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组织激励机制研究
2011-04-02储桂节
◎储桂节
学生党组织激励机制研究
◎储桂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这是中共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举措。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党员权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增强高校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
高校 学生党员 激励 关怀 帮扶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近些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不良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都对高校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需要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学生中优秀群体的学生党员有责任成为校园和谐的积极建设者和热情维护者。高校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构建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入手,引导和确保学生党员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调动和引领广大学生向高校党组织靠拢,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和谐与发展。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是增强高校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党组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贯彻落实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参与者。每个学生党员都是学生中的一面旗帜,是最能体现党的先进性的主体之一。高校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关心每个学生党员,根据党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激励、关怀、帮扶措施,帮助每个学生党员成长成才,使其切切实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只有在高校党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党员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党员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真正融入到高校党组织大家庭,高校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高校党组织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建宝贵的人才资源,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关系到高校党建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和落实各项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政策,构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评价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党员激励现状
党员激励的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报告会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育和以党报、党刊、报刊杂志、橱窗等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报道,在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宣传渠道以及宣传覆盖面等方面的不足,使其本应达到的激励效果打了折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学生几乎人人有手机、QQ、飞信、博客,因此网络应该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高校应加快网络建设,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党员激励的重要平台。
党员激励的抓手有待进一步常态化。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等为主要抓手的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作用深远、激励效果巨大。但在一些高校,党建工作的另一重要抓手——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却显单薄。近年来,国内发生很多重大事件,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抗震救灾期间,广大青年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怀、昂扬的精神面貌,这期间的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激励学生党员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最好的抓手。有些高校抓住时机,大力宣传当代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在校园内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但也有高校只重维稳,没能及时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或者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了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党员激励的形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入党前激励多、入党后激励少,入党前,从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每一步都是一种激励,而成为党员后,这种有形无形的激励少了很多;党外激励多、党内激励少,高校学生的党外激励丰富多彩,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志愿者”,等等,而党内这种荣誉相对较少,仅限于“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务工作者”等;正面激励多、负面纪律处分少,高校开展党务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会给予正面的激励,而对于表现糟糕,甚至违纪的学生党员鲜有党内纪律处分,党内纪律处分如成了摆设,就不能很好地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二)学生党员关怀现状
党员组织关怀需深入。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班级、学院、学校团学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在开展工作时站的角度比较高、考虑问题比较远、大局意识比较强,但也可能会因缺乏经验而产生一些别的学生不理解、不满意的情况。此时,如果党组织能适时关怀介入,开展以老党员带新党员、教师党员带学生党员、党员干部带党员的“结对子”活动,通过有经验的党员来指导、关怀普通学生党员开展工作,就会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致于产生挫败感,逐渐走向成熟。
党员政治关怀待全面。目前,有的高校召开党员会议一般只是通知党员干部参加,使基层学生党员误认为自己只能接受教育和埋头工作,而使其参与党内事务的意识和热情日趋淡化;有的高校党组织把学生党员仅仅视为党建工作的对象和工具,偏重于向学生党员提要求,而忽视了学生党员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有的高校在开党员大会、民主讨论会、座谈交流时,只注重关注党员的思想动态,而忽视了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党员富有朝气,积极要求上进,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政治上的关怀,愿意向党组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因此对学生党员的政治关怀有待更加全面。
党员学习关怀要加强。有些高校一味要求学生党员奉献,而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再学习,没有很好地开展党校培训、党员进修等进一步提升党员综合素质的活动;有些高校把学生党员圈囿于学校,忙于校内党建事务,使得学生党员很难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替加速,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党内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党员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三)学生党员帮扶现状
党员物质帮扶需到位。目前高校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会通过实施奖、助、贷、勤、减、补等多种帮困助学措施缓解这些同学的经济压力。学生党员中也不乏家庭经济困难者,但由于各种帮困助学项目的名额、金额、岗位有限,学生党员总是习惯性的把机会留给普通学生,致使自己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党组织内部又很少有帮扶学生党员的活动,即使有也是临时性、突发性的,不能很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党员的实际问题。
党员就业帮扶需强化。高校每年的未就业学生中有部分是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让很多老师学生觉得纳闷。殊不知,学生党员固然政治觉悟高、思想比较先进,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是任何方面都处于优势状态。部分高校只注重给学生党员派任务,而忽视了其在毕业阶段的求职技巧、就业本领等方面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党员心理帮扶需健全。学生党员在工作、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压力,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向党组织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党组织给予这些学生党员的帮助往往以老党员的经验教训来释怀其心理压力,但在新形势下一些老的做法已经很难起作用,学生党员的心理压力很难在组织内部得到解决。必须依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使学生党员能够在这里接受更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三、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新机制
统筹协调,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高校党委、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党建的常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机制。学校党委统筹协调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在全面分析学生党员思想和工作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建章立制,构建长效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制度体系。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学生党员的权益。如该校各级党组织吸收学生党员代表参加党代会、开展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和议事决策制度等。①通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学生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学生党员的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党员的培养取得良好实际效果。
全员育人,打造高水平的工作队伍。学校党委、各级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学生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重要责任。学校党政干部负责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广大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党员;学校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解决学生党员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党员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党员在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实施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的工作主力军。所有从事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党员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开拓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新思路
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和国家要求当代青年“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②高校在对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极探索和建设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途径,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感知党、感知社会、感知学校对其的激励、关怀和帮扶,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世博志愿者在学习、参与、奉献、分享世博会的实践中,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得到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激励,校园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完美的结合。③
组织激励、关怀、帮扶与自我激励、关怀、帮扶相结合。高校在开展对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的同时,要号召学生党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修养,成长为学习型党员,从党的理论中学习,从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中学习,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我激励、关怀、帮扶的动力和范例。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学生党员互助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生党员互助学习活动,通过彼此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培养、挖掘、树立优秀学生党员个人及组织榜样,开展党员先进示范活动,如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楼、党员佩戴党徽等形式,引导、激励学生党员以身作则,督促学生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3)设立党员服务站,让学生党员深入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用实际行动来树立学生党员的形象。通过以上学生党员的自主、自助活动,让他们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党员自身在活动中彼此激励、相互关怀、相互帮扶。
传统阵地和新型媒介相结合。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在牢牢把握传统激励、关怀、帮扶阵地的基础上,主动占领网络等新型媒介,拓宽对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的平台和渠道,努力把网络阵地建设成为与学生党员之间沟通的新纽带,切实增强学校对学生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效果。(1)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党员主题教育网站或论坛,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2)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党员工作、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学生党员的飞信群、QQ群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形成多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教育体制,便捷地开展党建工作。(4)通过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校园网、人人网、开心网等学生党员群体高密度参与网站的管理,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三)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实效性
以人为本,有效地开展对学生党员的激励。首先,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要激励学生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对优秀事迹开展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兼顾物质激励。其次,注重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正面激励可以督促和激发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对学生党员有效地开展批评教育,可以使普通学生党员引以为戒,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注重激励的时效性和激励的辐射面。及时的激励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对学生的激励面也要把握适当的尺度,过宽的激励面,如同撒胡椒粉,使得激励层次降低,而过窄的激励面,又会使学生党员觉得这份荣誉可望而不可及,容易打击其积极性。
贴近实际,全方位地开展对学生党员的关怀与帮扶。高校要在关注学生党员政治权益,给予学生党员政治关怀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党员生活上的经济帮助、就业上的求职指导和心理上的压力疏导。第一,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党员资助工作,如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结对子、设立学生党员帮困基金、党支部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关心、爱护、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党员。第二,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和成才观,鼓励学生党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第三,对学生党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党员的心理辅导,关心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构建学生党员心理健康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四,加强对学生生活园区、体育场馆、食堂等场所的服务与管理,满足学生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把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无微不至的管理服务之中,将激励与帮扶、管理与自律有机结合加来。
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针对入党阶段性特征,形成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阶梯指导工作格局。对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对党员侧重其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开展老党员带新党员、朋辈党员互助。(2)根据学生党员年级及文化层次差异,实现本科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构建高年级党员带低年级党员,同年级党支部相互学习的模式,努力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其成为开展学生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坚强堡垒。
注:
①杜志淳.健全高校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
②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3.
③李家珉.世博会与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责任编辑 纪 峰
D261.1
A
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