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自组织视角下的人生观塑造

2011-04-02卢鹏刘倩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个体人生

◎卢鹏 刘倩

青年自组织视角下的人生观塑造

◎卢鹏 刘倩

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当代青年思想的裂变与人生观的多元,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群体广泛社会参与的方式,是当代青年思想变化和行为发展的集中体现。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引导青年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激发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青年自组织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相融合,为我们有效研究青年人生观的发展及其塑造路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青年人生观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创造了有益的途径。

青年自组织 青年人生观 路径研究

一、青年自组织的内在机制分析

青年自组织是信息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是互联网技术普及化的时代产物。关于“青年自组织”概念的正式提出与内涵界定,国内学者尽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笔者在此不重点论述。一般说来,青年自组织是指通过自愿组成,为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约定章程开展活动,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①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组织发展的新趋向,是时代发展与青年自我实现的内在统一,把握青年自组织的运作机制是正确引导青年人生观塑造的必要前提。

(一)集中体现当代青年群体的共同意愿

青年自组织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这与青年身心发展及其内在需求保持一致。青年个体由于一定的业缘、趣缘、志缘、地缘关系而自愿结成青年群体,通过实现群体的共同意愿推动青年自组织的运行,从而对社会施加影响。一方面,随着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青年充满激情与想象,敢于创新和挑战,其自我意识尤其是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并得到空前的发展,青年的潜在本能要求广大青年迅速摆脱成人或者社会对其社会化的控制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并希望通过取得一定的劳动性成果来实现社会认可与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准成人”的社会角色导致青年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个体内在的需要与情感往往得不到成人或者社会的重视和满足,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刺激着青年群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追求,对于教育资源、就业环境和文化交流的迫切要求促使青年个体通过青年自组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借助青年自组织的力量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

(二)以多样化的社会参与作为实践方式

相比其它正式组织而言,青年自组织的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加之青年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其运转过程充满活力因子。青年社会化的渐进性与层次性与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密切相关,是青年个体社会参与实践方式多样化的内在驱动。结合现实来看,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参与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开展各种 “小圈子”类型的内部活动,以青年个体相同的兴趣爱好、信仰追求为出发点,以自娱自乐自我发展为主要目的;二是通过多元化的参与形式对社会施加积极影响,依靠青年自组织的有利因素实现自己在教育、扶贫、环保、慈善等诸多社会领域的推动作用,是对于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行的有益补充;三是通过政治学习与政治参与的途径参与政治生活领域,将注意力转移到组织合法性和公众形象性的高度,青年个体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维权意识都得以增强,实现“在社会中显现,却在政府视野里隐形”的政治参与目标。

(三)从满足自我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发展

青年自组织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带有显著的自我发展特点,它是青年群体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是实现自我心理情感需求和精神愉悦享受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任的当代青年必然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的切身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契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壮大促使青年个体及其组织更广泛地谋求政治与社会参与,提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从而扩展组织的人际交往平台和社会交往媒介,通过建立公益社团与志愿服务组织来实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努力将组织的运行发展置于服务社会的任务之上,实现“满足自我向服务社会”的目标转化。

二、青年自组织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相融合

青年人生观是指青年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②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参与过程就是组织内部的青年个体遵循人生发展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青年个体依靠青年自组织的内聚力与约束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引领青年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发展;另一方面,完成人生观塑造任务的青年群体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更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发挥青年自组织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

(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完善引领青年人生观的塑造

青年自组织对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影响青年人生观的三大构成要素来实现的,即通过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参与激发青年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引导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促使青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评价。

第一,青年自组织激发青年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青年人生观最核心的内容,人生目的的选择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决定着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人生定位和发展趋向。当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更多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把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对接积极推进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体现出青年追求崇高人生目标的认识高度。

第二,青年自组织引导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解答了青年“为何而活”的困惑以教会青年“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态度,从而帮助青年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坚定自己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行为选择。青年自组织较强的内部凝聚力和归属感能够激励青年个体完成组织角色承担的任务以实现组织目标,从而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以助于青年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引导青年追求乐观向上拼搏奋进的生活目标,及时有效地引领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青年由“懂得生活”向“如何生活”的转化。

第三,青年自组织促使青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评价。人生评价是青年人生观的基础与前提,是青年在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指引下进行人生实践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是青年个体衡量其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标准。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参与本能让广大青年结合自己的价值选择从社会参与的实践过程与结果中进行自我比照、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出人生价值的真谛和评价标准,从而促使青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评价以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

(二)青年人生观塑造是青年自组织发展壮大的动力

青年人生观的塑造尤其是科学人生观的培养反过来能推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壮大。青年人生观的塑造增强青年群体对于组织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首先,青年正确的人生目的观为青年自组织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大多数人,还是为了少数个人或少数人而活,是区别人生目的正确与错误、崇高与渺小的根本标准。”③对青年进行正确人生目的观的人生观教育有助于青年个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劳动的认识与实践,并将这种崇高的人生目的观提升到组织目标实现的高度,实现青年自组织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方向。

其次,青年合理的需要观为青年自组织赢得良好的形象和政策支持。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多元的,青年总是希望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满足自身多样化的发展需要,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将个体需要与社会会需要相结合。因此,青年合理的需要观引领者青年自组织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体与组织的需要,从而赢得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为组织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参与政策空间。

再次,青年严明的纪律观为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邓小平曾经说过:“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才有力量。”④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理想信念是网聚青年群体以形成青年自组织的重要前提,然而组织的有序运行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和引导。青年纪律观的塑造是青年个体自我约束、自我调适的基础,青年自组织通过群体较强的纪律意识形成约定章程增强组织凝聚力,保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三、青年人生观塑造的路径研究

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摆正人生态度和明确人生目的的重要指针,是引导青年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不遗余力地探索青年人生观塑造的路径是青年研究工作者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冲破传统行政化工作理念,实现青年自组织与青年组织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青年组织是系统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目标与特定的组织规范作用于青年群体发展的重要形式,青年自组织通过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和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扩展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广度与深度。对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而言,青年正式组织与自组织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实现人生价值,青年自组织社会功效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冲破行政化的惯性思维工作理念。

第一,拥护创新,加强对新兴青年自组织的扶持与引导。对待新兴的尤其是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青年自组织,政府部门和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广的胸襟,及时有效地引导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重视青年自组织的力量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对其怀疑否定甚至无情地打压。青年自组织的扶持与引导,一方面能够实现这股新兴社会力量对于青年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另一方面能够防止青年自组织发展方向的偏向,引导青年个体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以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讲究实效,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唯上”工作模式。青年自组织与青年组织的活动目的不在于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与认可,而是要能够满足青年个体身心发展需要和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青年自组织的影响效果不是通过活动的场地规模,也不在于形式的新颖程度,关键在于活动本身蕴含的对于青年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小,重点在于青年人生观能否得到正面积极的塑造与培养,因而开展的活动要密切联系青年个体的思想实际和动机需要。

第三,方法多元,迎合青年自组织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的青年组织工作就是依靠“三个一”的简单管理模式推行的,即一种管理方式、一个评价标准、一套话语体系。青年在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加区分地套用简单、单一的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将会给青年自组织工作带来一系列“盲区、误区”,限制了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因此,青年自组织工作的方法应该多元化,并贴近青年社会化的实际需要。

(二)把握大众传媒的舆情导向功能,保证青年人生观塑造的正确发展方向

大众传播媒介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功能的重要技术平台,网络的普及化导致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无针对性,尤其是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传播日益侵浸到青年的思想意识中,给青年人生观的塑造带来巨大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因此,把握大众传媒舆情导向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是塑造青年人生观的重要环节。

第一,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网聚功能。青年个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超时空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与认识的碰撞,有益于发散青年的思维,开阔青年的眼界,提高青年的认识,在民主气氛下的探讨与争论过程中寻求思想的交集部分,从而建立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并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为之奋斗;同时,随着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大,青年个体交流的范围也随之扩展,社会影响也随之增强,尤其是青年自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为青年人生观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拓宽了青年相互交流与发展的空间。

第二,积极促成大众传媒的正面舆情导向功能。凭借网络媒体快捷性、跨度性、民间性、互动性等特点,青年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把握重要的社会信息,能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从而为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众传媒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励志性素材间接地影响着青年的思想和认识,激励当代青年树立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激发当代青年努力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三,有效克服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舆情导向功能。网络的盛行也带来了西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思潮导致青年思想意识形态的极大不解和困惑。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是防止负面舆情导向误导当代青年走向人生歧途的有效措施与保障;同时,及时利用网络媒介将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本质澄清于当代青年面前,是引导青年坚定人生目的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任务。

(三)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自觉探索人生的发展道路

学校是青年社会化的主要阵地,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基础;自我教育是青年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积极促成人生观教育理念外化为人生价值实现的行为表现。因此,青年人生观的塑造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加强学校关于青年人生观基本范畴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集合众多资源优势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正面教育对青年进行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信仰、人生理想等人生观基本范畴的理论教育,帮助青年从思想认识上弄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以及“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等重大人生问题,从而为青年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青年正确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社会价值实现的最基础之上,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另一方面,加强青年自我教育以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青年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青年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人生目标、选择实践方法、实现人生价值,科学有效地将人生观理论与人生现实相结合,通过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个人自我教育途径完成人生的飞跃;同时,青年群体的内聚力和归属感为青年自我教育另辟新径,通过群体内部的集体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团队活动等形式完成青年个体的自我鉴定与自我改造,通过人生目标的不断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的飞跃与升华,关键在于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的实践方式转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

注:

①闫加伟.草芥:青年自组织现象与青年自组织工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3.

②黄蓉生.青年学研究(2 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7):107.

③韩振峰.青年人生观导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235.

④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11.

1.闫加伟.草芥:青年自组织现象与青年自组织工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

2.黄蓉生.青年学研究(2 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7).

3.韩振峰.青年人生观导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青年编辑部.潘晓讨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5).

6.王荣有.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7.丁柏铨.论网络舆情[J].新闻记者,2010(3).

8.周春兰,马德邻.六十年来我国青年人生观的演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责任编辑 有 明

D262

A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人生观个体人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