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2011-04-02刘延江
刘延江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广谱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也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国内对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报道相对较少。其抗菌谱覆盖了所有常见社区获得性及非典型呼吸道病原菌,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非典型病原菌和厌氧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等成人呼吸道感染。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关于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大量应用该药的不良反应日益突出,在治愈及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对莫西沙星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进行了一次调查,对莫西沙星的临床合理使用情况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做一分析,加强临床工作人员对莫西沙星的认识,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现报道如下。
1 病例选择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本中心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调查收集的60例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①性别、年龄: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5岁。②住院天数:最短2d,最长321d,平均32d。
2.2 临床应用
上述所有使用莫西沙星的病例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入院确诊为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占绝大多数,其余患者大多为患有其他疾病伴有感染如糖尿病足合并肺部感染、脑胶质瘤术后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肺部感染、胆囊炎等。使用莫西沙星前60例患者的痰培养或者痰涂片检查显示,2例支原体阳性,8例结核杆菌阳性,17例为革兰阴性菌阳性,33例为革兰阳性菌阳性。
3 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反应
口干、腹泻、呕吐、味觉改变及其他胃肠道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3%~17%[1]。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有25例患者用药后引发胃肠道反应,其症状与停药后消失。极少伴发艰难梭菌相关的假膜性结肠炎,对肠道厌氧菌的影响不明显,故治疗后关于腹泻的报道较为少见。口干于停药2d后消失,但第2次给予用药后,仍可再次出现口干,于停药后口干再次消失。
3.2 肝胆系统反应
莫西沙星的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于轻、中度肝脏反应,其肝胆系统反应发生率为1%~10%[2],根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长期给予患者高剂量喹诺酮类药物可出现明显肝脏毒性,尤其是通过静脉给药最为严重,患者可出现胆汁淤积、肝肿胀,甚至肝细胞坏死,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药物直接毒性或高敏反应有关。因此,临床上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有5例患者用药后引发肝功能异常,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在不停药的情况下给予保肝药物治疗7d~1个月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如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但对肝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尤其是黄疸时,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及时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
3.3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莫西沙星致神经精神症状较为多见,且临床表现颇多,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因该类药物具有脂溶性,含氟原子,且组织穿透力强,可以较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中枢兴奋性增高,抑制神经递质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0.9%~11%,可抑制脑内ɣ-氨基丁酸与受体的结合,ɣ-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逐渐降低,致使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3]。氟喹诺酮类药物脑组织内血药浓度过高导致抑制一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的作用增强。12例患者出现焦虑、神经过分紧张、坐立不安、失眠、恶梦、欣快、幻觉、精神失常及癫痫等症状,一般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此外,还有一些患者可以表现为软弱、神志不清、震颤或抑郁,且容易被忽视,特别好发于年龄在65岁以上,且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有明显动脉硬化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老年人。因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硬化性疾病,常存在潜在的脑血管合并症,容易在药物诱导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癫痫虽然是较为少见的不良反应,但仍是老年患者诱发癫痫高危的人群,同时使用抗风湿药物、原有癫痫史及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癫痫的发生。
3.4 心血管系统反应
莫西沙星会导致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的程度主要根据药物浓度的加大而增多,因此,使用本品不宜超过推荐剂量,并应严格控制输注时间。1例患者发生QT间期延长,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气短、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上大多数是因药物及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低血钾也是较为常见的诱发原因。因此,本品时应注意避免用于患有无法纠正的低钾血症患者、QT间期延长的患者及接受Ⅲ类抗心率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
3.5 皮肤反应
5例患者出现了静脉炎,4例患者出现了皮疹,3例患者出现了皮肤瘙痒,1例患者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或者停药后,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止常。症状相对较轻,使用本药引起的光敏毒性的倾向也相对较小,服药期间患者无需采取防护紫外线的特殊措施。
3.6 过敏性休克反应
1例,男,54岁。因肺炎入院,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0.4g,口服30min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无力、血压下降、神志模糊、躯干及四肢出现大片红色丘疹,给予过敏性休克治疗,30min后症状缓解,因此对使用本品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3.7 低血糖反应
1例,男,83岁。因呼吸道感染入院,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0.4g,口服后患者用药第2天出现大汗,测血糖2.2mmol/L,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危险人群主要包括75岁以上老人、糖尿病患者、与年龄相关的肾功能下降者、接受磺脲类与非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治疗者、伴发其他疾患如感染者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引起血糖利用过度有关,促进胰岛素的过多释放,通过阻断胰岛素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致使患者出现血糖过低。提示使用本品时对正在服用降糖药的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更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如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应立即停用。
3.8 血液系统反应
1例,女,32岁,因呼吸道感染入院,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0.4g,口服后患者出现白细胞数减少,且血小板数下降,至于是否因口服给药方式所致使出现血液系统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观察血液系统实验室检查结果。
3.9 运动失调反应
1例,女,28岁,因呼吸道感染入院,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400mg:250mL)静脉滴入约30min后患者主要表现为烦躁、心悸、胸闷,意识不能被自己所控制,下肢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震颤,患者感觉舌头不能流利回答问题。上述所有症状均持续10h或者停药后自行消失。
4 讨论
莫西沙星于1999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1997年在我国申请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复制、转录、修复及重组所需的细菌DNA拓扑异构酶发挥抗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杀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基本一致,对β-内酰胺和大环内酯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亦有效。本药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强于传统氟喹诺酮类药,其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加强了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因此,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相比更少或更晚导致引起对革兰阳性菌耐药。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抗感染药物,根据我们分析表明,莫西沙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胆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皮肤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低血糖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运动失调反应等。因此,临床在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时,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重视,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对症治疗,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谢小菊,周晓贤.口服莫西沙星致荨麻疹致上嘴唇麻木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1):34.
[2]原雪晴.盐酸莫西沙星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2):156.
[3]刘辉,孙锋刚.盐酸莫西沙星导致视幻觉[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l0(2):l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