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采茶:破茶产业发展瓶颈
2011-04-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郑乃辉王振康邬龄盛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郑乃辉 王振康 邬龄盛
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 王文建 黄东方
国内外机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最早开展机械化采茶研究的国家是日本。1910年日本应用大剪刀进行采茶和茶树修剪,到1920年已基本普及使用。1955年,日本开始研究小型动力采茶机、修剪机。至1970年前后,根据采摘方式的不同,日本已拥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圆盘刀式等多种类型的动力采茶机。目前日本已基本实现采茶机械化。
前苏联1929年从日本进口采茶剪。1930年,农学家沙多夫斯基提出了第一台三轮型采茶机样机,主要工作部件是往复切割器。此后研制工作均不间断,但成效不大。1970年前后开始研制切割式采茶机,并逐步得到普及应用。
英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也曾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采茶机的研制工作。目前,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采茶机械化。
我国机械化采茶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开始进行广泛的研究,全国有10多个省(市)开展采茶机的研制,提出了包括机动、电动和手动的往复切割、水平钩刀切割和螺旋滚刀切割等多种形式的采茶机。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与国外合资生产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农业部等部门一方面组织各主要产茶省的有关机械厂家对采茶机的生产技术进行引进、吸收, 加速国产采茶机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大力抓推广应用工作, 从而使我国的采茶机械化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往复切割式采茶机较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中,其他类型的采茶机的使用始终处于试验阶段,推广应用范围有限。机采在全国各茶区根据各自的生产情况,均有应用。
机械化采茶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机械化采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由于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机采的鲜叶质量选择性不如手采的选择性强的弱点以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等特点,生产名优茶或价值较高的茶叶产区难于实施。但是从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的说法中可以体味其时效的重要性。面对经济的发展,实现机械化采茶不是是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切实面对的问题,是否采用机械化采茶已经成为目前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国际的经济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即进入机械农业的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315美元,可以这么说,农业机械化生产已是势所必然。从采茶用工难的问题上可见一斑。也许大家对2007年春茶开采期间,发生在河南信阳的采茶工短缺事件并不陌生,有报道称,当时信阳政府打出“情系采茶工,服务采茶工”的条幅招揽采茶工的标语,并推出一系列诸如高薪酬等举措,也无济于事。“茶农是眼瞅着茶叶采摘不及而变成了树叶,却无计可施”。目前,在茶园很难见到年轻的采茶姑娘,所见多为40岁以上的妇女。各产茶区还不同程度出现争抢采茶工的情况;因用工难而抛荒不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矛盾将会更加凸显。据测算,每亩茶园平均需用采茶工1人,全国茶园面积近300万亩,在生产季节的短暂时间内需要集中数百万人的用工量。用工形势显然十分严峻,只有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机械化采茶的技术要点
为了更好地使用好采茶机械,较为适合于机采的茶园首选是平地或缓坡地,且面积较大的成片茶园。丘陵坡地茶园,可以通过茶园的改造,诸如放坡并丘,树型培育,加强肥培管理等措施,培育良好的适应机采的采摘面,为机采技术的实施奠定基础。栽植形式上应采取条列栽植,以适应机采措施的实施。
机械化采摘的茶园,由于机采不具备有选择功能,一次性采完,要求树冠面整齐,叶片排列紧密。如品种不纯,管理不到位,萌芽参差不齐,将不同程度影响机采的质量。因此,必须选用无性系的茶树品种,福建省目前无性系普及率居全国前列,具备了实施机采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选择品种上还要考虑茶树品种应是分枝级数多,树冠面“生产枝”及新梢密度大,树体结构紧密,叶片着生的夹角稍大的树形品种。
为了适应机采,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把握好农艺措施的应用,以培育适宜于机采的树冠采摘面。
一是应用修剪农艺措施,培育适应机采的树冠面。对树龄较大、长势较差的茶树, 宜通过重修剪、台刘更新树冠, 重施肥料, 改良土壤增强树势后以培育良好的树冠采摘面。对树龄不大、生长健壮的茶树,只需将茶树高度调整到位就可进行机采。机采茶园,采茶树新梢密度在实施机采后的前期将迅速增加,新梢密度上升速度快,产量上升速度也快,因此,机采可以作为幼龄和更新后茶树提早进入高产期的重要栽培措施;但机采茶树的新梢个体的重量和长度则逐年递减,呈下降趋势。机采茶园应施行轻修剪。每年春茶萌动前进行一次深度2厘米左右的轻修剪,可剪去上年突出采摘面的枝叶,使采摘面平整,有利于春茶第一次机采鲜叶的品质。平时要注意针对机采茶园蓬面进行相应的梳理,以适应机采。
二是肥培管理要重视,肥培管理关系到树冠面的形成与培养,据各地经验,相对于手采茶园,机采茶园生长量大,因此,机采茶园施肥量的把握较手采茶园要适当提高,一般其增量在20%左右;要特别注意缺株的补缺补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以便于机采技术的实施。
搞好机械化采茶的科普宣传与机采的培训工作
机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机采的机型选择、机采的方式方法、机采茶园的管理措施与茶园的维护、机采后鲜叶的分级处理方式方法等技术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可在平地、缓坡茶园,价值较低的中、低档茶、夏暑茶生产中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再行推广;价值较高的茶叶,如名优茶、铁观音等名贵品种应谨慎行事,技术成熟后再实施。
作为政府及技术部门应高度重视机械化采茶工作,积极做好宣传与推介工作,组织力量示范推广,实施有效的茶农培训计划,将采茶机械的型号、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配套技术等告知茶农,使他们掌握采茶技术及相关的配套技术,逐步推广。采茶机械的生产厂家也要积极引导茶农使用采茶机,尤其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在产品的竞争中可以发现,竞争力的强与弱不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很大方面还体现在售后的服务质量上。
提高采茶机的研发水平与力度
采茶机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但仍不如人愿。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人工是有选择的采茶,机械就是机械,是无选择的剪茶,采下的青叶不能做到视同人工的质量水平。因此,一方面,针对现有采茶机械的水平与特点,在使用中开展相关的配套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针对采茶机械,如何做到像人工那样有选择性地采茶,如智能化机械的研究,将人工选择的各种知觉如色泽、芽梢长短、容重等逐一转变成数据入库,通过电脑的遴选指挥机械的采茶过程。在研究上还要结合我国以丘陵茶园居多及一家一户的生产现状,多开发适宜于单人操作简便轻巧的机械。
政府要从政策上积极引导茶农走机械化采茶的发展之路,对机械化采茶的推广工作予以支持;同时对采茶机研发有突破的要从经济上、精神上予以鼓励。总之,通过机械化采茶技术的实施,以保证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