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自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诉求契合

2011-04-02施敏锋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团市委湖州团组织

◎施敏锋

青年自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诉求契合

◎施敏锋

青年自组织以其对象特定、目标明确、行动灵活等特点在联系、团结青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新时期“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要求以及团的四项职能存在着契合性,因而青年自组织是建构“大团建”格局的重要支撑。青年自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必须在机构独立性和组织合法性的博弈中主动借力发展,在人治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探索制度保障,在资金有限性和需求扩张性的矛盾中以服务求支持。*本文系民政部2010年“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青年自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功能、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0MZACR001-1015。

青年自组织 共青团 诉求 网络公益联盟

青年自组织的产生、分化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共青团、青联等“官方”组织联系青少年的唯一性。同时,青年自组织地域性、趣缘性、自治性、扁平性、灵活性等特征,又吸引了大批“中间层青年群体”①参与其中,有效地弥补了团组织覆盖的局限。

一、青年自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诉求契合性

虽然青年自组织存在组织合法性与机构独立性、成员流动性与组织稳定性、资金来源有限与服务需求扩张等矛盾,但其在培育社会和谐文化、引导青年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及时反应青年思想动态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要求以及团的四项职能存在着契合性。

(一)吸引力的特定性与扩大覆盖面

当前,青年自组织的吸引力局限于特定群体内,即对其内部成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调查数据显示,普通社会青年中只有35.65%的人听说过“青年自组织”这个名词,其中对“青年自组织”比较熟悉的仅占19.24%,说明“青年自组织”这一名词的传播度并不普及。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广泛地联系、组织和团结各界青年。现实中青年的流动性不断加快,使其逐渐减少了对传统的、正式的组织的依赖性,追求个体张扬的价值,寻求自我张扬的时空,出现了部分青年脱离团组织的现象。青年自组织依托“趣缘性”扩大影响力,与共青团组织努力寻求对青年组织和青年实现覆盖、联系和引导的有效载体的诉求存在着契合性。

(二)组织动员网络化与增强凝聚力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网络行为等网络化的新产物。以网络为纽带的青年自组织充分利用这些新产物,通过语音、视频等网络技术实现基本的沟通,使成员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缩短信息沟通和交流所用的时间,降低工作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如何创新组织动员方式,运用青年喜欢的方式、常用的语言、惯用的思维来倾听青年诉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青年自组织以其网络化的组织动员方式对青年表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与团组织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诉求存在契合性。

(三)自组织发展期望与大团建格局

当前,大部分青年自组织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有限,期望政府能够对组织的身份进行认可,简化身份认证的程序,以便能够更好地组织活动;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以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政府能够帮助宣传,提升自组织的知名度,以更多地吸纳青年成员参与。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努力形成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青联、少先队组织为骨干,以城乡社区青年中心为基础,以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为外围的“大团建”格局。青年自组织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与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大团建”格局的诉求,在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发挥上,存在着“平行发展、时有联合、相互借鉴”的契合性。

二、“网络公益联盟”的探索实践

湖州团市委按照“尊重青年个性,把广大青年吸引在组织中”、“把握青年需求,把青年社团凝聚在团旗下”、“挖掘青年潜力,把青春力量聚焦在公益上”的工作定位,对湖州的网络公益“散户”进行大整合,牵头组建湖州“网络公益联盟”,通过全方位培育和引导,不断探索信息化时代青年自组织运行的新模式值得借鉴。

(一)“网络公益联盟”的主要做法

1.以公益理念为基础,组建青年自组织联盟。湖州“网络公益联盟”在成立伊始,就定位于成为公益理念的传播者、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公益事业的参与者,以浓厚的公益理念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湖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在2009年11月份牵头召开湖州网络公益联盟成立大会,25个成员稳定、工作活跃的公益团队成为首批会员,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团队总数已达到48个,拥有注册会员18000余万人。同时在南太湖网站上开通了网络公益联盟专题网站,建立了公益论坛。

2.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联盟自我管理。完善高效的自主管理体系是青年自组织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湖州团市委指导联盟实施会长轮值制,两人一组担任一个季度轮值会长,由轮值会长牵头召集定期举办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阶段性公益活动;实施项目分类管理制,划分了绿色环保、爱心助学、敬老服务等15个大类的公益项目,并由核心团队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统一管理;实施会员资格审查制,在吸收新的社会力量时实行先申请、后活动、再评定的审核模式,公信力不断提高。

3.以交流研讨为抓手,加强联盟内外沟通。在市志愿者协会的协助下,“网络公益联盟”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不断加强内部工作统筹。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则通过月度例会对近期工作方向和重点活动进行通报,引导联盟活动与团组织活动实现有效对接、形成合力,同时对联盟在制度上和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供改进建议。此外,湖州团市委还牵头召开联盟与省内其他青年自组织的座谈会,引导联盟朝着“公益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促进联盟整体活跃。青年自组织普遍受到资金局限的困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青年自组织的活跃和发展。湖州团市委积极挖掘联盟内部资源,及时为“有资金缺项目”和“有项目缺资金”的团队之间牵线搭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同时,团市委以项目化的方式将部分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承包给联盟,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保障。此外,团市委还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争取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对联盟内计划实施的52项公益活动进行小额支持。

(二)“网络公益联盟”的工作成效

“网络公益联盟”作为湖州团市委培育和指导的最大的青年自组织,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和运作,目前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品牌项目初具雏形,成为湖州团市委在青年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1.凝聚青年得到有效体现。通过组建“网络公益联盟”,湖州团市委与18000余名青年注册会员建立网络联系渠道,依托绿色环保、爱心助学等15个领域的公益活动吸引了全市6万余人次青年的现场参与。同时借助联盟2个管理群,40多个分类信息群,5个飞信群,8570余条网上公益帖子,与20余万人次的网上青年开展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拓宽联系渠道、凝聚广大青年的效果。

2.引导青年得到有效推进。湖州团市委依托联盟的辐射作用,将青年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效引导到参与社会公益、帮扶弱势群体上。联盟志愿者先后走进11所民工子弟学校,为外来儿童捐书捐衣捐爱心,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切身感受社会温暖。一年多来,广大青年通过参与联盟组织的“慈善年夜饭”、认捐爱心书包、爱心结对1+1等活动,共结对资助贫困家庭子女574名,直接发放爱心款累计达163600元。

3.服务社会得到有效展示。依托联盟的“合力”效应,广大青年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在绿色环保领域,联盟大力倡导“每月少开一天车”项目,13000余人次支持参与;在助残服务领域,联盟对关爱聋哑残疾儿童的爱心人士进行手语培训,形成了270人的专业志愿团队;在爱心助学领域,联盟先后为民工子弟学校送去图书8000余册、衣物5000余件、爱心营养餐2600余份、爱心书包1200多个。在为老服务领域,联盟“朝霞与晚霞同辉”项目团队被评为“2010感动湖州十大人物”。

4.团队运作得到有效提升。网络公益联盟在团市委的大力培育和引导下,“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施”的工作模式得到充分体现,52个受资助的项目全部按照申报、预审、签约、拨付、总结、审核的规范化流程实施,并且按照项目类型划分由15个专业团队具体负责实施。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目前联盟各团队在排摸需求、项目策划、具体实施、成效展现、信息反馈等方面都掌握了相当的工作技能和经验,为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网络公益联盟”对青年自组织建设的路径启示

作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有机整体,青年自组织建设的路径离不开主体、客体及其作用机制的相互作用,从制约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现实因素来看,只有基于青年自组织与团组织诉求的契合性,通过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才能使青年自组织培育、提高自组织的能力,从而构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在机构独立性和组织合法性的博弈中主动借力发展

青年自组织历来把机构的独立性视为生命所在,随着组织规模和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合法性问题成了青年自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当其在谋求合法化的过程中或取得合法身份后,对于合法化是否会削弱机构独立性却成了关注的重点。当前,青年自组织应该摒弃“传统的党群组织是僵化、虚浮、官僚的,开展活动过于形式主义,会对组织运作进行过多干涉”②的观念,主动与党团组织沟通接轨,将自身组织及成员纳入党委政府的视野之中,肯定共青团等“官方”部门在自组织达到“机制健全、运转流畅、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状态过程中的服务、指导功能,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的基础上,接受党委政府或团组织宏观政策的系统调控,微观市场的积极扶助与引导,从而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构建合作共赢的关系。

(二)在人治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探索制度保障

大部分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运行主要依靠该自组织领袖的人格魅力来进行维系,虽然组织成员对领袖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领袖大多以虚拟身份出现,没有明确的问责与追究制度保障;领袖理念的变更、人员频繁的更迭,也不利于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青年自组织可以借鉴共青团等传统青年组织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根据“简洁明确、易于操作、管理有效”的原则,制定成员权利和义务,选拔领袖,建立成员注册登记、行动社会化动员、定期例会、激励考核等机制,完善成员定期培训、定期活动的机制,为自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部分成员固定、规模适度、运转稳定、核心功能理念与共青团组织主要工作能够有机融合的青年自组织还可以尝试探索与自身发展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团组织设置和关系隶属模式。

(三)在资金有限性和需求扩张性的矛盾中以服务求支持

青年自组织所需的固定成本很低,但一旦开展活动,就不可避免需要资金支持,而由于没有正式的社团身份,自组织不能公开募捐,活动项目只能是“看菜吃饭”式的;随着规模的扩张和影响力的扩大,资金的有限性也导致自组织对新生的服务需求难以有效满足。青年自组织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以更加适应青年变化,符合青年需求;主动向行业、职业领域渗透,形成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的服务项目和品牌③;要将自身的社会动员优势与共青团组织的资金、阵地等资源,通过服务青年群体发展与青年个体受益这一目标,谋求有效整合和发挥。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还可以申报团组织的项目,按要求开展活动,在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追随感的同时,破除制约自组织发展的资金“瓶颈”。

注:

①指传统青少年组织没有重点服务和覆盖的、处于精英青年群体和弱势青年群体的中间层部分。参见董悦,李凌云,唐洁秋.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3).

②王季魁.浅析青年自组织现象给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带来的启示——以苏州青年自组织研究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5).

③李辉,练庆伟.国外青年组织发展的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08(7).

责任编辑 纪峰

D262

A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团市委湖州团组织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创文巩卫”,我们在行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湖州练市小学
新世纪、新青年系列活动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