在食堂门口发放宣传资料,SCOPUS学生大使为理学院大二同学分专业选择做有针对性的报告等。为更具体地做好图书馆和广大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于2008年12月应运而生。协会活动内容包括有:主页建设、技术支持、图书推荐、读书交流、服务宣传推广、电子资源建设、文献咨询、数据库跟踪等。根据兴趣特长和实际需求,志愿者组成流通阅览管理、图书推荐交流、电子资源建设、技术支持维护四个小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博客、QQ群、微博和微群,利用飞信相互沟通,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投身馆藏建设中。

3.2 组织志愿者参与选书和剔旧

中科大图书馆长期招收学生志愿者参与现场采书。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广泛收集信息,图书馆馆员悉心指导,将大家的专业基础和出版方面的信息进行很好的链接,不仅提升了志愿者信息素养,而且提高了馆藏质量。此外,科大图书馆还开展图书进校园活动。以201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最新图书高校巡回展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站为例,当时展出的有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经营等十几类最新图书。人邮出版社创新性地使用简化样书,既方便了读者采选,又便于运输和展览。该活动共收集到933条推荐记录,查重317条,比图书馆自己现采的比例偏低,说明图书馆主观订购与学生的推荐还是有差距的。在活动中,师生们现场交流读书心得,对图书馆的图书荐购活动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想法和意见。2011年中科大图书馆经历搬迁,正在启用大量志愿者参与剔旧,利用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帮助图书馆优化馆藏。在新馆将增设新书流动阅览空间,优化馆藏图书建设环境,吸引阅读,方便用户荐购。

3.3 举办沙龙和用户经验交流会

中科大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又名数据库总动员,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化环境和电子存取革命背景下,协会的宗旨是:“让不知道(有这个数据库)的知道,知道的愿意用,用着的用的更好!”为此,图书馆志愿者协会采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沙龙和用户经验交流会形式,广泛吸收用户在文献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建议,特别是就科研文献的搜集、分析、管理和写作进行交流,为图书馆的数据库跟踪,读者服务工作改善,资源建设质量和利用率提高提供咨询;同时协助图书馆宣传馆藏。学生志愿者是数据库的直接用户,来自他们沙龙的信息是第一手的。在与生科院、人文学院等的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利用文献找到了课题方向,找到了合作单位,找到了出国深造的信息,鲜活的案例给了听众极大的冲击,是给数据库资源最好的宣传。目前图书馆志愿者沙龙系列活动已吸收了来自各院系的志愿者130余人,除去毕业和中科院代培生,现在册有60余人,其中90%为研究生,还有一些老师和外籍学生。此后的活动计划将会更加正规化,沙龙内容渗透馆藏建设,形式设计细化到年级,深入到院系和不同的课题组。

4 思考与展望

馆藏是图书馆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特色服务之源。有计划、有目标地强化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传统的、静态的、被动的单一馆藏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必须向主动、多维的动态模式转换,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读者的需要,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这里的需要既包括读者合理的、能够立刻满足的,也包括不合理的和一时无法满足的,只要是读者需要,图书馆都需给予重视和沟通理解。二是研究读者的需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信息服务的交互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要求往往比较精细和专深,学科馆员方案的实施有助于从本校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重点上下功夫。三是培养读者的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有特色、高质量的数据库,提供文本型、多媒体信息;主动开展服务,对读者进行对口知识导读传播服务和提供互动型的交流平台等。

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图书馆处于急剧变革的阶段。信息时代,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来高质量地组织、管理和传递信息,需要建立一种以需求为调节手段的服务机制。如何以人为本,提高用户参与度,促进信息时代的高校馆藏建设,由于各高校办学的专业特点、性质不同,办学特色各异,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做法。但共同点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生命就在于充分利用馆藏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快捷、高质量的知识服务。这一过程和馆藏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信在未来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

[1]何少红.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方针初探 [J].情报探索,2006,(8):108-109.

[2]方丛蕙,姚 东.学科馆员与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工作[J].新世纪图书馆,2010,(4):49-52.

[3]高 波.中美大学图书馆选书决策比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2):20-23.

[4]田乐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6):1-4.

[5]应 飙,申 玮,李金林.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运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56-57.

猜你喜欢

馆藏馆员数据库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