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本真探寻育人本色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本色教育”实践探索

2011-04-02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郭汉平邓晓玉吴慧晶

成才 2011年9期
关键词:江汉区育人德育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 郭汉平 邓晓玉 吴慧晶

回归教育本真探寻育人本色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本色教育”实践探索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 郭汉平 邓晓玉 吴慧晶

“本色课堂”“本色德育”“本色教学管理”,短短几年时间内江汉区小学在“本色”理念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本色教育系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色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教育要去除浮华和花哨,去除功利和教条,遵循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回归育人的原点。”江汉区教育局分管小学的副局长杨振威谈出了他提出“本色”教育理念的初衷。

一、本色课堂篇

当前教育对课堂的提法林林种种,高效课堂、生态课堂、有效课堂、绿色课堂等等,为什么江汉区小学教育没有跟风,异军突起,举起了“本色课堂”的大旗,是想标新立异或是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情有独钟?还是作为教育人对“课堂应还原教育的应然状态”的思考?

缘起:以问题研究作为切入口,开始“本色课堂”的革命

2007年,课程改革走过6年风雨历程,全区小学课堂中出现了新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没有理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两个方面的关系。课堂上教师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的呈现,研究了教什么、怎么教,教的预期效果,而忽视了学生这个灵动的主体,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没有明晰为什么而教,始终没有跳出追求分数的桎梏。二是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课堂呈现出由“灰色”到“炫色”的误区。课改前“灰色”的课堂教师教得僵化,学生学得单一,缺乏生机与活力。课改实施过程中课堂鲜活起来,但“炫色”的同时多了“形而上”的东西。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包罗万象而失去了学科味,教学过程中华丽的过渡语充斥课堂,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缺乏实效、精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看似精巧精致的课堂,形式大于内容,而忽略了教育的本真,特别是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课上得花里胡哨,双基落实不了,教学质量直线下滑。

于是,关注课堂真实问题,倡导去伪存真,成为全区教学工作的重点。2007年,江汉区教育局和小学教研室在全区小学启动了“直面真实问题,构建本色课堂”的主题活动。

“课堂去伪存真,就是常态,是不是可以不用钻研教材,不用研究学情,不必追求形式,一切原生态,课上得怎样就是怎样,这就是本色课堂。”“本色课堂”提出以后许多老师如是说。对本色的认识这么狭隘和浅表,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更不谈学生的发展,这不是教学的本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振威敏锐地认识到到这一点,并亲自作了关于“本色课堂”内涵的解读。他认为:“本色课堂”首先是自然课堂。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学科特点,体现“学科味”。其次是朴实课堂。课堂传授知识要实实在在,不花里胡哨、粉饰做作,以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发展为本真,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提供到位的指导和服务。“本色课堂”还要高效。所谓高效,就是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解决,把书本死知识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化成学生的活知识和技能。

教师们意识到,“本色课堂”要呈现课堂生命的原色,它不代表平庸,不是可以低水平低质量,其实本色提高了要求。必须钻研教材,尊重学生的需求,将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色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最好的,尽善尽美的课堂必然是本色的。

全区以自然、朴实、高效作为“本色课堂”的终极目标,开始了“本色课堂”探索之路。

发展:以本色课堂主题研究活动为突破口,还原课堂本色

2008年,江汉区小学继续开展“直面真实问题,彰显本色课堂”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开展教材研究、教法探索、学法研究,不仅重视教的本色,还要重视学的本色,教学还要体现学科的本色。

2009年,以“回归教学本真,构建本色课堂”为重点,江汉区小学实现“本色课堂”新跨越。本色课堂的研究在“破”中“立”,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当时小学教研室主任陈怡说:“学的知识会用了就是智慧,要让教师明晰起来,找到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手段和风格,让每一位教师做有智慧的‘明白之师’”。

小学教研室牵头重点打造“一室一组”专家团队。“一室”指江汉区首席工作室,“一组”指教学研讨组。“一室一组”成员及区骨干教师(市区优青及学科带头人)与区内各校有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结对互助,结对二十余对,开展研讨活动七场,示范课研究课十余节,在区校两级“本色课堂”构建活动中,他们是最活跃的力量。双方在“本色课堂”教学研讨过程中,通过执教研究课、说课评课、指导论文写作等各种实在具体的实践方式,分享教学智慧,促进双方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实效明显。

学校通过备课组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本色课堂”的研究中来。紧紧把握备课组活动基本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备课组建设激励和评估机制,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训”一体化,整体提升“本色课堂”教学效益。

4月22日市教科院在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举行了“深化课程改革,创建高效课堂”之“本色课堂”研讨活动,在全市推广了江汉区小学“本色课堂”工作的经验。

“本色课堂”的研究带来了新型课堂文化的生成与变革。全区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年教学成绩捷报频传,师生在国家级、省市级获得了较多奖励。

面对取得的成绩,“本色课堂”下一步该怎么走?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十分重视,提出要使“本色课堂”成为江汉教育的品牌,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性的思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再实践、再深入。要清醒地认识到本色课堂回归和升华的不仅是课堂的本色,更应是教师的本色,校园文化的本色。

生成:以《本色课堂评价标准》为立足点,探索轻负高质之路

理性的回归让“本色课堂”由当初一个解决问题的实施策略逐渐凝炼成有理论根基的教学理念。小教科、教研室广泛征求意见,制发了《江汉区本色课堂学科教学规范》和《江汉区本色课堂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规范》《标准》)以完善“本色课堂”理论,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引导教师立足“本色课堂”标准,凸显学科本色,实现“教对、教会、教出学科味”的目标,走一条轻负高效之路。

一时间,加强《规范》和《标准》的学习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

2010年2月学期初,各学科的教材教法报告会场,教研员们神采飞扬地给老师们解读《标准》,并将学期教学目标制定、教材理解、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0年3月,“标准导向,课例导法”本色课堂评价标准推进会在展览馆小学举行。

2010年3~5月,在下校视导、课堂教学竞赛、研讨课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中,教研员们以《标准》指导课堂。

2010年6月,全区开展“本色课堂”课例设计及再设计比赛,在实践层面运用《标准》引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全区已进入深入推进“本色”教学研究的快车道,实施“本色”全过程管理,实现均衡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目标。

本色课堂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成长。江汉区教育局以本色课堂“减负增效教学能手”评选为契机,在实践中发挥《标准》和《规范》作用,为不同层面教师群体搭建发展平台。

“我没有想到今天我还能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没有想到我这个50后的还有能力与70、80后的‘小’老师同台竞技,我更没有想到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我依旧对教育对学生满怀激情……”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老师)被台上这位获得“教学能手”殊荣的老师的真情告白深深地打动。这位老师叫毕向阳,是红领巾学校的老师,50多岁已接近退休年龄,不仅战斗在教学一线,还踊跃参加教学能手比赛。她一刻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学《标准》用《标准》,原来只是想重在参与的,可在与同年组教师研课磨课的过程中,再次点燃了教学的激情,生发了教育的智慧,她说:“即使教材一样,每一次上课都应是新的,课堂是灵动的,孩子们才会保持新鲜,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才发现课堂要还原教学本真的魅力!”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本色课堂”研究不仅让更多的教师品尝到专业发展的甘甜,走上专业成熟的幸福之路,也成就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连续三年,单洞新村小学在全区调考中蝉联冠军,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2011年3月,在江汉区教育局全系统工作大会上,单洞新村小学校长刘胜以《立足本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题作大会发言,破解“第一名”密码。他说:“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自己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自己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如聂娟老师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以外还培养学生的习题反思习惯,她让孩子为自己建立错题集,记录典型错题并简要记载错因分析,使后续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往往解题的过程是那么需要智慧,得到答案时却又觉得那么简单。其实单小的答案很好地阐释了“本色课堂”,回归本色,回归教育的规律,像农夫种庄稼一样尊重生命成长。

二、本色德育篇

德育与智育是分不开的,它应渗透在教育教学各项环节之中,单独进行是很难评价的。如何将空洞的说教变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如何将虚华的活动形式还原成朴实的育人细节?如何将虚假的表象转化成有实效的育人过程?这就是江汉区小教人心中的本色德育,他们一直在思索,在探寻,在行动。

锁定在场的景,发现不在场的美

一天清晨,红领巾学校的老师还没有来上班,有些学生已经陆陆续续来到学校。一位中年女性拿着手机走在教室的走廊上,徘徊在各个班的教室门口,她在看什么,在寻找什么,她的脚步停在五年级的一个班前,接着用手机将学生在教室的情景拍下来:一个学生在讲台前带着同学们读课文,背诵昨天刚学习的古诗,领头的学生像主持人,把晨会前的时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坐在位置上的学生积极互动,上台自编自演,不亦乐乎……

一天中午,学生吃过饭将饭碗送到指定区域,饭碗堆得很高,“哗”的一声,饭碗掉到地上,一片狼藉。一个学生刚好来送碗,他弯下腰慢慢地将碗一个个捡起来,放回到回收筐里。正巧那位中年女性路过,赶快拿出手机照下这一幕,并弯下腰和那个孩子一起捡碗。

这位中年女性就是红领巾学校周彩华校长。原来她一直在发现场景,聚焦本色。她在全校大会上拿出这些图片给老师们看,请大家思考,看到了什么?老师们不解其意,这不是小题大做吗?不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会珍惜时间吗?还有一张照片说明那个同学有公德意识嘛。面对大家的不以为然,周校长直言不讳:“本色是什么?本色即自然。为什么瞧不起身边的小事?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德育的大道,即育人的规律。小事就是因为自然才让人信服。看到了晨读,看到了捡碗,这是在场的景,但我们还要看到不在场的东西,追求场景之外的美,那就是我们看到了品质,看到了道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走出去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红领巾的学生!”

在周校长的头脑风暴下,学校从行政到班主任钟情于场景德育,他们常常捕捉校园生活中一幕幕真实的极具感染力的场景,再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美(优秀的品质)并为之实践,成为自己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好品德。深受家长喜爱的魅力教师吴征宇在带领学生卖报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品味生活的甘甜;在带领学生种花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她说,老师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不亚于家长,甚至更长,所以要时时留心身边的场景,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育人。

学校还根据家长、后勤人员对教师工作提出的意见,综合教师们自己的想法,将场景再创造,编撰了《教师优雅行为手册》80条规范,成为了教师行为指南,直接抵达德育现场。如“当学生当面指出你的错误时,请虚心接受,肯定学生思维严谨,赞美他的大胆质疑。”又如“当您正为学生的调皮而满腹怒火、准备训斥他们时,应该对自己说:‘笑一笑,教育的效果会更好!’”等等。老师们认为这些规矩更像是“优雅指南”,“教育工作者要身教优于言传,让教师举止更优雅,能帮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优雅起来。”周彩华校长如是说。

红领巾学校发现场景,传播场景,升华场景,创造场景的德育,还原了德育的本色,在全市的“有效德育”经验交流会上获得好评。领巾人用场景来说话,用场景来滋养学生的心灵,摒弃训斥、说教,在场景德育中求真、育美、致善,达到育人目标。

尝试教育理念,铸就“单小之星”

2011年3月7日《长江日报》一篇《为多得一颗‘星’,拖地给校长看,小学生做好事求‘星’引争议》的报道,将单洞新村小学推到了风头浪尖。由于标题的原因,原本是一篇宣传单洞新村小学评选“单小之星”的经验做法的报道变成了负面的新闻,一时间“单小之星”成为了热门话题,区内许多了解情况的学校为他们鸣不平。校长刘胜很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他说:“我们在学校‘尝试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围绕‘让每一位学生张开自主发展的翅膀、让每一位教师领略尝试教育的乐趣、让每一位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的‘三让’办学目标,从2007年就开始评选单小之星,前后产生了300多名星。我们可以面对媒体,经得起社会的评价。评星只是一个手段,一种评价机制,关键是学生通过评星(外需)内化成学生的良好品质,形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果然,《长江日报》在后续的跟踪报道中(3月18日)为单洞新村小学“单小之星”正名。

单洞新村小学“争当单小之星”本色德育活动,借助“星星知我心”评价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规范意识和社会道德责任感。构建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区共同协助帮助孩子成长”的全员育人模式和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的评价机制。

“单小之星”活动设置红黄蓝橙紫绿6种星,不同星的颁发都是身份不同的评价者。主学科老师发红星,术科老师发黄星,蓝星由学校行政人员、食堂师傅和门卫不定期发放,家长发紫星,橙星则是交给社区。另外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发绿星,绿星可以回收。学校通过评星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将养成教育落实在常规之中,连门卫、社区人员都是评价者。

“原来我们管学生要他们别攀在铁门上玩,小心摔倒。学生说:‘你是门房凭什么管我,’现在好了,我们也可以发星,和老师一样可以教育孩子了!”门卫拿到德育主任给他的蓝星高兴地说。

“我的孩子这学期变了,在家能帮助大人做家务事,还自己打扫房间,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每天回来还跟我们问好。原来要我开后门给他发紫星,不发给他还闹别扭,现在学会了宽容、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主动发给孩子,孩子说等他做得更好再发,要严格要求。”这是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后在家校联系本上给老师的留言。

“我是社区的一位老居民,单洞新村小学就在我家旁边,以前放学的时候孩子们打打闹闹的,还经常破坏社区的一些公共建筑和健身器材,让我们很烦恼,但是我们的批评对他们来说毫无作用。几个月前社区居委会主任到我家,发给了我一些橙星,告诉我孩子们表现得好就给他们一颗。当时我还半信半疑,可情况真的改变了,孩子们放学后疯闹的少了,到社区看书、到敬老院去陪老人的多了,看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手中的橙星,我很满意……”这是社区的一位老居民对学校的举措发出的由衷的心声。

学校一直认为发星不能有功利性的影响,有一次学生在校长室门口拖地,而校长出入却没有给他发星,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郁闷。老师因势利导教学生该如何看待“单小之星”——做事的目的并不是评星,而是你收获了什么。许多学生在争星活动中明白了其中的要义。学校只给1~5年级学生发星,六年级不发星,就是为了检测当评星的扶手没有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是否形成?小教科负责人郭汉平在全区推广单洞新村小学的做法时这样说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一种导向,一种媒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该做的:比如表扬、评选等等,同时注重打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这样能够及时、形象地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让积极向上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目标,并为之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随着孩子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像单小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能培养出3名武汉市“十佳少年”和1名“科学小院士”,向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与、亲历、体验、感悟中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关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让孩子们在活动和生活中参与、亲历、体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调整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滑坡路小学本色德育工作坚持的做法。

你相信体育用品会“迷途知返”吗?让滑坡路小学的学生告诉你答案吧。

两年前,才调任滑坡路小学的李艳梅校长发现课间孩子们喜欢在操场上疯逗打闹,衣服简直就是操场的清洁布,这样孩子们在玩耍中不仅不卫生,而且有许多安全隐患。李校长询问了许多孩子,为什么不进行有益的文体活动,如跳绳、踢毽、打球等?孩子们苦恼地说:“我们很喜欢体育运动,可没有体育用具,想玩也玩不成。”李校长当即决定为孩子们添置一批体育器材和体育用品。

在班主任会议上,李校长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没想到,班主任七嘴八舌谈开了。看到老师们的疑云,李校长说:“既然孩子们喜欢开展体育运动,那么,学校要舍得投入添置足够的体育用具,而且要放置到学生方便取用的地方,一旦丢失、损坏,学校再补足。我们不要怕损坏,因为这些体育用具本来就是易耗品,不怕丢失,我相信丢失的体育用品会回家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班主任陷入沉思:前面说的都好做,丢失的体育用品会回家也太理想了吧,班主任又要当福尔摩斯和柯南了。

李校长猜出了老师们的心思,她耐心地说:“我们会一直这么做,一直默默地观察,相信有一天,孩子们会体验到独乐不如众乐好,就不会把体育用具占为己有,也会更加爱惜这些带给他们快乐的朋友了;老师们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舍得下力气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虽然这样的做学校会增加投入,但是,我们会收获什么?总是说要提升育人智慧,智慧就在这里。”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使老师们茅塞顿开。

第二天,学校操场的四个角落放满了整整一箱的体育用具。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像自由地小鸟愉快地飞向操场。操场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快乐运动的身影;到处可以听到孩子们甜美欢快的笑声,老师们也仿佛回到童年,畅快地跟孩子们一起玩耍……

从那天开始,学校每天的广播操时间会增加一个内容,播放学校体育用品“回家”的数目,并号召同学们为“迷途不知返”的体育用品找家。各班也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阳光体育我最爱”的班级故事、演讲激起了孩子们对集体活动的无限热爱。许多孩子自发地当起了“小卫士”“小警察”,送迷路的体育用品回家。

学校兑现了承诺,每天都让体育老师足额放置体育用具。但是这样的放置越来越少,有一天,体育老师发现当天的用具不仅一样没少,而且多出了三根跳绳。从那以后,学校不仅没重复添置体育用具,体育用品箱中还增加了更多好玩的新成员。

让孩子们在一天天的经历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感悟,给孩子们最自然、真实的教益,这就是“化有形于无形”的本色德育,也是江汉区本色德育“近小实”原则(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细微的习惯培养着手,追求德育工作的最大效果)最好的体现。

目前江汉区小学根据《本色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工作。在实践中让孩子们体验着如何“做人”与“做事”,各所学校也在“本色德育”的内涵引领下,做符合各校文化特质的本色德育。

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培训、激励老师,让老师把他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实践落实在他的教育行为当中,以抓细节促品质的方法,培养心智超群的阳光少年。

邬家墩小学和卫星村小学以“从读书开始成就好习惯”为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长港路、展览馆、回民、福建街小学把德育活动整合成月训练主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最终将他律内化为自主自律。

天一街、华苑、振兴路等学校打造新时代德育新空间,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校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使家长在互动中受益,孩子在教育下成长。

黄陂街小学的“慧心道德储蓄”活动,创意新颖、凸显育人实效,将孩子无形的道德意识转化为有形的道德行为。

上学期伊始,江汉区小学600多个班级,每班拥有了一本“本色德育记录簿”。小教科分管德育的负责人邓晓玉说:“别小看了这本记录簿,它不是原来的班级日志的简单还原,它承载了学生一天的校园生活,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可以在记录簿上记上一笔,它作为本色德育工作的实施载体,更重要的是创造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有的学校记录簿上记着:“朱宝贝今天生病了,没来上学,放学后班委会的几个同学去看了她,把作业带给她。”有的是学生记着:“今天××和××下课疯打,被执勤的老师看到批评,这样很影响我们班……”一本记录簿,就是孩子们真实校园生活的还原,有喜怒哀乐,有发现的问题,有教师对孩子们的期许,也有孩子们的自省。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是本色德育的至高境界,着眼细节利于学生生命成长;自然、本真方可还原德育本色。江汉区小学践行本色德育,不仅抓细节、抓持久、抓规范,更是在工作中还原教育的本真,用不加矫饰、质朴自然的方式,影响孩子,促进孩子们灵动发展。这种思想与做法暗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的“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江汉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志敏在本色德育推进会上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办学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更是我们学校工作的核心。怎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将《规划纲要》中这些要求具体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转化为教师们的育人方法。本色德育是什么?是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自然、朴实、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品质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终生幸福奠基。小学很具有前瞻性,已经走在江汉教育改革前列。本色德育还可以扩大成为本色教育,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使本色教育成为江汉区的特色品牌。”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江汉区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志存高远 苍翠挺拔
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让绿意点亮生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创新的激情抒写养老事业的新篇章——记前进中的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