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1-07-04于巧丽
王 爽 于巧丽
(1.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2.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近些年印度经济也如同它绚丽的民族文化一样正走向欣欣向荣。根据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印度的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一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GDP为4.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同时,作为金砖国家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印度也正以新的姿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向人们展示其南亚大国的魅力。此外,根据2011年IMF的最新数据,印度2010年GDP增速达到10.4%,中国达到10.3%。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印度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中国。此外,依据两国官方机构的经济数据预测,中国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的GDP增速将达到7%,印度则将达到9%。此报道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暂不讨论IMF的数据究竟是否准确,但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印度正如同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一样蓄势待发。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印度经济的发展特点,探寻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希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印度经济的发展特点
印度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非常相似,也经历了几代政府的多个五年计划,到2011年为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到期,从2012年开始即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因此,回顾印度经济的发展历程,着眼印度经济的发展现状,发现印度经济有其鲜明的发展特点。
(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第一产业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出现萎缩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对GDP的贡献度由1990年的40.6%上升到2005年的52.4%,涨幅高达29%,相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成绩,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从1990—2005年,其在GDP中的比重基本没变动,大概维持在24%左右。因此,从横向来看,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成绩最突出,从纵向来看,在印度独立之初,农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比重高达55.4%,而服务业仅为28.5%。从1980年开始,印度服务业已经逐步替代农业,成为印度国内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繁荣强有力地拉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
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总是开始以农业为主,然后逐步实现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会壮大起来,直到超过农业和工业。印度却是个特例,它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还不够发达的时候,服务业却一路领先。
印度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由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持续高增长。印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积极的信息产业政策给予扶持,再加上其人才、技术和语言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2004—2005年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长率超过33%,产值达285亿美元。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达不但直接对GDP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其出口也已成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印度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产值已经高达600亿美元,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在整个GDP中的占有额已经超过3%。在整个欧美市场,几乎是印度软件一统天下。其次,印度服务外包市场较为成熟。据印度服务外包协会NASSCOM发布的《印度服务外包行业2011年到2020年十年规划》中称,2010年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目前的总业务量是700多亿美元,而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5100亿美元,印度占比为13.7%。同时,印度也是目前全球承接规模最大的接包国。
(二)印度是以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型经济
与中国经济多年的内需不足正好相反,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投资率的日益提高、外贸的明显拉动,而是得益于国内的私人消费。在印度GDP构成中,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0年印度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为68.8%,2000年为64.0%,到2008年比重略有下降,但仍有55.1%,而2008年中国该比重仅为35.2%。在2008年印度GDP构成中,居民消费支出比占第二位的资本形成总额高出15.9个百分点。
印度内需主导型消费经济的特征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非常突出。多年来,印度一直依赖内需多于依赖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的消费者。这点与其他亚洲邻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制造业产品,创造了所谓“东亚奇迹”。而印度对内需的较大依赖,很大程度在于其一直采取“进口替代”的外贸政策。出于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考虑,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就一直致力于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这种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都没有改变。其次,印度60%以上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消费。因此,印度所走的是一条依靠国内市场,重消费、重内需、重服务业、重高新技术的发展道路,它并不依赖出口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印度走的是一条消费大于投资、服务业多于制造业、国内市场多于出口、在制造业中高技术多于低技能的发展道路。这种经济发展特点使得印度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能够泰然处之,正如印度总理辛格表示的那样,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印度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将是最小的。而且正如其预料的一样,印度成为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国家。
(三)印度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度较低
独立后,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但却长期严格限制进出口贸易,严格限制外国投资。
1.出口贸易依存度不高
独立后印度的出口贸易额从1950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85.8亿美元,到2000年达到423.7亿美元,2009年出口贸易额进一步上升到1626.2亿美元,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42倍,但是出口依存度却从1950年的10%下降到了1980年的6%;1991年贸易自由化改革后,出口依存度有所提高,但也仅略多于10%。2001年出口贸易依存度也仅为9.2%。即使到了2009年,印度出口外贸依存度也只上升到12.8%,远远低于大多数国家。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9年印度出口依存度 单位:亿美元,%
从2002年开始,印度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口贸易额长期大于出口贸易额,外贸逆差逐年扩大,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印度国内旺盛的消费能力。印度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财政税收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以国内资金为主,同时,印度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要位置,重视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供应,减少人民生活对国外的依赖。印度大力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并已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现代民族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外的依赖。
2.对外资金依存度较低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虽然也使用外资,但始终把外资比例控制在一定幅度内。据统计,外援在印度公营部门计划支出中的比例“一五”计划为9.6%,“二五”计划上升到22.5%,“三五”计划为18.3%,“四五”计划下降为 12.9%,“五五”计划为12.8%,“六五”计划下降为7.7%。此后各五年计划期间,外援在公营部门计划支出中的比例都保持在10%以下。自1991年印度实施对外开放、放宽对外资准入门槛以来,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成就十分有限,每年实际使用外资只有数十亿美元,与中国数百亿美元的使用外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对外资的开放不够彻底,主观上印度人开放决心不足,害怕外资对印度经济造成伤害,政策上阻碍较多,门槛较高。
3.对外资源依存度较低
印度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自然资源量不多。但长期以来,印度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各种自然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印度始终注意根据本国自然资源占有情况,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即使对于本国比较短缺的石油资源,印度在加速本国石油资源开发、注意节约使用石油的同时,也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资源等诸多替代资源把本国经济发展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持在最低程度。当然,印度也注意大力开辟石油进口来源以保证经济增长对石油资源的基本需要。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特点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印度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民族、宗教、种姓问题复杂,人口盲目增长,社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但印度和中国都是亚洲人口大国、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金砖国家合作组织的建立又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虽然两国经历了相似的经济发展历程,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面对印度经济个性鲜明的特点,中国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印度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服务业推动而非工业化推动、消费拉动而非投资拉动、内资驱动而非外资驱动,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而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偏低,甚至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且大部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滞后。其次,中国人口正步入老龄化阶段,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面临的较大难题,虽然政府为刺激内需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但中国居民重储蓄、慎消费的生活态度仍难以改变。因此,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内需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高度依赖,不仅出口依存度高、外资依存度高,而且对石油等资源的依赖程度正与日俱增。因此,中国经济要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又要使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使居民重消费、敢消费,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二)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市场需求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正在由资本资源向知识资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知识型服务业出口方面,印度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高等教育发达,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为310万人,2010更是达到620万人;劳动力成本也具有比较优势。例如,印度从事外包服务的雇员工资要比美国的雇员低1.5~12倍。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印度因拥有大量劳动力成本低、高素质的IT人才而被跨国公司所青睐,成为全球软件行业大国;印度人口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到2020年印度15-59岁的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35%上升至47%。对比印度,我国雇员工资也具有比较优势,但缺少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继续实施人才战略才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1]联合国数据库[EB/OL].http://data.un.org/browse.aspx?d=Com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