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院校“教师口语”的教学模式重构
2011-04-02徐溪
徐 溪
(昌吉学院中文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教师口语”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范畴,是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师范生口语运用技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力和言语应变力的能力训练课。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课程的教学研究侧重于“教”,对“学”关注较少,即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及其规律的充分认识,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观照。单一研究“教”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人文关怀及终身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教师口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口语”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一、掌握学情,合理编排授课班级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源自南方、北方不同区域以及城市、农村不同的生活环境,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语音、语调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面对广大教学对象 ,为突出口语训练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
1.检测学生口语基础,合理编排授课班级
以往的公共必修课,班级编排只是简单地将相同专业 ,或不同专业的班级组合成“大班”学习 ,少则70 多人 ,多则200多人 , 只能采用理论传授,无法展开实践性训练,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 不利于个体训练。每种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及学习规律,不能因为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就将学生合班授课。教师口语是应用型课程,强调实践性训练,需要训练个体的口语表达 ,在教学中要突出个体训练 ,如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每个人的水平需要单独口语测试,不可能几十人同时笔试。教师口语适合“分层小班”教学:通过大一阶段的普通话测试,对学生进行一次语音及表达摸底,根据学生普通话测试水平及所学专业合理编排授课班级。将普通话测试获得相同等级的学生分为一类,根据文科与理科对语言的要求标准不同,再将相近专业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 ,以小班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0人。这种“小班化”编排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及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西方国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采用小班化教学,这一点值得借鉴。
2.了解学生学情,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小班的授课方式为全面了解学生个体语音特征提供了可能。了解学生的语音特征是“教师口语”教学的前提,即使相同专业、相同普通话等级的学生因为不同的地域及语言习惯,语音特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语音录制,建立语言档案。教师在教学前把学生语音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结合起来考察。共性特征确定了大致相同的起点 ,而个性差异会对学习进程中的成效形成不同状况。掌握学情,建立学生档案,利用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个体化学习。
目前高师院校通用教材《教师口语》(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全书共12章40节,分为上编“普通话训练”、中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下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按照教学计划,以36个课时难以完成训练内容,如果平均分配学时,面面俱到,又只是蜻蜓点水。笔者认为要分析教材,根据《教师口语》上、中、下三编的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以学为理念,教学方法多元化
1.个体分析,选择性学习
对于上编“普通话训练”的学习,应该在精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分析,侧重选择性学习。“教学对象都有汉语母语的基础 ,他们不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新的词汇和语法 ,而是改正发音中的方音习惯。实践证明 ,改正一种语音习惯比学习一种新的语音要难得多。学生方音习惯的历史已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要在一学年的几课时中改正多年形成的语音习惯 ,不是件容易的事。”[1]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能力。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方言口语习惯,学生口语习得规律,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比如:普通话语音的学习,课堂教学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对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语言流变的规律做点拨式讲解。做好学生语音指导,引导学生自查个人的语音错误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练习。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指导他们分别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个人声、韵的练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可以将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班委组织班内三分钟朗诵,班内评委评分,作为一次作业成绩,以阶段性评价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2.动态交流,互助式学习
《教师口语》中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适合采用“动态交流,互助式学习”的方式,由教师创设自然语境,让学生模拟对话练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模拟、设置悬念、假想等形式,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氛围中,也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各种角色。如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搬上课堂 ,让他们置身其中成为当事人,认真思考,发表见解,在身临其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合作性学习的学习步骤为:首先选择话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其次学生自由组合,模拟对话练习;之后教师选择几组在讲台前演示对话;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发言,对互动交流的评价。“动态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交流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即话题的选择,要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有启发性、趣味性,难易适度。选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趣味性,学生就会乐于参与,加之引导得当,学生就会畅所欲言。“话题越接近实际,课堂训练就越容易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种说话技能的训练”。[2]第二、交流不能忽视归纳性总结的环节。只有在总结中反思,才能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模拟对话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从“语言”、“姿态”、“语气”等方面,对“模拟对话的表现”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评、互评,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优势与不足做总结性评价。切不可对学生的“口语练习简单肯定或做出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学是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师生、生生就某些问题展开互助学习,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共享资源,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动态交流学习使协作、交流、表达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对话练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实训探讨,专题式学习
“教师口语”下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分两方面:其一,教学用语,诸如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其二,教育口语,诸如沟通语、启迪语、激励语、批评语、暗示语。众所周知,教师的职业口语表达涉及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心理的把握、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口语的训练需要进行最大化的沟通与探究,将学习内容设为专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职业场景中组织一些职业口语实践的探究活动,教学活动以“学”为核心理念。比如,教育问题调查,课堂教学演练,接待家长来访,师生教育谈话等等。“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和示范以外,可以让出讲台和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实训演练,教师则在担当评价者的同时,可以充当学生、充当家长、充当听讲者和提问者”。[3]教师职业口语的模拟练习不但需要师生在情境演练中互相配合,更主要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的思考。“教学用语”的启发性、准确性、条理性以及“教育用语”的针对性、说理性、诱导性、情感性都属于语言的艺术,需要延伸探究性学习,不断完善思维及语言表达。语言的艺术没有简单化的对错之分,在寻找更优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专题式学习看中的不是最终的结果,旨在探索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并逐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技巧,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打破常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应该涉及两方面: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通常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虽然学生评价教师已成为高校的一项教学常规,但在实施中实效性不强。比如:学生座谈会的自由发言的局限性;学生意见没有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学评价只是简单打分制,不能反映学生最真实的意愿和需求。教师口语评价还需要多样化形式和内容类型结合 ,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
1.评价教师
首先, 学生评价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口语》课的教学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通过学生对此课程做整体回顾与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并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以供教师参考。另外,通过系主任电子信箱,收集学生的意见,系主任通过QQ群将学生匿名的反馈转发给教师,这样为学生评价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民主,也人性化地保护了教师的隐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自查的方式,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采取反思性自评。再次,通过同行评价,互相听课,集体教研,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式等方面互评,通过交流整合资源、优化教学。
2.评价学生
第一,对学生个体阶段性评价。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进行阶段效果检测 ,这是对前面学习成果的总结 ,同时也是对后来学习方向的调整。从检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阶段检查 ,可以了解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给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提醒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有效指导学生练习。[4]第二,对学习团队的学习给予整体评价。通过合作小组的互评及教师总结性点评,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第三,对学生个体总结性评价,打破常规,改变期末开卷笔试的考查方式,将考查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期末总评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普通话语音测试(入学前至学期末前后录音对比)20%+个人自选内容朗读(班内评分)10%+课程评价作业(书面作业)20%+个人口语交际练习20%+个人团队职业用语专题合作30%。
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的一种途径。“教师口语“教学改革对于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应用类课程建设都有现实意义。学习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面对高师学生语言运用力普遍低下的现状,教师口语课教学 ,还有待于广大同行共同致力于实践、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4]刘春宁.地方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构架探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2]张春梅.关于“教师口语”教学的思考和构想[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3]任莉.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构想[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