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素)结构义与辞书广义动词释义

2011-04-02苏宝荣

辞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辞书语素义项

苏宝荣

(河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石家庄 050016)

一、词(语素)自身的意义与其结构义

在言语实践中,词(或语素)的意义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自身的意义(包括概括义与具体义),还表现为特定组合(语法的或语义的)的结构义。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句法结构与复合词结构)中所显示的临时意义。这种结构义具有附加性及对特定语言结构的依赖性。现代语文辞书不仅要说明词的意义,还要说明词的用法;而且词的用法不同,所处的结构不同,有时还会影响和改变意义。因此,语文辞书不关注词的结构,不反映词的结构义,是不对的;但词(语素)自身的意义与其特定的结构义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在汉语语文辞书编纂中,只有正确认识、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做到全面准确、以简驭繁地把握词义。

这种词(语素)的结构义分为两个类型:

一类是特定语法结构形成的结构义:汉语的词(或语素),虽然没有类似印欧系语言系统的形态标志与形态变化,但具体到某一个词(或语素),一般总有其初始的(或说常用的、基本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如名词做主语、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副词做状语等。这时词(或语素)的结构义与其初始的(或常用的、基本的)语法功能一致,为语言的使用者,特别是母语的使用者所熟知,也是汉语语文辞书释义的基点。而当词(语素)的用法超出其常用的、基本的功能时,就会产生附加的结构义;但这种附加的结构义一般来说是句法层面的,没有深入到词汇或语义层面。如:

沉积 ①〔动〕河流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在流速减慢时淤积于河床、海湾等低洼处:泥沙~河底。②〔名〕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的现象:~物 ~岩。 《应用汉语词典》(2000)义项②(即“沉积物”、“沉积岩”的“沉积”)该辞书标注为名词。这里,处在定语位置上的“沉积”仍为表示事物“变化”的动词义,并没有转化为表示“指称”的名词义,虽然与义项①相比,附加了一定的结构义,但基本词性与语义并没有变化。而且,汉语中做定语是形容词的基本功能,而名词、动词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这属于动词可类推的功能,不应标注为名词,也不必另立义项。

一类是特定语义结构形成的结构义:词(语素)结构义,不仅表现在语法功能上,也表现在语义搭配上。如:

火光 火发出的光亮——“火”为常规义;

火柴 用细小的木条蘸上磷或硫的化合物制成的取火的东西——“火”为“取火”义;

火灾 失火造成的灾害——“火”为“失火”义;

火化 用火焚化尸体——“火”为“用火”义。

“火”作为语素在构成“火柴”、“火灾”、“火化”等复合词时,产生了“取……”、“失……”、“用……”等附加结构义,但语素“火”自身的意义并没有多大变化,义位没有发生移动。

油饼 一种油炸的面食;

油灯 用植物油做燃料的灯;

油坊 榨植物油的作坊;

油泵 用来抽油或压油的泵。

“油”作为一个语素,在上述复合词中的基本意义也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具体构词中却分别附加了复杂的结构义。

这种结构义,在传统文言虚词的释义中也值得注意:其中许多常用虚词所列义项达二三十种之多,有些义项完全是随文释义所得。正如王力先生(1980)所指出的:“那是用现代汉语去翻译后所得的幻象,实际上是不会这样复杂的。”以《词诠》“於”条的说解为例,该书列举了“於”字的十七种介词用法(其一曰“内动词”,依今天词类划分,也为介词),其中许多用法为“随文释义”所得。下面我们试加分析归纳:

《词诠》所列介词义项:(一)内动词,在也。(二)介词,表动作之对象。(三)介词,表动作之关系。(四)介词,表动作之所从。(五)介词,表动作之所在。(六)介词,表动作之所归趋。(七)介词,表所为。(八)介词,与今语“根据”“依照”意同。(九)介词,表“在……中”之义。(十)介词,表所在之地位。(十一)介词,表时间。(十二)介词,表被动文中之原主动作者。(十三)表形容词之对象。(十四)介词,表形容词之比较级。(十五)介词,与以同义。(十六)介词,表人之意旨,亦可译为在。(十七)介词,表两方之关系。

其中除义项(十二)“介词,表被动文中之原主动者”为“表示被动”,义项(十四)“介词,表形容词之比较级”为“表示比较”,用法比较特殊,需列为独立义项,做专门说明外,其余义项均为“於”的介词的常规用法,至于在具体组合中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条件”等,讲为“在、到、向、从、对于”等,是其组合成介宾结构后这个结构所赋予的意义,并不是介词“於”本身具有各个意义。

二、广义动词的“广义”一般属于结构义

对于一些广义动词(如书面语中的“为、作”等,口语词中的“打、搞”等),通常采用词义的概括与具体两重性的观点加以说明。词义概括与具体的两重性,是词义的基本特征,用它来说明一般多义词的语义关系是可以的;但以之说明广义动词的词义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辞书释义中,我们很难用确切词语概括出广义动词的意义,这是多年来辞书的编者和读者都时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打”这个广义动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下文简称《现汉》)列出24个义项:

打 动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门 ~鼓。②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碗~了 鸡飞蛋~。③殴打;攻打:~架 ~援。④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官司 ~交道。⑤建造;修筑:~坝 ~墙。⑥制造(器物、食品):~家具 ~烧饼。 ⑦搅拌:~糨子。⑧捆:~铺盖卷儿。 ⑨编织:~毛衣。 10涂抹;画;印:~蜡 ~格子 ~戳子。 11揭;凿开:~开盖子 ~井。 12举;提:~伞 ~帘子。 13放射;发出:~炮 ~电话。 14〈方〉付给或领取(证件):~介绍信。 15除去:~旁杈。 16舀取:~水。17买:~酒。 18捉(禽兽等):~鱼。 19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柴。 20定出;计算:~主意 成本~二百块钱。 21做;从事:~杂儿~游击。 22做某种游戏:~球 ~扑克。 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手势 ~哈欠。 24采取某种方式:~官腔 ~比喻。

汉语中由“打”组成的词或词组成百上千(仅《现汉》中就列举了200余条),很难都跟上述释义中所列的义项对上号。其实,也不能说上述这些义项就是“打”这个词(语素)的意义,而是其组合成词或词组后在特定结构中体现的意义,或者说是动词(或“动词性语素”)“打”与处于宾语位置的词(或语素)组合之后产生的结构义。陈望道先生1935年在《太白》1卷9期所刊《关于刘半农先生的所谓混蛋字》一文指出:“`打'字的普遍用法不过三种……1.作`打击'解,就是所谓`打鼓骂曹'的`打'。2.作`作为'解,形成动词,没有实质观念,用来代替种种有实质观念的动词,如打水=取水,打鱼=网鱼,打印=盖印,打牌=玩牌,打稿=起稿……这样去代,可以代到无限。`打电话'、`打电报'之`打'也属于这一种……3.用作动词添头,添在单字的动词前头用来构成复字的动词。`打'本身可以说没有意义,加上这个添头不过略为增加了那个字的动词性质,如打消 、打扫、打搅 、打扮 、打量 、打算等 。”(转引自符淮青1996)《新华多功能字典》(2005)将“打”的动词用法归纳为三个义项:“①动击;击坏。……②动同宾语结合,表示处置这些宾语的相应动作或行为。……③动与某些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结合,构成复合词。……”而将诸多具体用例分别归入三个义项。这显然是受了陈望道先生的启发,将词(语素)自身的基本意义与其在具体组合结构中显示的附加义区分开来。

又如:口语词“搞”的释义,有关辞书也由于混淆词(语素)义与结构义而造成缺失。

搞 动 ①做;干;从事:~生产 ~工作 ~建设。②设法获得;弄:~点儿水来 ~材料。 (《现汉》)

《现汉》列出“搞”的两个动词义项,单字条目下面又收了四个复合词:

搞定 动把事情办妥;把问题解决好。

搞鬼 动暗中使用诡计或做手脚。

搞活 动采取措施使事物有活力。

搞笑 动制造笑料,逗人发笑。看完上面的词典释义,人们很难对“搞”的动词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难于看出其单字条目释义与复音词释义的有机联系。

相比之下,《应用汉语词典》的释义相对科学、准确:

搞 ①[动]做;干;弄;办。“搞”是替代性动词,可以代替不同的动词,随宾语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商业(从事商业) ~对象(找结婚对象) ~关系 ~出版工作 小王~科学研究(从事科研) 把国民经济~上去 把事情~糟了。

应当说,《应用汉语词典》释义中“替代性动词”的说法,在一定意义上注意了复合词结构或句法结构对单音节词(或语素)意义的影响。

三、自觉区分词(语素)义与其结构义,以简驭繁地把握广义动词词义

以往一些辞书虽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到广义动词释义的特殊性,但一般还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凭经验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并未从深层揭示其理论内涵。为了科学地、以简驭繁地把握广义动词词义,必须从理论上认识词(语素)自身的意义与其结构义的区别与联系,在辞书编纂实践中采取相应方式,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一些广义词,尤其是一些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如“为” 、“作” 、“打” 、“搞”等),仅靠列举义项 ,恐怕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概括词义。因此,我们认为:列举义项不应该是辞书编写的唯一方式。根据我国传统词汇研究的做法和经验,可以采用词义发展线索的综合说明与列举代表性义项相结合的方式来说解广义词。

以“为”这个单音词为例:

《中华大字典》(1978)“为”的动词意义列举三十个义项(其在“于妫切”下列三十七个义项,有些明显非动词义项的未列出):

行也;成也;学也;用也;作也;前也;治也;敷也;属也;有也;使也;犹置也;造作也;愈也;施也;理也;助也;不言也;犹差择;如也;则也;曰也;以也;~间,有间也;~后,立后也;性之动谓之~;同伪;同违。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2010)在“wéi”音下列出24个义项,其中动词义项18个:

①制作;创作。②治理。③治疗。④学习;研究。⑤种植;营作。⑥设置;建立。⑦取;谋求。⑧演奏;吟唱。⑨干;搞;办。 10充当;担任。 11成;变成;成为。 12行为。 13用。 14施;给与。 15有。 16通“谓”。17是。 18使。

《中华大字典》中释义不当的义项姑且不说,即使是以上两部大型的汉语语文辞书释义得当的义项,也很难概括“为”在言语实践中的众多用法,难于理清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于指出其基本或常用的概括意义。

其实,上述很多义项的释义,并不是“为”这个词(语素)自身的意义,而是其与相关宾语(或处于宾语位置的语素)组合后方才获得的意义,是这个复合词(词组)或句子赋予“为”的结构义。就“为”(wé i)这个广义动词来说,其基本意义是“劳作”,由此引申出“做”的词义,进而引申出“成为”、“以为”、“叫作”、“是”等意义。其中“为”当“做”讲的词义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上下文中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以讲为“治理”(《论语·先进》:“为国以礼。”)、“医治”(《左传 ·昭公元年》:“疾不可为也。”)、“制造”(《易 ·系辞下》:“结绳而为网罟 。”)、“制作”(《论语 ·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学习”(《论语 ·阳货》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解释”(《孟子 ·告子下》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准备”(《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等等。甚至有了搭配的相关名词,随时都会衍生出一种新的用法,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为人长,猿臂。”此二“为”均为“指人的形貌、长相”;《周书·宣帝纪》:“好令京城少年为妇人服饰。”宋曾巩《契丹策》:“天子为戎衣济河。”此二处“为”均为“穿着”义。但不能认为这些就是“为”的确定义项。《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用了冗长的篇幅却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为”的词义,正是这个道理。为了言简意赅地诠释广义词,我们要注意区分词(语素)自身的意义与其结构义,在解释词义时,一方面应该列举能反映词义发展的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各代表性义项,一方面应该对某些义项使用的广泛性通过揭示其特定的结构义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对“为”的动词用法,大体可以这样进行释义:

为 (wé i)

① 依甲、金文形体,“为”似手牵象,表示“役象以助劳”,最初是“劳作”之义。

②引申为“做”。其用法十分广泛,在具体上下文(结构)中可以释为表示具体或抽象行为的许多动词意义。如“制作”(《战国策·齐策》:“王使人为冠。”)、“治理”(《论语 · 先进》 :“为国以礼。”)、“医治”(《左传·昭公元年》:“疾不可为也。”)等。

③ 引申为“成为”。《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④引申为“以为”。成语“指鹿为马”。

⑤ 引申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⑥ 是。《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其中义项②是对“为”的广义动词用法的结构义的分析说明。

1.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3.欧阳溥存等主编.中华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78.

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多功能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

8.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辞书语素义项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