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公共获取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2011-04-03刘静
刘 静
(西安医学院,710021)
高校信息是高等学校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高校信息公共获取是指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高校信息的一种信息行为,指高校信息能否被便捷、免费或通过合理付费方式被一般公众无障碍获取。高校信息公共获取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高校信息不对称、高校信息资源浪费和信息寻租现象,减少高校信息获取的社会成本。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保障高校师生员工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高校信息,加强对高校的监督,促进高校依法治校,充分发挥高校信息的服务作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信息公开无疑将极大方便公众对高校信息的公共获取,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信息公共获取的效果。但是,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才刚刚起步,高校信息公开和公共获取还存在一定影响因素,面临着许多障碍和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影响因素,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公众对高校信息的公共获取,是当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信息公共需求的类型
高校信息公共需求是指社会公众对高校信息的需求。基于高校信息本身的特性,社会公众对高校信息有着多样化的需求。
1.1 政治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政治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主要是指公民在政治参与和监督行政的过程中对高校信息的需要。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利。近年来,尽管教育部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但是高校腐败案件仍时有发生。要做到高校行政权正当、有序地运作,实现依法治校,就必须加强对高校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然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和监督高校行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公民要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到相关的高校信息,充分了解高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情况。只有让高校切实做到信息全面公开,把高校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才能提高工作透明度,形成有效的内部监控和有力的社会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要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在高校政治参与和监督行政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政治性高校信息的公共需求。
1.2 社会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公民、法人和组织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权衡利益得失,判断形势,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高校作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高校信息中诸如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机构设置;各层次、类型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与录取规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科与专业设置;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的申请;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信息与亿万在校师生以及亿万家庭息息相关,不仅影响学生家庭对高校、专业等方面的选择,而且直接影响高校教职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只有充分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师生才能在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这就构成了社会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1.3 科研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开放式办学和高校社会化等新机制的引入,高校和社会化大环境的结合日益紧密。规范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所掌握数据的质和量,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水平。众所周知,高校除了教学以外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拥有大量的书刊、数据库等海量文献资源。对于科学研究而言,高校这类数据资源显得尤其重要。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成果和信息资料对于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信息价值,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因此,高校信息对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社会公众对高校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
1.4 经济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日益多元化,学校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经济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是指市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高校信息的需要。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面对瞬息万变和充满风险的市场,和高校有关的市场主体必须时刻关注高校的各项政策信息变化,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收集、整理、利用高校信息,进而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否则,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遭遇重大的经济损失。高校信息是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减少社会投资风险的重要条件。所以,相关的市场主体对高校信息有着必然的需求。
1.5 文化性高校信息公共需求
文化属于国家和全民的公益事业,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的有效途径,使文化成为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方式,学校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办学思想、文化理念、校园精神、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等。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对高校信息有着文化性公共需求。
2 高校信息公开和公共获取的影响因素
2.1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信息公开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实行高校信息公开就意味着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工作方法、领导作风将要发生深刻的变革。高校信息公开,对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决策水平、政策观念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和督促。虽然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充分认识信息公开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多数高校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公开工作,但部分高校仍没有开设信息公开专栏。有些高校干部和教职工对信息公开意识淡薄,参政意识、民主监督意识不强,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十分欠缺,致使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在广大师生中没有一种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缺乏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在动力。
2.2 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的领导实施机构出现错位
信息公开是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实施机构是工会或纪委,在没有明确信息公开负责部门前,信息公开工作也归工会或纪委负责。现在《办法》明确信息公开工作由“行政领导负责,校办组织协调”,因而在领导实施机构的设置上出现一分为二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
2.3 高校信息管理模式
公众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是高校信息公共获取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信息的量与质两个方面。高校信息管理的模式决定着社会公众所能获取的高校信息的质与量。社会公众所能获取的高校信息的量主要取决于高校对信息的控制程度,高校对信息的控制程度越低,社会公众所能获取的高校信息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社会公众所能获取的高校信息的质主要取决于高校机构内部的信息管理水平,没有经过科学、规范地处理,要保障高校信息的质便无从谈起。
2.4 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高校的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都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一套体系来编排,缺乏统一的标准。公开与不公开都是由高校自己主观判断,缺乏外在的、强制的公开标准。特别是具体到某一项公开内容上,高校可以以自己的价值判断用保密做挡箭牌来回应群众对信息的诉求。这些都会给高校信息公开和高校信息公共获取带来障碍。
2.5 高校信息传播渠道
高校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是指高校及其内部机构以无偿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主动提供高校信息的形式与途径。高校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少与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高校信息传播的效率与速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高校信息的获取效果。高校信息传播渠道越多,社会公众接触各种层次的高校信息的机会就越大,信息传播渠道越通畅,社会公众获取高校信息的效率就越高。
2.6 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环境
高校信息公共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或者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因特网的普及率。在高校信息化中,网络无疑成为发布高校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公众获取高校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信息环境是指信息获取主体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具体是指信息获取主体所能够享受的社会所提供的以光纤宽带网络、卫星传输网络、电视电话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设施。公共信息设施主要指在公共场所建立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检索服务和发布公共信息的信息查询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以及利用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信息环境也是信息获取主体获取高校信息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主体的信息获取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2.7 信息素质条件
信息素养定义为“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及准确定位、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在构成上应包括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信息技能三方面的内容。当今世界,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可以促进自身与社会的接触和公众交往,享受教育及公共服务。一般来说,文化素养高,信息素质也相对高;文化素养低,信息素质也相对低。在现代社会,要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还要求信息获取主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
3 保障高校信息公共获取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是基础
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应该加强与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有关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有关高校信息公开的政策,让所有师生从思想上提高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认识,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参与信息公开的意识和责任感,推动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从形式的公开向真实公开、结果公开向全过程公开转变。
3.2 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树立阳光高校的理念
公民知情权是一种政治性的权利,公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资源,是宪法赋予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对高校事务享有知情权,相应地要求高校信息公开,是公众政治权利的体现。高校信息公开有利于高校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有利于加快国家信息化发展。作为高校信息公开执行者的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认识到高校信息公开是其基本职责,树立公开行政、阳光高校的理念,积极推行高校信息公开。
3.3 建立实施机制,是保障高校信息公共获取的关键
《办法》提供了高校信息公开的原则、内容和途径,为高校信息公开提供了基础制度。但是我国高校的不同隶属关系、办学层次等都会影响到高校信息公开的效果,所以,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来保障高校信息公开的实施。高校在实行信息公开中应该制定配套的具体制度,将《办法》规定的内容细化。细化时,要以罗列的方法具体规定不公开的信息种类,使高校信息公开的各个机构有可操作的依据。有关部门在制定具体办法时,要以合法、开放和民主的程序进行,使《办法》的原则得到更好地贯彻。
3.4 重视配套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我国网络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网络的覆盖范围、传输速度等方面仍需要大力改进,应继续建置网络工程设施,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地域和经济的原因,存在信息化建设规模小、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信息差距、知识差距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发挥网络效应和激发整体潜力,尽量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解决因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
3.5 先进的技术是保障高校信息公众获取的手段
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技术进步已成为改变我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手段,信息技术给公众带来了自由获取高校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差异大,电脑普及率较低的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保障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手段获取更多的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我们自由获取高校信息的手段,而不是障碍。
3.6 构建基础平台,建立多种高校信息公开渠道
信息化时代,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高校政务信息的孤岛问题,使涉及到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得到整合。其次,应用支撑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服务平台和公共支撑系统,是政务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层、信息传输和系统运行的支撑平台。这方面建设要注意形成与主管单位采用一致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拓展校内员工和社会公共获取高校信息的各种途径,包括高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当前,随着我国电子政务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门户网站已成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
3.7 强化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追究机制,确保公民救济权利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信息公开,有必要建立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运行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把高校信息公开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会、教职工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考核体系,把校务公开工作作为衡量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体系,把干部实行信息公开的情况作为干部评优、奖惩、提拔晋升的重要考察内容;要定期组织考核、评比,真正做到奖优罚劣;统一制定详细的责任追究办法,细化责任追究的内容,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正确运用责任追究手段,维护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严肃性。
为了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本着“有权利必有救助”的原则,赋予公民享有获取高校信息公开的救济途径。当公民正当申请获取高校信息被无理拒绝,或是高校信息公开侵害了公民权益时,公民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是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知情权的保障,最终要允许以诉讼的方式来实现,要放在行政权力架构以外,以公平的裁决方式解决,否则知情权的保障只能是句空话。
[1]蒋 冠.政府信息公共获取影响因素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0,(2).
[2]吴蜀红.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的保障研究[J].图书馆,2004,(6).
[3]张冰梦,唐云燕.高校政务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档案,2009,(3).
[4]杨 庆,黄锁明.当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药学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