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与现代性——从19世纪末德国的“候鸟运动”谈起

2011-04-02◎童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候鸟现代性现代化

◎童 欣

青年与现代性
——从19世纪末德国的“候鸟运动”谈起

◎童 欣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一群青年学生兴起的"候鸟运动"迅速风靡了整个德语世界,其宗旨是反对学校教育,崇尚自然,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种反现代主义的倾向与后来纳粹主义的兴起不无关联。从同时代的德国青年桑巴特身上可以看见青年对现代性看法的剧烈转变。青年运动并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越是像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的国家,越是要警惕反现代的青年运动或青年思潮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德国 青年运动 候鸟运动 现代性

对于“青年”,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印象:他们(或者“我们”)是最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最能引领时代的潮流,最热情地拥抱现代社会的。但这很可能是个片面的印象。在剖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百年前发生在德国的一场青年运动——“候鸟运动”。1896年在柏林的斯特格里茨,一群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们聚集到一起,要在大自然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领头人赫尔曼·霍夫曼是斯特格里茨文理中学的教师。1890年,霍夫曼自己在马格德堡的旅行经历使他有了最初的带孩子们去游历的想法。他们的第一次“实验旅行”是去柏林近郊的古温纳森林,共有15名参加者。随后又展开了从图宾根到科隆这样的长距离旅行。1900年末,霍夫曼让卡尔·菲舍尔为他的接班人,他自己则去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开始自己的外交官生涯。1901年,菲舍尔在斯特格里茨市政厅的一个地下室里成立了候鸟运动协会,当时参与组建运动协会的其他创办者还有作家沃尔夫冈·柯西巴赫和海因里希·左恩雷等。这是协会发展的一段关键时期,菲舍尔确定了“睁开眼睛去看自然”原则从此以后,走向组织化的候鸟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菲舍尔将中世纪云游四方的手工业学徒当作候鸟运动的榜样。在他的领导下,运动发展出一些固定的礼仪规范。比如给人印象深刻是成员之间的问候语:“Heil”,源自拉丁语,“致敬”之意。后来人们所熟知的“Heil,Hitler!”(纳粹党员之间的致敬语),与之不无关联。伴着鼓点,高唱进行歌曲的“进军方式”,也被后来的纳粹“冲锋队”等借鉴。此外协会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只允许日耳曼种族的男性参加。

关于 “候鸟”这个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奥托·罗奎特斯(Otto Roquettes,1824-1896)1851年写的一首诗《香车叶草的迎亲——一篇莱茵河、葡萄酒和漫游者的童话》:

你们在空中的候鸟啊,

在天宇的光辉中,在夏风的清香中

在蓝色天空的波浪中,

我向你致以伙伴的问候!

我也是一只候鸟

清新的生命气息承载着我,

还有我歌唱的天赋

是我最喜爱的财富。

另一说法是来源于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尔兹为他早夭的女儿写的墓志铭:

是谁为你们——我的候鸟

将那知识献上,

使你振翅穿越陆地和海洋

却从不曾迷航?

是谁将南方那颗老棕榈树

先已为你们选好,

又把北国那颗老菩提

早早替你们收藏?

1903年,得到了来自普鲁士文化部对协会的官方承认。从而使协会成为了一个成人协会,其扩展速度大大加快。很快,候鸟运动席卷了整个德国,还进一步扩张到所有讲德语的地区。在这期间运动经历了分化和分裂(有“老协会”和“新协会”之分),争论过是否让女子加入和禁酒问题。到了1916年,尽管已经在战争中阵亡了许多成员,其协会会员仍然有6万人。①一战后候鸟运动协会分化为各种不同的青年运动。

从“候鸟运动”的起源来看,是当时的德国青年深感受到压制的结果。家长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我。“到目前为止只是老一代的附庸,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被老师们安放在一个被动的角色上的青年们……现在已经开始觉醒。他们尝试着塑造自己的生活,要脱离老一辈的习惯和丑陋的传统,他们追求着一种符合年青人本性的生活方式,而同时这种方式又提供一种可能性,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严肃地倾听,并作为一个特别的要素加入到一种文化的构建中去。浮现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拿出一种新的高贵的青年文化。”②

尽管有来自官方的承认,但“候鸟运动”在一战前一直严守政治中立,拒绝政治影响,直到一战才改变这种立场。而这种政治中立并非是完全排斥政治思考,而是排斥旧的“党派政治”的思维方式。是为了一种新政治和新人,所以需要“去政治化”。因为当时的那一代德国青年还缺乏在现实中的影响力(又有几代青年有这样的机会?),于是他们要在精神领域创造出一个“反现实”(Gegenwirklichkeit,或者可以解释为“与现实对立的另一种现实”),在其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一切更美好。③“真正的候鸟……是对抗全部非精神的生活秩序的精神抗争的体现者,他提升生命对抗死亡,是‘西方的没落’之中的灵魂升华。”④大自然就是他们所选择的“反现实”,“谁感受过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同时自然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谁就不再是无根的城市人,他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他所旅行过的大地,并用自己全部的爱拥抱自己的家乡。”⑤在这一“反现实”中,一代新人将要形成,他们将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将像大自然一样,服从生命的原则。

德国学者将这种“生命”的概念追溯到了尼采那里:“生命意味着身体、灵魂、活力和创造力的合一。它在狂飙突击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抵抗中反复显身。反对理性主义和物质主义(Materialismus,也译作‘唯物主义’)。生命是一种感受方式、一种创造性的财富、一个可能性的海洋,如此不可琢磨,如此充满冒险,以至于我们什么别的东西都不要了。这些就足够了。生命是向着彼岸的跃迁,却又离此岸如此之近,是自己塑造自己的生命力。‘生命’是青年运动的答案,是青年风格、新浪漫主义和改革教育学的答案。”⑥这个时代的青年反对学校里按部就班的机械式教育,并将这种抗议扩展到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化。

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 “布尔乔亚社会”(Borgoesie Gesellschaft,或 “资产阶级社会”)。参加运动的青年们讨厌工业文明带来的压抑和沉闷,讨厌现代社会的秩序感和平庸感,更讨厌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做作。他们要求的是直面大自然,甚至赤身裸体地在大自然中奔跑和游泳,直接展现自己身体的健美和精神的昂扬。他们崇尚英雄和冒险,而藐视任何企图作出“高高在上”姿态的权威。他们嘲笑为了一个升迁机会而谨小慎微的小公务员和汲汲于名利的政客,同样也嘲笑皓首穷经的学究。它抗议一切妨碍精神自由发展的东西。总而言之,他们厌烦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那种无意义感,不愿意作为一架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而向往前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浪漫。

吴端在《近代“青年”观念的形成与展开》一文中说:“如果有青年本质的话,我们可以举出具有正义性、卓越性、公共性这三大要素。”⑦青年本质是否天然的具有“正义性”,后面还可以讨论。但是,“如果有青年本质的话”,“浪漫性”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点。青年运动永远是和“无所顾忌”和“敢于行动”联系在一起的。使青年着迷的,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最终目的,而是运动本身所饱含的那种激情和那种“打破常规”所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

如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运动的出发点,那么德国青年的“候鸟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形成了一个反现代化的运动。如果说“现代化”这个词还有些模糊,还有可能使这个判断招到非议的话(比如,也许有人会觉得“候鸟运动”中包含着“环保主义”这样的“现代观念”),那它至少是一个反工业文明的运动。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复古运动,是因为像“热爱运动,展现躯体”这样的观念直接来自于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明。那种四处游历、四海为家的旅行活动,则直接来自于前现代时期德意志手工业学徒们的必修课:游历(Wander)——从中还可以看出它与运动名称(Wandervolge)之间的联系。所以,青年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值得人们再思考。毫无疑问青年们都是喜欢“新鲜事物”的,但这个“新鲜”是相对于“现存事物”而言的,本已经消逝了的东西再次重新出现,有时反而能成为最时髦的(例如,去年某香港明星与自己的新娘一起穿六五式军服拍结婚照,引来网上围观)。

德意志的历史有它一定的特殊性,由“候鸟运动”开启的这一轮青年运动最终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分裂为两个方向。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了这个运动与纳粹运动之间的联系。从参与者的年龄上看,纳粹运动也是一场年轻人的运动,更重要的是纳粹运动中继承了很多“候鸟运动”时期的反现代理念。纳粹要进行的是一场反现代的革命,他们把“候鸟运动”中那种个人“修身”式的活动方式扩展为一个“平天下”的社会行动,要用前现代的观念重新塑造已经迈入现代社会门槛的德国,尽管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是最现代的⑧。而在崇拜身体、崇尚自然等方面,纳粹运动与“候鸟运动”是完全一致的。

二、个案的审视:维尔纳·桑巴特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这个时代的德国,同一位青年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1892年10月,时年29岁的维尔纳·桑巴特(他早在3年前就被聘为布列斯劳大学的编外教授了)因为在《社会政策中央报》发表了同情西里西亚织工的调查报告而遭到了当地报纸《西里西亚报》的攻击。《西里西亚报》攻击说桑巴特太年轻,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不久,桑巴特在《社会政策中央报》上撰文回应攻击者:“我们哪里是在搞煽动呢?我们试图使《前进报》的读者也来读《社会政策中央报》是在搞煽动吗?当人们试图使我们人口中的一个广大阶层,与这个民族的其他人已经多处断裂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这是在搞煽动吗?如果说我们这些‘毛头小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的话,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为跨越这鸿沟(今天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样都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作出了贡献吗?如果说有什么能对弥合对立产生贡献的话,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像避开黑人那样对社会民主党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好吧,我们要把“毛头小伙”这个侮辱性的称号当作荣誉称号接受下来。‘年轻’与否,并不是根据头发的颜色来判断的;无论我们的头发是乌黑还是灰白,我们年轻是因为我们有一颗温暖的心,它使我们同情环绕在我们周围的贫苦大众;我们年轻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充满朝气,它使我们不畏惧被揭示的真理;我们年轻是因为我们能把我们所看见的事情公开的、坦诚地说出来,还因为我们鄙视用秘密政治的手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我们对手‘静以制动’的座右铭相反,我们的座右铭是:‘当勇于前行!’”⑨

当时的桑巴特正受到马克思学说的影响,尽管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对现代性依然抱着肯定的态度。正如上面的引文中所写,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社会改革,从而去除种种社会弊端,使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成不同阶级的民族成员能够重新融合为一个整体。然而,当他抱着“当勇于前行”的信念大踏步向前时,究竟又走向了何方呢?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秉承着“市民社会改革”理念的桑巴特逐渐在找不到盟友的处境中消沉下来,成为了“文化悲观主义者”中的一员。他的学术生涯也因为保守派的打压而止步不前,十几年中也没有升迁正教授的希望。他开始对现代文明报以彻底的反感,感叹“文化”在“文明”中的堕落,转而疾呼向前现代社会回归。在魏玛共和国时代,桑巴特更是成为反动的“行动圈子”中的一员,成为一名不断攻击“自由”和“民主”,攻击“美国文明”的“文化批评者”。他成为了时代的痛斥者,并呼唤一种新的具有民族特质的经济系统。这时的他与年轻时代相比已经性情大变,尽管那时他自己也是左拉的爱好者,现在却嫌他的儿子“读了太多文学,还是法国文学,没有的严肃的书”。悲观失望的他也不指望自己的儿子读学术性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倒是徒劳的想让儿子对叔本华感兴趣⑩。1933年纳粹上台,桑巴特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合作。用他关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写出了《德意志社会主义》⑪这样一本号召回到等级社会并服从“领袖原则”的书。桑巴特对现代性的这种态度转变,在那一代德国青年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的经历展现了:即使是一位肯定现代性的青年,也可能在不久之后成为反现代的煽动者。

三、中国青年与现代性

如果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一场青年运动,那么这场高举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大旗的运动无疑是热情地拥抱现代性的,这与当时的中国整体上仍处于前现代社会有关。但是,尽管一代青年都抱定了使中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信念,之后的中国历史依然走的是一条“在曲折中前进”的道路。固然这其中传统中国的反动因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人们也不应该忘记青年自身的蜕变。“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之后,就有许多青年“变虫豸”,促使一向无条件支持青年的鲁迅先生展开了反思。

五四之后,尽管赞成现代性的青年运动一直是主流,但青年群体的反现代举动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同样层出不穷。许多反现代的青年们抛弃“德先生”和“赛先生”,甘心拥护“领袖原则”,成为蒋介石独裁政权下的爪牙。再到后来,放弃了独立思考并盲目崇拜权威的青年们,竟然在“最革命”的名义下,呼喊“万岁!”这样典型的前现代口号。他们积极地投身于“运动”中,并常常欣喜于“运动”带来的火热激情,但想的和干的却是反现代的事情。

对比德国的历史,同样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追赶地位)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对传统社会的撕裂感尤为剧烈。对青年们来说,他们既最清晰地感受滚滚向前的时代巨轮的沉重压力,又最容易对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的某些元素产生浪漫的幻想。有时候,他们会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丑恶现象义愤填膺;有时候,他们会对一个需要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新时代不知所措,从而渴望“逃避自由”。由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同时也必然是外源性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由外国输入),这样就特别容易从本民族的传统中找到资源,将现代性作为一种外来文明加以拒绝。而这种重新包装过的民族文化,往往能给正受着“日常生活”折磨的青年们以浪漫的想象。点燃一场反现代的青年运动的柴草就这样准备好了。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并不存在一场“青年运动”,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各式各样的“青年思潮”。与现代化的多重任务都同时叠加在中国的现实相对应的是,当代中国青年对现代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对于青年思想的具体研究还有待于社会学家进行专门的调查。此处仅就以青年为主体的“网民”的言论做一番观察。在网上的言论中,多数人对现代文明持肯定的态度,反对特权、反对蒙昧一直是主流的声音。但否定现代性,赞成暴力和独裁的声音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青年人主张“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倒是绝少听见经历过文革的人这么说)。许多人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众多选择感到迷茫,觉得还不如有人安排的好。还有许多青年成了当年日本人所说的“无色青年”。“所谓‘无色青年’是指那些平日里空空寂寂,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主张,只会模仿别人,社会上流行青年会,他就加入青年会,社会上流行政党,他就是政党的党员,有时去聆听基督教的讲道,有时出席佛教的讲演,不勤奋,也不懒惰,不放任自流,也不反省励志,但求安生立命而已的年青人。”⑫但现在还无法确定中国在未来就不会再出现具有破坏性的反现代青年运动,因为中国的经济整体上还处于上升期。“候鸟运动”发生于德国经济的上升期,所以也只是一场中产阶级子弟们的联谊运动。而到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时刻,反现代的青年运动就会呈现出纳粹运动那样的灾难性后果。当然,这里并不存在类比的主客观背景与条件,但记取历史的教训还是必要的。

四、结论

本文无意将“现代性”塑造成一个绝对正面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连“后现代主义”都似乎要过时了的今天。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在任何时空条件下反现代的运动都必然是“非正义”的。然而,对于那些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现代性”中的积极内涵要远远大于消极部分。而且,现代性中某些原则:比如说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个人思想、言论的独立和自由,政府应为国民之公器等等依然拥有绝对的价值。

从前文的论述中,笔者想引出三点结论:其一,在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运动并不天然地就具有“正义性”,尽管它永远都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其二,即使一个或一群青年拥抱了现代性,也不代表他或他们会终身持有这种理念;其三,越是后发现代化的国家,越是要警惕反现代的青年运动或青年思潮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注:

①http://de.wikipedia.org/wiki/Wandervogel.

②Christinae V觟lpel,Hermann Hesse und die deutsche Jugendbewegung,Eine Untersuchung über die Beziehung zwischen dem Wandervogel und Hermann Hesses Frühwerk,Bonn:Bouvier Verlag Herbert Grundmann,1977,S.17.

③Christinae V觟lpel,Hermann Hesse und die deutsche Jugendbewegung,Eine Untersuchung über die Beziehung zwischen dem Wandervogel und Hermann Hesses Frühwerk,Bonn:Bouvier Verlag Herbert Grundmann,1977,S.100.

④Fr.W.Frster;Jugndselle,Jugendbewegung und Jungendziel,S.17,转引自 Christinae V觟lpel,1977,S.100.

⑤http://de.wikipedia.org/wiki/Wandervogel.

⑥Rüdiger Safranski:Romantik.Eine deutsche Affaire,München 2007,S.303f. 转 引 自 http://de.wikipedia.org/wiki/Wandervogel.

⑦⑫吴端.近代“青年”观念的形成与展开——以近代日本青年主义发展的过程为例.当代青年研究[J].2010(11):7、6.

⑧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⑨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1892 年 10 月 17 日 , 头 版 。 HA VI,NL Werner Sombart,38 Sozialismus,Geheimes Staatsarchiv Preuβischer Kulturbesitz.

⑩尼古劳斯·桑巴特.海德堡岁月[M](刘兴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他的儿子尼古劳斯·桑巴特是当代德国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评论家.

⑪桑巴特.德意志社会主义[M].(杨树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许 臻

D431

A

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候鸟现代性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洋候鸟”回闽过年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0”与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