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1-04-03王杰文,李赫男
王 杰 文,李 赫 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即教育系统中的人(教育者、学习者)能够自觉、自如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交流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绩效、促进学习。对农村教育信息化来说,直面农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是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普遍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中熏陶出来的,一些旧观念对农村教师产生了深远影响,要接受新的观念还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甚至对信息技术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消极态度。”[1]因此,尽管“十一五”期间,国家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搭建起了教育信息化平台,但实践证明,收效并不明显。
教育部2011年1月4日,发布教师[201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精心规划、有效组织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克服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力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养成与发展方案,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同仁赐教。
一、湖南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009年12月,我们对湖南省30余所农村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概括出5个方面的问题:[2]从事“语文”、“数学”所谓“主科”教学的教师较多(占67%),但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分别为10%和7%); 广大农村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比较大(占78%),但真正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并不多(30%),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者极少(只有13%),还有不少教师(占2%)害怕使用信息技术会影响教学效果; 绝大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有所了解者占71%,但认为自己比较清楚者不到2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较低; 有不少教师可以操作使用计算机、利用现成的课件授课,也会使用互联网玩游戏和从事其他娱乐活动。只有极少数教师能进行文字处理和制作教学课件(虽有70%的教师声称自己能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但通过访谈发现,真正会制作的并不多); 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大多以“教书匠”自称,缺乏应用与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仅把上课当做谋生的手段,很少教师会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近15%的教师撰写过相关论文)。
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我们不得不思索,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从生态学视野来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教育信息环境等组成。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在与社会信息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不断进化——当外界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时,现有平衡将被打破,此时需要调节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之间的关系来重构新的平衡。信息社会,信息丰富多彩、纷至沓来、令人无所适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广大农村教育信息化物质环境有了相当的基础,“农远工程”已经落户偏远山村,但是,大量的投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产出,原因何在?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人的进化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
首先,农村教师缺少接受培训的机会。没有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概念和新技术,难免目光短浅;其次,缺乏同行之间的交流。农村小学规模小,校际相隔又远,少数对现代教育技术感兴趣者一般都是孤军奋战,如果没有相当的毅力和恒心很快就会丧失信心;第三,缺乏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普遍地,农村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规划,没有合适政策的鞭策,教师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出来,完全靠教师个人的兴趣来支撑其行动,缺乏持久动力;第四,本来就不多的培训机会,但培训内容和模式又大多是带有浓厚城市色彩的集中短期培训。
二、促进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1.基本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专设一章阐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和目标。对农村基础教育而言,要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应该以发展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为抓手,以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村人口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自觉行动。所以,在今后的10年期间,应该把对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首先,要更新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理念,科学合理地定位教育信息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着实培养大批有志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人才;其次,要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人文环境;最后,通过校长、骨干培训,建立学习同共体,专家指导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构建起一个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帮助农村教师从“谋生”向“谋业”转变,从“教书匠”向“学者”、“专家”发展。
2.更新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理念
何克抗教授说得好:[3]“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本意就是要培养师范生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制作轻设计、重技术而忽视技术教育功能的现象。必须明确,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并不等于信息技术能力,必须区分教育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内涵,切勿将“现代教育技术”当做“课件、动画和网页制作”课程来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强调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即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道德伦理、相关社会责任、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李龙教授认为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4]教学设计的能力;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媒体(资源)应用、开发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面向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其能力结构可以更具体地设定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小学学科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实践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教育设施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能力等。无疑教学设计是核心能力,尤其是结合农村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事实上,要培养出真正有志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才,还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扎根农村的使命感。要当好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想当教师的人是不可能当好教师的。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普遍缺乏认同感,对师范生而言,必须加强师范意识教育,以防同化。第二,强化面向农村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强调,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更不是电脑与网络设备维修工,而应该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核心成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的设计师,是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与研究的帮助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校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指导的最合适人选,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他们的职责应该包括:向全校师生传播信息技术知识,帮助师生正确地、理性地、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学科教师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协助各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与学科教师合作,设计、开发贴近农村生活、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协助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兼任学校教育设施使用、维护与管理工作。
3.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人文环境
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比较保守,怕麻烦,甚至担心使用信息技术会影响教学效果、费力不讨好。所以,要加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政府除了必要的软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以外,还应尽快制订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政策,鼓励农村教师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改革实践活动。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实际出台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政策,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教师教育资源是教师培训和学习的基础平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相关网络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深入持久开展农村在岗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关键,必须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师范院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师生更是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们结合湖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项目“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建设”和湖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投标课题“湖南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了一些工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由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4.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养成与发展策略
首先,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在职教师培训,牢固树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意识。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些学校不具备客观条件,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有关领导和广大教师缺乏教育信息化意识。因此,对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强化培训是关键的一步。
对校长而言,培训的重点是信息化教学意识,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职业道德伦理等;其次是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重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的培训。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少能够完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产品(媒体、资源)两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但是,目前教师培训大都采用集中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培训规模不大,受益面太小;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缺乏跟踪指导,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无法长久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已在农村学校的数量极其有限的信息技术教师却有劲无处使,且由于不上“主课”而往往被边沿化,缺乏工作激情。如果能让他们发挥专长,实施校本、或学点、学区的教师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培训,实为一箭双鵰之举,何乐而不为呢?何克抗教授指出:[5]“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职责是如何帮助教师把已有的教与学理论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四川省荥经县花滩小学利用每个星期四的下午进行2 小时的集中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就是值得推广的经验。[6]
其次,逐步构建起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 有不少学者指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7]这种观点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因此,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校长应该鼓励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校本、学点、学区,甚或县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上,而不要因“信息技术”课程少而安排去任教其他课程。
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以高师—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为联合基地,以优质小学教师的成长为目标,以培养培训过程的合作与研讨为载体,通过项目合作、教学互动、共同研究、资源共享,最终推进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合作联盟。”[8]通过这种以小学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有高师院校教育信息技术学者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运作,从而逐步树立起广大一线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意识,有效促进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
最后,鼓励专家深入农村教育一线,开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小课题行动研究,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更深层次 要经历培训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以后,广大教师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但是,可以预见,这种应用仍然是低水平的。此时,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更新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关键。这个阶段,教育信息技术学者可以通过串讲送课、远程指导授课等形式传授现代教育理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以协助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为主。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由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教育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9]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由教师个人或少数合作者一起,在短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并直接被应用于研究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10]
教育信息技术学者深入农村学校,以一线教师认知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开展旨在提高一线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小课题行动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小课题行动研究中,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为教师提供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内在发展之路。例如,山东省海阳市、浙江省淳安县通过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10][11]
三、结束语
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愿当教师、能当教师的人才,职后教师教育的任务是造就会当教师、乐当教师的好教师和名教师。相比之下,职后教师教育更为重要,已经得到各界的充分重视。《纲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一章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并特别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可以预料,今后10年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任重而道远。
[1]张进良.面向信息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6):24-28.
[2]王杰文,李赫男. 湖南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 当代教师教育,2010,3(4):71-74.
[3]何克抗. 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4]李龙.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克抗.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10(6):39-77.
[6]李元华,张汝钧.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09(9):40-41.
[7]王天晓. 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4):11-13.
[8]郭维平. 构建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探究[J]. 继续教育研究,2101(9):91-93.
[9]付丽萍,张军征. 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66-68.
[10]方展画,程江平,徐敏娟. 淳安县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之成效分析[J]. 浙江教育科学,2010(5):3-6.
[11]车言勇. 县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教育科研,2009(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