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
2011-04-02罗彬
罗彬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
罗彬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手术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给予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治疗随访1~2年均无复发。结论 为预防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主要是防止子宫内膜碎片种植,手术时要保护好盆腔及切口,缝合子宫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杜绝腹壁切口子宫内膜症的医源性传播,经手术切除和术后药物治疗对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是满意的。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近年来,随着社会因素的介入剖宫产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同时其并发症也进一步呈上升趋势。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0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32±2.5)岁。腹壁横切口10例,腹壁纵切口2例(均为瘢痕子宫)。发病时间:手术后6个月~5年,均为单发病灶。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均有腹壁切口肿大,直径在2~5cm,且都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大和疼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
1.3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腹部切口瘢痕下方可探及非实质性或混合性包块,可见无回声区。(2)CA125:5例轻度升高。
1.4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并病灶切除术,切除范围至病灶边缘1~2cm。8例位于脂肪层和腹直肌前鞘,4例累计腹膜。其中3例筋膜缺损太大,用涤纶补片修补筋膜缺损。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口服7例,孕三烯酮口服5例,预防复发。
1.5 病理结果
10例在脂肪腱鞘不肌肉组织内可见异位内膜腺体或间质,2例见含铁血黄素层积。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随访6个月~5年,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几种学说解释,如种植学说、体腔上皮生化学说、免疫学说和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被广泛认为主要是由于术中医源性播散造成[2]。这在临床治疗观察中也得到了证实。本组12例患者均有手术史,表明手术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3.2 病因
相关文献报道国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3]。近年来的发病率呈进一步升高[4-5]。由于新式剖宫产手术的开展,致使手术步骤越来越简单,必要的一些处理越来越简化,如腹壁切口不保护、子宫切口全层缝合等,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剖宫产率逐渐增加,致使手术的并发症也相应上升。
3.3 诊断与治疗
一般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再结合B超都能明确诊断。如遇诊断困难,可行肿物穿刺行细胞学检查。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范围距包块边缘1~2cm,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治疗,预防遗漏病灶复发。
3.4 预防
首先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其次手术步骤与质量是另外一个关键。①术中注意用纱布保护好切口。②如果胎盘胎膜完整尽量不用纱布拭擦宫腔,拭擦过宫腔的纱布要更换。③子宫切口避免全层缝合,缝合时不要穿透内膜层。④缝合过子宫的针和线不要重复使用。⑤关闭腹壁切口时应该冲洗,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加强产妇营养,从而减少腹壁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361.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67-1270.
[3]冷金华,郎景和,杨佳欣,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53.
[4]Fylstra DL.Ec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esarean Scar:a review[J]. Obstet Gynecol Surv,2002,57(8):537.
[5]王净,张连波,徐凤兰,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1):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38
617063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密地医院妇产科 (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