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

2011-04-02吴尚

当代医学 2011年26期
关键词:断脐诱导剂醛酸

吴尚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在一定时期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水平,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黄疸[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损伤,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存活者大部分会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积极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十分重要。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①胆红素生成较多:这是由于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数相对较多,寿命短,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②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含量也低且活性差,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③白蛋白低,联结的胆红素量少。④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新生儿肠道内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缺乏细菌,使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此外胎粪排出延迟,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针对以上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可早期给予一些干预方法,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本文就相关干预方法做一综述。

1 针对新生儿肠肝循环的干预方法:改善肠道菌群及促进胎粪排出

1.1 喂服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各种肠道益生菌的混合制剂,包括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等,服用后短时间内在肠道内定居增殖,产生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排出体外,以减少肠肝循环,减轻肝脏负担,降低胆红素水平。闫魂娟[2]将正常新生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生后1h开始连服7d妈咪爱,对照组不服,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提前,黄疸发生率及黄疸高峰期峰值均有显著降低。曾品芳[3]将1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给予妈咪爱和思密达口服至出院,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以上研究表明早期给予微生态制剂是减少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

1.2 游泳抚触

游泳抚触是新生儿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结合,可使新生儿耗氧量增加,肠蠕动加快,食欲增加,促进排便,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吸收,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4]。张群瑛[5]将10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从出生第一天起每天给予游泳抚触一次,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排便早,排便次数多,经皮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1~5天内生理性黄疸加深缓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孙亚平[6]将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抚触组和单纯沐浴组,游泳抚触组30天体重值、胎便初排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及生后72h黄疸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研究表明游泳抚触可促进胎便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

1.3 人工促排便

新生儿肠腔内胎粪约有80~100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如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加重胆红素吸收。因此,加快胎粪排泄对于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钟旭英[7]采用腹部按摩和玻璃棒刺激肛门的人工促排便法,可使实验组新生儿与对照组相比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明显缩短,经皮胆红素值降低,显著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此外李忠[8]通过生理盐水灌肠及陈莉[9]通过开塞露纳肛及腹部按摩等人工促排便方法均可促胎便提前排出,减少肠内胆红素吸收,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1.4 喂养方法

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有所升高。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生后3~4天,多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肠蠕动慢,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吸收增加;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生后7~14天,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黄疸持续时间较长[10]。因此,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尽早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促进肠道蠕动和减少胆红素的吸收,母乳不足时可添加配方奶。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可停用母乳改为配方奶3~6天,待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严素琴[11]将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补授新生儿代乳品,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1、3、5d血清胆红素值均明显降低,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明显提前。

2 针对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的干预方法:快速断脐法

快速断脐法可减少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使进入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林振喜[12]通过比较新生儿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11s内快速断脐)和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待脐搏动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黄疸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快速断脐组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慢速组,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组。章晓红[13]研究则发现快速断脐组(胎儿娩出后10s内断脐)和慢速断脐组(胎儿娩出后30s断脐)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可见引起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高的慢速断脐的断脐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针对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的干预方法:肝酶诱导剂的应用

肝酶诱导剂可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常用的肝酶诱导剂有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艾利甫[14]将9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出生后第一天予以苯巴比妥口服,连续3天,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黄疸持续时间、黄疸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施霄音[15]研究得出酶诱导剂在新生儿出生3d内应用,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但3d后应用者,黄疸的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酶诱导剂要在早期应用。

4 针对新生儿白蛋白低的干预方法

理论上输注白蛋白可减少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由于白蛋白系血制品,需慎用,临床上常用于病理性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不用于早期干预。

5 预防保健

围产期异常为高胆红素血症首位致病因素,故加强围产期保健至关重要[16]。严格进行高危妊娠管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改进分娩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至关重要。

6 小结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且疗效确切,建议临床上更加注重早期给以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1]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2]闫魂娟.微生态制剂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1):77-79.

[3]曾品芳.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8):1890-181.

[4]李芬田.浅谈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233):78-79.

[5]张群瑛,房翠英,李春芳.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5):510-511.

[6]孙亚平,宋晓军.游泳加抚触对新生儿体重及黄疸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35-36.

[7]钟旭英.早期人工促排便预防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62-67.

[8]李忠.生理盐水灌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970.

[9]陈莉.早期人工排便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85-1786.

[10]李娜.母乳性黄疸1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9(9):31-34.

[11]严素琴.新生儿喂养方法与黄疸关系的探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0):117-118.

[12]林振喜.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13]章晓红.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及血红蛋白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8,7(4):278-279.

[14]艾利甫.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4):1907-1908.

[15]施霄音.酶诱导剂与新生儿黄疸[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5(1):21-22.

[16]于泉,高芳,高雅慧,等.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8,14(24):101-102.

猜你喜欢

断脐诱导剂醛酸
澳新拟批准来自转基因米曲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酯酶作为加工助剂
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
葡萄糖醛酸内酯制备和表征研究
延迟断脐对母亲及新生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间段断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诱导剂对乳白耙齿菌产MnP活性影响研究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磷光内滤效应检测β—葡萄糖醛酸酶
剖宫产近胎盘端延迟30 s断脐对新生儿的影响观察
英国警示含左炔诺孕酮的紧急避孕药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可能降低紧急避孕效果
葡聚糖类抗病诱导剂在水稻上的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