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1-07-02魏志鸿
魏志鸿
脑梗死是我国主要致死病之一,致残率于所有疾病中排名首位[1],但大部分人在发病后甚至出现症状时才给予重视及开始治疗。随着MRI、CT的逐渐普及,脑梗死的诊断已不是难题,及早诊断与治疗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本文对260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广东汕头市潮阳中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脑梗死患者共260例,并根据病情分为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
1.2 观察因素
性别、年龄构成:无症状组患者中男69例,女31例,<50岁8例,50~59岁45例,60~69岁40例,≥70岁7例,最小35岁,最大79岁;有症状组患者中男103例,女57例,<50岁17例,50~59岁39例,60~69岁66例,≥70岁38例,最小36岁,最大81岁。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因素比较[(n,%)]
并发疾病:无症状组中高血压4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出血4例,颈椎病22例,淋巴结核2例,柏金森氏病3例;有症状组中高血压79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38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其他25例。
主要临床表现:无症状组患者无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相关症状,通常以并发疾病就诊;有症状组患者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相关症状。
辅助检查:无症状组CT检查脑梗死1处43例,2处35例,3处22例,其中腔隙性梗死35例,基底节区73例(左基底节区27例,右基底节区19例,双基底节区27例),大脑皮层31例;有症状组CT检查脑梗死1处80例,2处54例,3处26例,其中基底节区132例(左基底节区45例,右基底节区46例,双基底节区41例),大脑皮层28例。
化验检查:无症状组血脂检查100例患者中58例增高(甘油三酯53例,胆固醇20例);有症状组血脂检查160例患者中47例增高(甘油三酯47例,胆固醇28例)。
近期预后:无症状组患者良好;有症状组患者经治疗后基本治愈125例,明显进步21例,进步8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死亡2例。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症状脑梗死组与有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各观察因素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而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结构上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病均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居多;两组患者的发病病灶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梗死病灶均多位于基底节区,且以单灶居多。
3 讨论
无症状脑梗死比有症状脑梗死患者的多发年龄较早,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同一疾病患者在发病程度或位置不同,出现的症状各不相同,其中无症状组以约60岁居多,有症状组则65岁居多。特别是约60岁的患者,无症状不代表未出现脑梗死。近年来有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而糖尿病、年龄、高胆固醇及高血压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增厚的重要发病因素[3]。许多资料表明男性、糖尿病及吸烟等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往一般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是良性的血管病变,其远期预后良好,但近年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的近期预后较好,但远期预后未必良好,脑梗死数年后,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显著增加,再患脑中风的危险与其他类型脑中风相似,且患者常有痴呆或认识障碍[4]。
综上所述,因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常常由于无症状而被忽略,其潜在危害更大。因此,建议60岁以上,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特别是男性吸烟者,即使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相应的症状,也应定期做检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预防复发。
[1]杨波.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 545-547.
[2]蒋柳结,潘勇康,王秀琳,等.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6):359-361.
[3]刘立军,侯庆龄,倪霞.浅谈老年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病变与脑梗死关系[J].当代医学,2008(3):92-93.
[4]陈达光,吴可贵,刘国仗,等.腔隙性脑梗死[J].高血压杂志,2005,15(3):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