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与广大世界的真诚展示
——朱自清文艺性散文主题初探
2011-04-03杨新刚
杨新刚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精微与广大世界的真诚展示
——朱自清文艺性散文主题初探
杨新刚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由于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朱自清“文艺性”散文的主题表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总之,朱自清的文艺性散文不仅展示了精微广大的世界,而且折射出其思想的幽微复杂。
朱自清;文艺性散文;主题研究
朱自清有着明晰的散文观,“广义的散文,对韵文而言。狭义的散文似乎指带有文艺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说,小品文,杂文都是的。最狭义的散文是文艺的一部门,跟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并立着。小品文和杂文似乎都该包括在这一意义的散文里。有人认为这一意义的散文只指小品文而言,杂文是独立的,是在文艺之外的。我却觉得杂文是小品文的转变,无论是讽刺是批评,总带有文艺性,应该算是散文的一种而放在文艺部门里。”“文艺性的散文也跟论文一样靠见解,靠理论,但是论域得缩小,论点得集中,学识固然不可少,经验似乎更不可少。”[1](P482)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朱自清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文艺性散文。
朱自清“文艺性”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文如其人,朱自清是一个为人谦和低调不事张扬的人,他的人生哲学和人格特质亦潜隐在其散文创作之中。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思想意识的现代作家,为人谦和并不代表朱自清没有立场,相反他有着明确的独特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
从他人生经历来看,朱自清的人生哲学大概经历了四次嬗变,第一个阶段是他的求学时期,以为文学就是人生的大部甚至全部。在中学和大学预科期间,这一倾向较为明显,他脑海中的现实人生与外在世界带有想象的过于美好的色彩。朱自清在1928年曾经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2](P33)所谓“二十五岁以前”正是朱自清大学毕业前后,可见这一时期他对人生的看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纯,甚至还有一点小布尔乔亚色彩。
第二个阶段,由诗意飞扬向现实沉稳转变,形成了基于“平凡主义”的“刹那主义”。大学本科到大学毕业再到初涉人世时期,他的人生观由诗意飞扬向现实沉稳转变,基于“平凡主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这体现在他与好友俞平伯和叶圣陶等人的通信中。只不过,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与当时有人所主张的行刺道德、挑战法律、自私自利的所谓颓废式“刹那主义”有着天壤之别。由高等学府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十字街头,朱自清饱尝了生活的诸种况味,浪漫飞翔的诗心开始向凡俗的世间降落。1922年11月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弟虽潦倒,但现在态度却颇积极;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决定将“刹那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从前的错误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作预备的工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所以我第一要使生活底各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它与过去、将来固有多少的牵连。但这些牵连是绵延无尽的!……我们只须‘鸟瞰’地认明每一刹那自己的地位,极力求这一刹那里充分的发展,便是有趣味的事,便是安定的生活。……我只顾在那样大关联里的这一刹那中,我应该尽力怎样做便好了。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总之,平常地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3](P196-199)朱自清所谓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告别抱怨与牢骚,放弃侈谈与空想,力避好高骛远,使我们的每一天都能够过得充实而且有意义。
第三个阶段,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主义。由中学教师而成为清华大学教师时期,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主义成为朱自清新的人生哲学。身为大学教师的朱自清,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社会经验的增多,特别是现实的磨砺,使得他更加成熟。他在文章中曾经套用胡适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我想套着他的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现在我走着的路。”[1](P243),显而易见,步入而立之年的朱自清,虽然爱国的热血依然沸腾,也曾参加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和游行,但毕竟还要考虑到现实的生存压力。家庭的重担需要他全部承担起来,“职业主义”就成为他的不二选择。他曾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想法,“我在Petty Bourgeoisie里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论理,与行为的方式,在在都是Petty Bourgeoisie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浹髓是Petty Bourgeoisie的。离开了Petty Bourgeoisie,我没有血与肉。我也知道有些年岁比我大的人,本来也在Petty Bourgeoisie里的,竟一变到 Proletariat去了。但我想这许是天才,而我不是的;这许是投机,而我也不能的。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1](P233)
第四个阶段,抗争主义。从“李闻惨案”之后至他生命的终结,他逐渐由职业主义向抗争主义转变。社会的威压和政治的颟顸,特别是闻一多等友人的惨死,使温和有加的作家也最终走向了抗争。朱自清其实是一个对现实多采取“慎于言”生存策略的人,他生性温和,除非到非说不可、必须表明自己态度之时,他才真正亮明自己的底牌。而且他的思想正统多于革新,严肃多于幽默。自“七七事变”之后,他的政治态度很值得玩味。比如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他曾经参加联署讨伐张学良的签名活动;再比如1946年2月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发动对东北问题的宣言活动时他的态度。但随着李公朴、闻一多等人相继倒在血泊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李、闻纪念大会上,他不惧危险,敢于发言,北返回到清华大学后,他又接受校长梅贻琦的聘任,担任闻一多著作整理的召集人。更能够表明他思想转变的是他宁愿损失金钱也绝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彰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气节。毛泽东对朱自清和闻一多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进行了的高度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P1495-1496)
朱自清思想嬗变的轨迹忠实地记录他的言志表意的散文中,这些散文既体现了朱自清思想演进的轨迹,又折射出20世纪前50年安于职业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和社会时势之间的巨大矛盾、思想高塔的建构与安身立命的生存需要之间的巨大冲突、精神独立的崇尚与养家糊口的现实压力之间的巨大鸿沟。也就是说,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所共患的游移彷徨苦闷惆怅的时代病象,生动地展现在他的散文之中。但无论朱自清如何苦闷惆怅,如何歧路彷徨,他却不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是有着立足现在——创造历史——成就自我的人生哲学。“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工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又添了以后惆怅的资料。真真是自寻烦恼!”[3](P201)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朱自清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他即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为谋生起见,他辗转苏浙,流连沪杭、扬州、宁波、温州等地。苏浙地区优美的自然地理风光和极具地域色彩的人文风情,自然会对他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一冲击反映在他其时和嗣后的散文创作中。20世纪30年代初,他又赴欧洲游历,以增加人生的阅历。回国后,有览胜游踪纪录的散文写成,向国内普通读者介绍了意大利、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自然景观、文化胜迹、风俗人情和现代文明。他的散文无疑为读者了解异域的风土人情和欧洲的文化积淀打开了一扇扇窗户。抗战期间他南下鄂湘,卜居云南,往来蓉渝,南国的地理风土同样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此间亦有取材于川滇风情人文的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绘了桨声灯影中秦淮河迷人绰约的风姿:河中装饰华美风情各异承载着许多愁的大船小船、曾照惊艳靓影的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由六朝金粉所凝成的秦淮河水、月下缥缈不绝的歌声、浑沌摇曳迷离的灯光、清辉流泻般的月光,艳妆的歌女等等,准确地写出了“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的“真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样脍炙人口极富诗意的《绿》中,朱自清极力为流动荡漾的潭水绘影绘形,并赋予其生命的质感。《松堂游记》以松堂为叙事的轴心,叙述了白昼朗日里与朦胧月光下及夜中松堂的不同景致以及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扬州的夏日》中,朱自清将扬州夏日中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等扬州特有地标性景观和建筑作为叙写的主要对象,又辅之以对扬州的“大船”、“洋划”和“小划子”三种体制规格功能各不相同的三种船描写,实现了动静结合,水陆兼顾的立体刻画格局,最后又以扬州旖旎风光掩映下的茶馆作结,不禁令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名句,引人无限遐思,饱含浓浓的诗意。《蒙自杂记》则以蒙自的风土人情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作者先以蒙自地域文化入手,叙述蒙自人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如独具特色的门对儿(即楹联或春联)、火把节、蒙自人的好学向善等等;同时,将蒙自的人文景观向读者作了较为清晰的介绍,如令人难忘的“雷稀饭”、蒙自的南湖及湖中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南京》、《潭柘寺 戒坛寺》也都写得既富历史感,又满含文化味。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部散文集中,写下了他游历欧洲意、德、法、英、荷兰等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欧游杂记·序》中朱自清谈到了写作的初衷及写作中秉持的原则,“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中学教过五年书,这便算是小小的礼物吧。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一则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则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2](P290)而《伦敦杂记》朱自清想给旅居7个多月的伦敦生活做一个纪念,在写作上与《欧游杂记》稍有不同,“写活着的人的比较多些,如《乞丐》《圣诞节》《房东太太》,也许人情要比《欧游杂记》里多些罢。”[2](P379)总体而言,《欧游杂记》的知识性文化味比较凝重,而《伦敦杂记》的情调性人情味尤显突出。
《欧游杂记》集中包括《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滂卑故城》、《瑞士》、《荷兰》、《柏林》、《德瑞司登》、《莱茵河》和《巴黎》10篇以欧洲文化圣地为表现对象的散文。这些散文以所介绍的名胜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坐标和风光为经,以当地的名人轶事为纬,编织全文。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大大增强,文化内蕴更加丰富,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其中尤以长文《巴黎》最为著名。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之都,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精致多元的艺术和跃动的现代精神是它的灵魂。朱自清有选择性地介绍了文化色彩浓重的卢浮宫博物院、卢森堡博物院网球场、罗丹博物院、克吕尼馆和巴黎美术院以及它们各自的特色和镇院之宝。他还写躬逢其盛的1933年巴黎官方承办的文化沙龙活动,以及巴黎迷人的夜生活。所有这一切,实际是在回应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博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象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伦敦杂记》由《三家书店》、《文人宅》、《乞丐》、《圣诞节》和《房东太太》等9篇散文组成。《伦敦杂记》同样叙写了英国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以及英国人生活态度。如英国人赋予书籍及文学艺术以神圣感,因此,书店对各类书籍和文学艺术极为尊重,这在当代的普通读者看来超乎他们的想象,因为现代人对待书籍往往采取工具理性主义的态度,对文学艺术更是亵而玩之。再如乞丐行乞要遵守行乞的规矩,“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变做艺人。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路角落里常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黯淡的。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乞丐》)趣味多多,引人莞尔。《房东太太》则写出了一部分英国人独特的文化选择和人生追求。歇卜士太太是个道地的贤妻良母,年轻时是个阔小姐,从小送到比利时接受教育,学法文和钢琴,并且继承了姑母的一大笔遗产。丈夫是个剑桥大学毕业生,一心要做诗人,整天云山雾罩,不问俗事,完全靠她支撑这个家庭。她靠招徕租客来维持家庭开销,丈夫过世,为了女儿她婉拒别人的求婚。在常人看来她很不幸,但她却不这么以为,“她爱说话,也会说话,一开口滔滔不绝;押房子,卖家俱等等,都会告诉你。但是高高兴兴地告诉你,至少也是平平淡淡地告诉你,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叹气。”虽然非常落魄,但规矩还是很看重的,“有一晚爱尔兰女仆端菜到饭厅,没有戴白帽沿儿。太太很不高兴,告诉我们,这个侮辱了主人,也侮辱了客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代之潮滚滚前涌,“‘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妇人,这世界已经不是她的了。”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感情丰富细腻,感触敏锐独到,而且善于将真挚精微的情愫付诸笔端。朱自清能够准确地把对家人的深情款款的缱绻思念,对友朋发自肺腑的挂牵,用看似毫无生命力的文字符号,编织成生动感人的奇文华章。“在狭的笼里的唯一的慰藉,自然只有伴侣了。故我们不能没有家人,不能没有朋友,否则何可复堪呢。以心情狭小的我,人类决不能做我的同类。所谓我的同类,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我如失了他们,便如失了全世界。空廓的世界于我本无系属的。”[3](P204)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前者写得朴素真切,深情款款;后者亦写得情真意浓,意兴或灵动飞扬或心绪阑珊。
《背影》与《给亡妇》是两篇怀念自己的父亲与早逝妻子的至文名篇。自责愧疚之感与承惠感恩之情互为表里,朴素真挚,令人动容。《背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生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5](P464-465)而《给亡妇》表达了对已逝发妻武钟谦女士的思念,全文围绕“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的中心意思展开,极力描绘渲染了妻子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我”的大力支持。夫妻相濡以沫的情形,令人感动。妻子面对疾痛超乎常人的隐忍,也令作者唏嘘万端。整篇散文读来,情殷殷,意深深,可谓现代怀人的经典之作。《儿女》既写身为父亲愧对儿女的忏悔之情,又娓娓叙写儿女给自己的带来的烦恼与幸福,最后写自己对儿女未来的隐忧,表现了父爱之深沉。“特别是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知道将来怎样?好在孩子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初到清华记》、《飞》等散文或表达对时光飞逝人生蹉跎的警惕,或欢欣鼓舞于春日的生机勃发、万物萌动,或状写无形美妙是歌声,或描绘月下荷塘的胜景雅致,或回忆自己几段未能成就的姻缘,或写搭乘现代交通工具——飞机时的遐思等等,不一而足。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抽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在这些散文中,朱自清往往择取看似毫不起眼、他人习焉不察的事物,甚至微不足道的话头作为自己表现的题材或内容。如《谈抽烟》,他把抽烟与人生乐趣、情调、游戏、破岑寂联系起来,为抽烟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即便在百忙当中,也可以让你轻松一忽儿。所以老于抽烟的人,一刁上烟,真能悠然遐想。他霎时间是个自由自在的身子,无论他是靠在沙发上的绅士,还是蹲在台阶上的瓦匠。”《说话》谈司空见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说话”行为,他首先告诉人们“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其次,对“说话”进行了分类,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的三部“说话”的经典《左传》、《国策》、《世说》以及小说《红楼梦》,强调中国人讲究“说话”的艺术。接着谈及中国人“说话”的最高境界和三原则,最后,为普通人的“说话”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说得少,说得好。”《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篇章中涉及的是社会道德伦理,但是朱自清把自己对所谓的“大道理”的真实理解,用平易的言语传达给了读者。如在《正义》中朱自清对社会上正义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考辨,并提出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开始在心中给正义以最重要的位置,那么正义才有可能见于天下。“你要正义出台,你就得排除一切,让它做第一个尖儿。你得凭着它自己的名字教它出台。”《论自己》中提醒民众不要沉溺于个人的小圈子和小天地中,而应该放眼世界,关注整个人类的生活。《论诚意》则辩证立论,朱自清不同意将诚伪截然二分,在他看来,“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他认为做事的态度跟做人的品性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十分诚实的人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说谎。但一般人总是把品性与态度混淆,而不顾及具体的情势,要么成为教条主义者,要么成为虚无主义者,两者都不可取。他还告诉人们在表达诚意要注意把握好度,“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人生的智慧、处世的哲学从他从容徐缓的叙述中流淌出来。“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些兴趣。”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执政府大屠杀记》可谓是浮躁凌厉的代表作,他以目击证人的身份历数了执政府滥杀爱国学生的罄竹难书的罪行,他以弥天之勇指斥段祺瑞及其执政府卫队光天化日之下的禽兽行径,彰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航船中的文明》借对轮船中所谓“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的描述,批判传统的“男女之大防”作者以反讽的口吻写道,“‘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呀!”《论不满现状》中则批评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只顾葆有既得利益而枉顾人民大众的疾苦,忘却知识分子的真正责任与勇敢担当的卑劣言行。
总体而言,朱自清的散文在选材上具有“古今中外”与“海阔天空”的特征,即选材极为丰赡,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玄思与具体的形而下的生活现象,亲人之爱,友朋之情,名山大川与荷塘月色,时政民瘼与四时季候,异域风光与故园记忆,举凡具有人文性的物象都会成为朱自清表现和刻画的对象。其次,各类散文又各具特色,言志表意的散文,率真而不做作,以诚动人;览胜记游的散文,以国内自然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散文,多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以异域名胜为表现核心的散文,多追求文化味。览胜记游散文抓住所到名胜的特征,运用铺叙法和比较法来展现名胜独具的特点;书怀抒情类散文中的抒情散文用心为文,因情造文,情感真挚质朴,动人心魄,撼人衷肠。书怀散文,则多灵动飞扬,决不板滞;感悟觉世类散文,大道理,大智慧通过徐缓从容的普通的话语传达出来,说者滔滔不倦,听者会心悦然;指摘时弊类散文,或浮躁凌厉或婉而多讽。复次,善于铺叙描绘,尤其是状难绘之形,留即逝之音声意态。如他的《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中对歌声的和月下荷花神韵的描绘。第四,朱自清非常善于使用通感,为了准确刻画和表现的所描写的对象,他将各种感觉打通,如用视觉味觉来表现听觉,或用味觉来表现视觉。
要之,朱自清的文艺性散文向读者展示了精微广大的世界,既向我们展现了他纵贯古今融合中外的阔达眼界,又让我们领略了他直抵心底的情感表现力。
[1]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 [M].朱乔森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1卷[M].朱乔森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 朱自清.我们的七月[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2.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A].朱自清选集:第3卷(附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冯济平
Subtlety and Sincere Expression of the Broad World: Research into the Theme of Zhu Ziqing's Artistic Prose
YANG Xin-g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s one of most famous modern prose writers in China, Zhu Ziqing is well received by most readers because of the various themes of his prose. He wrote on five themes in his artistic prose: ambitions and thoughts; travel notes; feelings and emotions;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 and criticism of the current affairs. In a word, Zhu Ziqing’s artistic prose not only embodies the inner, subtle world, but also reflects his complex opinions.
Zhu Ziqing; artistic essay; theme research
I207
A
1005-7110(2011)06-0071-06
2011-04-20
杨新刚(1970-),男,山东泰安人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