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1-04-03朱正杰
朱正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后劲;同时黑龙江省拥有众多机械化农场和农业村屯,民风民俗独特,为民俗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而有序地发展乡村旅游必将成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其中森林覆盖率为43.6%,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黑龙江省江河湖泊众多,有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有原始生态、水质纯净的大界河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有中俄界湖兴凯湖,还有全国第三大的松花江。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湿地景观特征典型、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完好,具有原始风貌。相对集中成片的有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乌裕尔河沼泽湿地和松阿察河沼泽湿地。黑龙江省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广袤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闻名全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此兴建了很多大型现代化农场,如友谊农场、洪河农场、兴凯湖农场等,这些农场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项目所在地。
同时黑龙江省拥有着众多农业村屯,除汉族外,还聚居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民风淳朴、自然景色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其中,鄂伦春族的“篝火节”、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朝鲜族的“秋夕节”和“望月节”、锡伯族的“抹黑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日,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乡镇不约而同地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着极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5个县(市)。其中县级市 19个,877个乡(镇),14488个村屯。截至2010年,全省农业示范点增至60余家,家庭旅馆增至1000余家,已推出100多个乡村游目的地,并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了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全省己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等1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向前乡新合村、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2009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化旅游休闲论坛上,黑龙江省穆棱市荣获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城市称号,黑龙江省横道河镇荣获“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镇”的称号。2011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宁安市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风情类型也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有现代化的大农场风格,清新朴实的山野民舍风格,北方少数民族风格,边境异域风格,大森林山居风格,还有大湿地休闲小屋风格,而且分布广泛。黑龙江省已确定了民俗风情、秋实采摘、现代化农业观光、中小学生乡村夏令营、乡村文化体育以及春季赏花、田园风光、踏青活动等六大乡村主题游活动,并推出了黑龙江乡村游线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乡村游线路如下:
1.哈尔滨市区:太阳岛-葡萄王国-植物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
2.哈尔滨至阿城: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太祖陵、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亚沟金代摩崖石刻、朝日殿、松峰山旅游区、玉泉狩猎场、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凡奇生态园区、平山旅游度假区、旭东科技园区、西泉眼水库旅游区、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园、玉泉花果山庄、红豆杉庄、玉泉万博山庄、红新新村(朝鲜风情)。
3.牡丹江至七台河:牡丹江(宁安兰岗、响水村、东宁三岔口镇、佛手山国家森林公园、七里地生态园、横道河子镇、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镜泊湖源头、朝鲜民俗村、牡丹江雪堡、大海林雪乡)-鸡西(兴凯湖农场、八五六农场、麒麟山、桦木林场、八楞山、虎头沿江景区、鸡东县鸡林乡、城子河区永丰乡)-七台河(红卫镇、前山村、英山村、金河三连、鹿角沟、勃利、大四站、双河、龙川矿泉)。
4.大庆至齐齐哈尔:大庆-杜蒙(寿山度假村、蒙古村、当奈生态村)-林甸(三合乡胜利村、郭氏生态湖)-连环湖-齐齐哈尔(哈拉新村达斡尔族区、甘南县兴十四村、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铁农园艺度假村)。
5.黑河一线:五大连池(老黑山、龙门石寨、冰洞等)-黑河(瑷珲博物馆、瑷珲古城遗址)。
6.双鸭山至鹤岗:双鸭山(双兴农业旅游示范区、友谊农场、饶河四祥赫哲族民族乡)-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汤原县吉祥乡、中国第一集体农庄、同江洪河农场、千里生态园)-鹤岗(东山区东方红乡桦春朝鲜族村、共青农场、萝北黎明村、五道冈)。
7.铁力至伊春:铁力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铁力农场、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保兴乡、乌拉嘎鄂伦春民族村、永安东湖度假村。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存在认识误区
第一,片面认为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就能建成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所需要的其他配套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基础、区位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合作化的经营模式。
第二,对乡村旅游的市场机制作用运用不够。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者一味把城市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范围。但实际上,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旅游欲望不如大城市的居民那样强烈。
第三,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经营者将热衷于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投资,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
(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缺乏乡村特色
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规划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生态原理。盲目地过多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给乡村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影响。目前,许多景区建设时只追求规模与速度,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建筑单调呆板,城镇特色不突出,建设品位不高,把建高楼大厦、玻璃幕墙等作为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标准,乡土气息日益被现代化风格冲淡。如帽儿山吕家围子的住宿接待设施就过于现代化,农村田园的那种原汁原味的生活环境和气息略显淡薄。
(三)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备、管理混乱
现代旅游活动是“食、住、行、游、购、娱”的有机统一,但黑龙江省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只重视景点开发而忽视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旅游接待水平低下。有些新景区在服务设施还未建好之前就急于开放,有些老景区服务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景区本身,如停车场拥挤、电话亭稀少、用餐住宿条件差、景区公厕紧张、咨询中心缺乏等,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游客基本需要。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也不尽如人意,多数旅游景区中的餐饮业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餐饮品质,缺乏特色,餐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突出。
此外,交通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影响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景区景点的选择。但是目前许多旅游景区还存在路面窄、路况差的问题。有些旅游路线还是便道土路,遇雨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交通的可进入性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低
旅游品牌不仅是向消费者传达有关旅游产品信息、文化的桥梁,更是与消费者沟通的纽带。目前,黑龙江省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在策划品牌上仅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忽视从消费者行为与品牌的关系上认知和塑造品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奇特、罕见的资源不多,难以形成亮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宣传不到位,盲目跟随他人,没有特色,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景区缺乏吸引力。目标消费者群体不明确,盲目打广告、做宣传,花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中俄界河—兴凯湖,浩瀚如海,沙细水清,是旅游的胜地。由于缺乏景区特有品牌形象的支撑,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到位,以至于知名度不高,游客甚少。
四、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乡村旅游涉及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必须要科学、合理、分层次规划。首先,应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指导意见,在县、乡镇层面上,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本地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在具体的乡村可以引导、组织村民采取联合发展或分散经营模式,合理分配乡村旅游资源,考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确定本村的具体发展思路。在规划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避免照搬和雷同;应聘请专业规划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二)保持乡土特色,突出体验型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景区设计应挖掘乡土气息、特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层次内涵。全面考察景区所在地的乡村资源特点,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延续和创新。特色设计应立足于创造生活型的乡村景区,是对原始自然、淳朴生活的反映。规划乡村旅游景区要把乡村的元素放到重要位置,营造自然淳朴的生活环境,使乡村小镇变成风光秀丽、生活方便、具有浓厚人情味的旅游空间。在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努力使旅游者由被动地位转换为主动参与者,并使其身心得到极大满足,应加快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打造出新奇刺激,有惊无险,使游客全身心地参与体验某种特殊生活,从而获得由参与而带来的满足与享受。
(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乡村地区受二元经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具体来说,农村房屋(尤其是经营性房屋)要依据民族和地域风情,因地制宜地建设,并注重节能和环保;水电、道路、医疗、通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备;乡村的街道和居住环境要保持卫生清洁,要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厕所建设。在基础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和乡土气息,既要避免城镇化倾向,也要避免乡村规模的过度扩张。
(四)树立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
树立品牌形象首先要对自身的资源、环境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估,深度挖掘资源特色,确定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考虑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之与旅游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景区自身品牌也要依托大环境的影响,黑龙江省已在国内外打造起“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省”的总体形象,特有的黑土文化、民族文化和农业生产文化都是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可依靠的宝贵财富。
同时提炼鲜明的乡村旅游主题口号。以景区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背景,以景区的景观资源为基础,将目的地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口号,以达到打动游客,激发其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口号要与旅游形象相呼应,用最精炼、最贴切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述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富有感召力和煽动性,并朗朗上口便于消费者记忆。如巴兰河的主打“北方第一漂”值得借鉴。此外,旅游形象主题口号的设计还要紧扣时代脉搏,发挥品牌的叠加升级宣传攻势。对于一些知名度偏低、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的景区首先要将目标和重点立足于省内,逐渐扩展,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再逐步迈向省外市场。
[1]窦博如.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4):36-46.
[2]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13-15.
[3]李秋月.黑龙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5):24-28.
[4]黑龙江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