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与补白
——古典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

2011-04-02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童康怀

成才 2011年9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建构诗歌

■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 童康怀

对话与补白
——古典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

■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 童康怀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不只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还包括师生个体的自我对话及师生个体心灵与古典诗歌所传达的文化传统的非纯文本对话,因为这种对话是语文的,更是古典诗歌的“留白”。

“补白”是指在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与教学目标相关,但课程标准又没明确指明的个性目标加以明确;把与教学对象相关,但课本体系又没明确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性补充;把与诗文内容有关,但诗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若能恰切用好“补白”,就能在理解与欣赏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成就阅读课堂的无限精彩,成就课堂的高效。

一、对话课程体系,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内容建构“补白”

新课程以“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为阅读教学立意,宏观精准。从微观的角度,又为我们教师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提供了广阔的对话创造和“补白”空间。

1.对话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目标建构“补白”

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极容易为我们忽视,而它又是古典诗歌教学价值很重要的一面。作为教师,要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意识的进行教学目标建构的“补白”。

教学古代诗歌,在高度重视文学审美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对古诗中的文化传统意识的透视,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统的继承意识,构建文化传统的价值功用趋向,达成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1)古代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一种观照自身生命后产生的对生命的个体性以及生存、发展的感悟。它包括个性认识、情爱意识等。愉悦与憎恶、欢欣与痛苦都是它的外在情感表现。生命意识的苏醒是人类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先决条件。“诗经”时代,便是一个有着极强生命意识的时代,这种传统在历代诗歌中都得以传承。如:《诗经·卫风·氓》中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大胆追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和对忠贞爱情的捍卫,《迢迢牵牛星》中的织女对情人相见的渴盼和对分别的哀怨,无不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最好诠释。教学这些诗歌,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命的个体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需求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2)古代诗歌中的宽容意识

中华文化的另一精神特质是崇尚宽厚、仁爱的美德,宽大为怀,反映出一种含弘光大、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形成独具民族特征的宽容意识。

中国古代诗人把自然界的属性与人的品格修养联系起来,努力追求一种主客和谐、主体内充的人格精神,表现在行为上则为超然、旷达、淡泊、宁静、虚融,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以“香草”为喻,表现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涵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咏,昭示着诗人博爱的宽大胸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欣喜,又何尝不是诗人超然旷达、淡泊宁静的宽大胸襟的体现呢?品读诗人的诗句,倾听诗人的心声,感悟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当会让学生在人生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汲取更多有营养的文化甘露,去滋养那一个个尚在发育的心田。

(3)古代诗歌中的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入世调整社会关系为主流的文化。古人为了争取自我与群体的和谐,把外在的社会责任感、调节群体的使命感转化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形成一种坚定的责任意识,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为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进取精神。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舍小我之悲哀,忧大国之兴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的宣言,是其作为楚国大夫的责任意识的呼喊;杜甫历来为人们所敬仰,不是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语言气势的恢弘,而是其字里行间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辛弃疾的豪迈绝无苏轼的“大江东去”的奔涌,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叹中的报国之心,让每一个吟咏其词的后人,认识到了“责任”二字的分量。与己有责,与人有责,与社会有责,是我们在教学古代诗歌涵咏名句的形式美之外,更应用心去仔细领会的文化传统意识。

(4)古代诗歌中的超越意识

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基本上可视为从总体上把握生命,观照自我,力求生命与造化的同体。蕴含在中国古代文人灵台深处的是一种以心灵境界的拓展为特征的超越意识。表现为恰适自恣、旷大淡远的超越精神。

在古代诗人中有一个命运多舛、磨劫多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或在政治上屡遭不幸,或在生活上久经磨难,或在肉体上倍受摧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曾经忧怨过,悲愤过,然而最终当他们冷静下来,把自己置于宇宙大化中来观照,才发现在浩渺的宇宙之中,个体生命小得不能再小,连生命都可以忽略,个人的荣辱得失,苦乐遭遇又算什么呢?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生活,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本体的流动之美中,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这种心灵的净化,最终他们大彻大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陶渊明是个超越者,王维是个超越者,林和靖是个超越者。教学古代诗歌,追寻古代诗人的人生足迹,结合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不妨也做个超越者,做个超越先贤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超越者,有时你我的天空,总会多一些“彩虹”。

传统的意识,有其传统的价值,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时,教者应对话诗歌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高度,而不只是着眼于应试,“补白”这一诗歌教学中极易被我们忽视的而又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价值观目标。

2.对话课程内容,为高效课堂资源建构“补白”

现有的诗歌教学资源编排(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体现着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遵循编者的意图,对话编者,对话学生的认知,对话教学的实际,做好教学资源的合理“补白”。

古典诗歌的认知体系应包括诗歌文体特征的认知、诗歌题材类型的认知、诗歌风格流派的认知、诗歌意象特征的认知、诗歌抒情方式的认知以、诗歌语言特色的认知及诗歌作者经历的认知等诸要素构成。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适当整合现有教材在这些方面的素材缺陷,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侧重,“补白”教材的教学资源,构建合理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和实用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如教学刘禹锡的《石头城》时,可结合诗歌题目及诗歌类型的关系、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诗人经历、诗歌意象特征和诗人情感关联、诗歌语言特征和诗歌抒情倾向指向关系以及诗歌表情脉络和构思特征联系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本关联性教学内容资源,在比较阅读的资源准备中可选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怀古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准备较为系统的阅读学习资源,从而引领学生形成怀古诗歌的系统认知构建。

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首先得依托准确、适应教学文本特点而又符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目标定位,再则是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解决达成高效课堂的“教什么”的问题,为高效的实现奠基。对话课程体系,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建构“补白”具体的适合教学特点的目标和教材自身教学资源的空缺,是教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对话教学过程,为高效课堂教学互动“补白”

对话是一种合作互动的手段,是诗歌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有效教学活动;对话更是一种教育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与学的智慧的过程,注重诗歌教学过程中的多方对话,适时“补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思维“留白”,是教学高效的重要手段。

1.与诗歌文本对话,寻求“补白”的教学的创造空间

诗歌文本限于篇幅和文体语言的特点要求,常常表现出思维的跳跃性,为我们解读和欣赏设置了许多“留白”的空间;诗歌作者巧妙运用表情达意的技巧和中国山水画式的虚实蕴藉,也有意识的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与诗歌文本对话,寻求诗歌的“留白”之处,在恰切的“补白”中营造教与学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如:教学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对“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可引导学生去发现诗句“通过意象叠加的方法,而有意识地省去了过程的描述”的特点,然后发挥各自想象的能力,结合诗作的写作背景,去还原(或创造)一幅江南古镇的风景画,体味诗人的情感,这就是“补白”的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当然也可以补充柳永《雨铃霖》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整合教学资源,寻求古诗在创设意境上的共同点,强化“补白”性阅读鉴赏的能力的形成。

2.与学生对话,发掘“补白”的教学契机

“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学习的内容“增值”,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对话,既可以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囿于“成规”、不满于“公式”;又可以在对话的师生交流中唤醒和激活已有的知识和阅读体验,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高明的教师,还应该在预设的对话学习中,适时地创造性地生成新的对话问题和情境,发掘“补白”的教学契机。

当然,对话的方式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师本对话、师生对话外,还应该包括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无论哪一种对话方式的运用,都应以创设学习情境为手段,以寻求“补白”的教与学的创造空间为目的,来建构诗歌教学的高效教学方式。

三、对话训练内容方式,为高效课堂教学过程“补白”

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需要以训练的方式来强化和检测教学的效果,而训练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原则应体现教学共性目标的落实和检验的宗旨,更应体现预设教学重难点困惑性检测的手段,以训练去对话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问题,“补白”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留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不可缺少的方式。

诗歌教学的训练内容可围绕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创设、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诗歌语言的揣摩与体会等方面设计。而属于一节高效诗歌课堂教学的训练环节的训练内容,更应是教学者,对话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目的的特点,对话学生的学习实际,“补白”教学的个性“留白”的内容。这样的训练内容的设计,是对话教学过程的延续,是预设的训练,更应是生成的训练。

诗歌高效课堂的训练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是文本作答式,可以是诵读体味式;可以是教师给题式,可以是学生出题式;可以是文本挖掘式,也可以是文本拓展式,但最好的方式,永远只是在与“补白”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个性“留白”的对话中寻求的那一种。

古典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须灵活充分运用“对话”和“补白”的策略,“对话”与“补白”课程体系,达成高效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建构高效的学习内容的体系;“对话”与“补白”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建构高效的学习方法;“对话”与“补白”训练内容和方式,建构高效的达标和评测手段。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建构诗歌
诗歌不除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