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理名师成长之路
2011-04-03华东师大二附中201203陈胜庆上海浦东教科院200127李功爱
华东师大二附中(201203) 陈胜庆 上海浦东教科院(200127) 李功爱
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于2008年10月成立,由地理特级教师李功爱和陈胜庆共同担任主持人,至今已经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三年中,主持人和学员都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探索着地理名师的成长途径、科学方法和有效措施。我们不仅期待能培养出一批名师,更希望在经验与教训中能够摸索出一条促进名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地理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情况
第二期地理名师培养基地共录取15名成员,都是高级教师,年龄在35岁左右,基本都是各区县的骨干教师。其中有3位是学校的副校长,有6 位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有2位是区教研员,还有2位是上海市地理教材编写组成员。可以说,这些同志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都处在整个地理教师群体的高端区间。
虽然这些学员都具有强烈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但是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他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极需要有导师的指引,有同伴的互助,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专业水平。
尽管学员们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非常繁忙,但是都十分珍惜培训的机会,认真参与学习活动,出席率始终在95%以上。两年多时间中,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发展愿景的团队,与导师以及学员互相之间建立了一种共同的话语系统,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互相激励。他们在自己的总结中说:我们经常忙碌地奔走于各校之间,沉浸在学习研讨的氛围之中,思考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我们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写得多了,现在觉得思想充实了、办法点子多了、笔头流畅了,虽然辛苦,但是感觉的是一种幸福。
在基地学习过程中,学员的激情普遍点燃,成长内驱力受到激活。十五位学员不仅积极主动地听报告学习,还能在百忙之中及时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仅针对每次听报告和讲座而写的体会文章为169篇,其中有24篇公开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粗略统计平均每人有260学时用于基地活动后的消化性学习。在这样大量的浸润式学习和实战式锤炼中,学员们的成长也是快速的,仅基地学习期间,获得全国级的奖项有16个、上海市级的奖励9项、各区县级的17项,有多人被评为区县的学科带头人、高校的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等,3人录取为在职研究生,在较大范围里发挥了一定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基地的培养只是他们实现高端成长的起步,最重要的是他们由此树立了要成为“名师”的远大目标,也通过与导师们的频繁接触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距离,了解了“名师”的成长路径。而且,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形成的团队会继续存在,因为除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友谊和情感以外,更多的承载他们共同的发展愿望。
二、主持人与专家团队的指导情况
市教委人事处和“双名办公室”为地理名师培养基地设置了“双主持人”。两位主持人在基地培训过程中,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产生了“1+1>2”的效应。
主持人李功爱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学教研员,长期从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具有厚实的学科功底和丰富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经验,具有培养引导学员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还具有多年带领中学地理教师进行野外考察、提升职业精神的经验。
主持人陈胜庆为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华东师大张江实验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在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学科的德育等方面均进行过潜心研究,具有引导学员开阔地理视野、增强学术水平的资源优势和学术平台。
两位主持人制定了“四个培训模块、四个培养阶段、四个培训特色”培养方案,实施整体培训规划与个性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培养计划。两位主持人与全国和上海的地理教育专家都有密切联系,能了解和把握全国和上海市地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动态。两位主持人精诚合作、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资源优势,使得地理基地的培训活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额外充实丰满,每次活动都能够较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为了保障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基地聘请2位资深教授和5位特级教师组成了专家导师团,其中有华东师大教授博导陈澄、夏志芳,资深特级地理教师赵才欣、向学禹、徐宽洪,年轻特级地理教师何美垅、吴照等七人。
七位专家中,既有理论造诣精深并且担任国家和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编制任务的大学教授,也有在市教委教研室担任领导以及长期在中学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同时还有第一期重点学员并且新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优秀青年教师。此外,在培训期间,基地还邀请了上海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裘腋成,华东师大段玉山、陈昌文教授,上海师大江晔教授等,以及上海、北京、哈尔滨、浙江、江苏等地特级教师参与培训,很好地挖掘了优秀的教育资源。
两位主持人和七位专家作为强大的指导团队,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除了每位专家都专门联系两位学员以外,在许多活动中都邀请专家尽可能地参与,与学员加强接触联系,使学员与名师专家面对面,特别是不同类型的专家对学员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教授具有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中学资深特级教师具有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书育人的人格魅力,两位一期重点学员也是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与他们基本是同龄,成长的经历更具有榜样的价值。
根据市教委人事处和“双名办公室”的有关指示,组建专家导师团,并且通过主持人和专家导师团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也是基地培训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构建培训平台的基本情况
名师培养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培训平台,实现有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的地理基地主要构建了四个平台:
1.课程培训的平台
第一类培训课程是由“双名办公室”或由“理科管理组”统一组织的通识课程,
主要由那些全国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做报告,其中特别是张民生、于漪、林崇德、刘京海等报告深深触动学员的心灵,其影响力能长久持续下去。
第二类是由本基地自行组织的学科类的专业课程,主要由本学科领域的专家承担讲座任务,除了上海的专家以外,还特请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专家来沪做报告。同时还组织学员参加学术年会,也聆听了包括台港澳、英国、韩国、日本等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的报告。
第三类是主持人的课程报告。李功爱老师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社区地理和校园地理等报告。陈胜庆老师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学科德育和基于地理学科的科技活动等报告,更多的是采取互动的方式进行。
第四类课程是一种尝试,即学员自行设计的课程(专题报告),通过教育论坛的形式进行。这对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有很大的作用。
2.课堂教学实践的平台
基地培训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平台,即以备课、说课、磨课、上课、评课的方式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15位学员都开设了公开研究课。大家高度重视公开课,反复备课,认真上课,同时在课后进行深入的评课,互相写出评课报告和反思报告。每次公开课都邀请专家参加,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常常给学员们很大的启发。有的学员说,我们过去也经历过许多次的公开课,但是都没有像基地公开课那样“刻骨铭心”。
我们要求每位学员要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把教学特色作为“名师”的标志之一。许多学员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对自己的教学特色缺乏理性的提炼。随着课堂教学的实践平台的培训,学员们互相研讨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有的学员擅长开发乡土资源联系当地实际进行地理教学,有的擅长以地图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擅长与理化等学科知识组合进行地理教学,有的擅长开展课外的环境教育和地理科技活动,有的擅长以教学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擅长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擅长把研究性课题组合到课堂教学中,有的擅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等等,教学特色的初步提炼为地理“名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3.教育论坛的学术平台
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平台,无疑对“名师”成长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要培养具有专家型潜能的地理名师,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修养。所谓教师的学术修养,是指能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能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透过繁杂的教学表象洞察问题的实质,而且他对学术研究具有敏感性、独特性、批判性和思辩性的思维品质。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搭建学术性平台:
(1)在华东师大陈澄教授和夏志芳教授指导下,开展“地理教学设计优化”专题研究,分初中、高中两个系列,学员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各人完成一个专题的撰稿任务,目前正在结集出版。学员们为此查阅了大量专著和文献,以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身份,与大学教授共同承担理论著作的撰写任务。
(2)多次参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开拓学术视野。2008年赴福建厦门、2009年赴云南玉溪、2010年赴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把握和了解全国各地地理教学研究动态和学术信息,加强了与各地专家与优秀教师的联系,特别是聆听国内著名地理教育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了专家的学术思想。基地主持人也在年会上向全国同行介绍上海名师培养基地的工作情况,充分利用机会阐述上海地理课改的观念。
(3)建立基地学员与华东师大博士、硕士生互动的机制。一是邀请华东师大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与我们的听课,与基地学员一起互动学习,启发学员们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提高理性思考,发现问题、学会探究,增强对学术问题的感知。而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论文选题和结题报告也成为我们基地学习内容之一,有助于提高学员思考问题的理性程度。
(4)研读专著、举办论坛,营造学术氛围。2009年11月,我们在华东师大与地理系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成功地举行了“美国地理教材研讨论坛”,编印了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的美国中学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学》,体现了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编写思想。我们把这本教材发给学员研读并要求每人写成研读报告,希望从教材中吸收有价值的理念和方法,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学员们自主组织策划了四场主题论坛,分别是“地理名师与教师素养”“地理名师与教学特色”“地理名师与课外教学”和“ 地理名师与有效教学”,在祝桥中学、闵行中学、南模中学、延安中学开展了论坛活动。每场论坛有四个主题发言,点评的专家有教授和一线教师。参与论坛除了本基地的学员外,还有上海各区县的地理骨干教师、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地理教师、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的研究生等。作为市地理名师的后备人选,不仅只站好自己的讲台,而应该出观点、出思想、出影响力,能带动更多的地理教师一起进步。要让中学老师了解到地理教学的实践层面的背后,存在着很多的理论学术问题。学术的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也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后劲。
4.野外考察活动的平台
中学地理名师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需要有热爱大自然的执着精神和鲜明的地理教师人格魅力。因此,野外考察是实现地理基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独特方式。
我们利用到各校听课之际,不忘组织学员参观了附近有地理学价值的地点,如到金山区后参观了上海市近年新建的漕泾化工区,到崇明县后参观了西滩湿地和新建的长江大桥,到松江区后参观了松江大学城等。
此外,我们精心组织了多次野外考察,如2008年赴厦门考察海岸地貌,2009年赴云南考察了腾冲火山地貌。
2009年暑假,我们按计划组织学员参加上海市地理学会大地之鹰考察团到青海和甘肃进行地理野外考察,度过了收获丰厚的13天。在环青海湖一周中,亲眼看见了青海湖周边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学员们还从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到察尔汗盐池再到当今山口,完整地穿越了柴达木盆地。有的学员第一次看到冰川、盐湖、胡杨林。在考察河西走廊途中到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重要标志——乌鞘岭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我们还访问了中科院青海湖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研究与治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了解了我国地理学界对西北生态研究的重大成果和对开发大西北的一些重要观点。学员们还专门拜访了地学泰斗——九十高龄的施雅风院士,与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进行了座谈。考察期间我们地理基地的学员尽力展现上海人、上海教师、上海地理教师的精神风貌,到希望小学探访,为孩子们赠送书籍。学员们还参观了我国的原子弹基地,途径甘肃高台为红四军纪念馆敬献花篮、悼念烈士。
2010年暑假,我们组织了黑龙江考察。首先,我们在哈尔滨三中与当地教师举行了学术交流,主题是“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设计”。双方各有两位教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同时基地两位学员李辉和华平生分别借班执教“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并且进行现场点评。
学术交流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野外考察,赴祖国最东端抚远县乌苏镇,登上回归祖国不久的黑瞎子岛;考察三江平原湿地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到856农场感受北大仓的大农业;奔赴兴凯湖、镜泊湖,考察堰塞湖的地貌特点,研究火山口原始森林的形成原因等等。
虽然我们考察的都不是旅游胜地,住宿交通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基地的学员们出于对地理学科的爱好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普遍感受收获很大。一位学员在西北之行以后,写下了100个西北地理问答,在东北考察之后,写下了十篇游记。这些考察活动,一定会极大地丰富学员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开拓学员的眼界和境界,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