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语主语的语义特征

2011-04-02唐依力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谓语宾语主语

唐依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试论汉语主语的语义特征

唐依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汉语主语的判定以及主语和主题的区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语义角度出发,汉语主语主要具备以下三大语义特征:与动词的语义关系密切、施动性、有定性。

主语;语义关系;施动性;有定性

1 引言

汉语句子的主宾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1]。五十年代中期,国内曾就汉语句子的主宾语问题进行过一次讨论,但最后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或比较一致的结论。在讨论中,出现了施受派和词序派两大派别。施受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施事即主语,受事即宾语;词序派以语序为依据,认为谓语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为主语,谓语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宾语。事实上,无论是施受派还是词序派,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如果按照施受派的观点解决主宾语,就会造成无主句过分膨胀;如果按照词序派的观点解决主宾语,就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关系过于复杂,容易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2]。

的确,同形态繁复的屈折语相比,缺乏狭义形态变化的汉语其主语缺少明确的形式标志,因而汉语主语没有性、数、格之类的语法范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汉语主语的确没有形态语言中的主语那样的语法地位。但即便如此,汉语主语仍然是一个明确的形式类,它概括着话题以及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各种语义范畴,从这种意义上看,汉语主语又是有其确定的语法位置的。

2 汉语主语的语义特征

从语义角度出发,汉语主语主要具备以下三大语义特征。

2.1 与动词的语义关系密切

胡裕树在谈到汉语的主语时说到,就VP前的NP之间互相比较而言,主语这个NP与VP的语义关系较为密切[3]。如:

1)上海我有熟人。

此句中的两个NP“上海”和“我”都与谓语动词有关系,“上海”也可以移到“我”的后面。但“上海”和“我”相比较而言,“我”与谓语动词“有”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因此,“上海”不是主语。

Li和 Thompson于 1976年 在 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一文中提出区分主题和主语时主要所依赖的标准是主语与句子的主动词总是具有某种选择关系,主题则不一定与动词有选择关系[4]22。

在句法上,主语实质上就是动词谓语左边的那个前摄制成分,或必有成分。换言之,主语实质上是谓语动词本身在句法结构上所要求的那个必须与之相互照应的名词性成分。

2)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泥土。

3)他们双手沾满了泥土。

例 2)句中“他们”、“双手”都与“沾满”有逻辑上的一致关系,且又都处于动词之前,怎么才能确定“他们”不是主语呢?这只要引进向心结构的核心的概念[5]就可以解决。例3)句稍微麻烦一些。但只要稍加注意,从“他们”、“双手”与“沾满”的逻辑一致关系上来看,“双手”比“他们”更贴近“沾满”,因此,“双手”是主语。

4)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5)台上坐着主席团。

4)句中,动词“死”的前面有“王冕”、“七岁上”两个成分。首先排除“七岁上”与“死”的逻辑一致关系,其次再看“王冕”,它在句法中与谓语动词“死”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关系。当然,“王冕”只是一个语用成分,也就是胡裕树所说的外层结构[3]。

5)句中,“台上坐着主席团”中“台上”作什么成分,这主要由动词“坐”的性质来决定,因为在汉语中,主语、状语和宾语都与谓语动词有一致的关系。而这句话的动词性质又须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如果这个句子在语境中表述动作的处所,它必是状语无疑;如果在语境中表述的是一种动作(台上站着主席团吗?不,台上坐着主席团。),即“坐”是一个动作动词,则“台上”表述动作的处所,它也必是状语无疑;如果在语境中它表述的是一种“存在”(你别往台上乱跑,台上坐着主席团呢!),则“台上”就有资格充当主语。在这里,“台上”和表存在的“坐着”具有逻辑上的一致关系或主谓一致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语总是与句子的主动词具有某种选择关系,或者说,它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是较为密切的。

6)水开了。

7)我北京不去了。

8)学生们功课做完了。

以上三句,根据上述的语义特点,都能很清晰地辨别出三句的主语分别是“水”、“我”、“学生们”。

2.2 施动性

不管是形态语言还是非形态语言,施动者作基本句的主语都是一种普遍的倾向。Fillmore曾提出英语选择主语有一个次序,第一选择是施动格[6]。他虽然不排斥各种语言有不同次序的可能性,但他坚持认为在每种语言的次序中,第一都是施动格。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拿施事作主语,受事作宾语,是有很坚强的心理根据的;各种语言的分析法的结果往往大体上和这个相符,就是因为基本上都从这个施受关系出发,不过各自顾它的特殊语法而不得不有所修改”[7]。胡裕树认为,VP前边有几个NP,哪一个NP与VP的语义关系最密切,这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排列主语化次序[2]。通常认为施事是排列在第一位的。陈平给出了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的优势序列: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8]。其中排列在左边的优先于排在右边的作主语,反之,排在右边的优先于排在左边的作宾语。

我们分析句子,不仅要确定句子里面的成分,还得确定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分析“我吃饭”这个句子,既要指出“我”是主语,“吃”是动词,“饭”是宾语,同时也要说明这个主语是动作的主体,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之类。这两种分析都是不可少的。

从语义上看,主语概括着丰富的语义内涵。如:

9)我吃饭。(施事主语)

10)饭我不吃了。(受事主语)

11)小王我给了三元钱。(与事主语)

12)刀我切菜。(工具主语)

还可以举出很多,它们都是主语这个语法位置上的成分的语义范畴。这些语义范畴一般都可以还原,有许多是从宾语位置上经过话题化形成的。如:

9)’我吃饭。(施事话题化)

10)’我不吃饭了。(宾语话题化)

11)’我给了小王三元钱。(间接宾语话题化)

12)’我用刀切菜。(介宾短语的宾语话题化)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吕叔湘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7]。

2.3 有定性

E.L.Keenan指出,基本主语比宾语及其他成分更具有指称性。汉语也是这样。在多数情况下,汉语主语的指称对象是有定的,而宾语和其他成分则没有这种要求。最先提出这一点的是Mullie,后来赵元任、Li和Thompson也论述了这一点[4]23。

陈平在讨论名词性成分的句法功能与定指和不定指区别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有些句子成分强烈倾向于由定指的名词性成分充当,而另一些句子成分则强烈倾向于由不定指的名词性成分充当。汉语中的主语成分通常优先选择定指成分来充当[9]。

这里所说的“有定性”是从语义上来说的,虽然在形式上它可能表现为无定性,缺乏“有定”的标记性,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有定性”的理解。

13)a.我喜欢吃苹果。

b.苹果买来了。

14)a.他喜欢请客。

b.客人来了。事实上,汉语句子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种强烈的倾向,即主语通常是有定的,而宾语通常是无定的,这就使得许多宾语甚至于失去了大部分的指称作用,而与动词合在一起变成复合动词,如“请客”。赵元任曾经举到过的一个例子:“一个卖刷子的在门口。”他认为这句话是无定性名词成分作主语。其实,这句话中的“一个卖刷子的”只是具有不定性的标志,语义上仍是有定的。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以不定指名词性成分的形式来表现具有定指性的主语的情况。如:

15)那天,一辆草绿色的解放牌卡车悄无声息地滑至淮海别墅顾而已家门。

16)“这个来钱容易,出去一天能弄个百八十块的……”一个28岁,叫刘金顺的农民说。

3 结束语

汉语主语虽然具有上述三大语义特征,但是我们在判别主语或者区分主语和主题时,仍需要通过寻求句法、语义、语用三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因为仅从某一个角度来判别主语的特点,仍然有失偏颇,我们必须立足于不同的语法分析层面。比如说从句法上来看,主语是一个句子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而主题则不一定。从语用上来看,主题具有语用和篇章功能,而主语只具有句法功能等等。只有将几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主语的特征,更好地区别主语和主题。

[1]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吕冀平.主语和宾语的问题[J].语文学习,1955(7).

[3]胡裕树.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14-21.

[4]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朱德熙.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M].中国语文,1984(6):401-403.

[6]Fillmore,Charles J.The case for case[C]//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7]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C]//吕叔湘文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161-167.

[9]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81-92.

[责任编辑:章建文]

H030

A

1674-1102(2011)04-0091-03

2011-03-25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基金项目。

唐依力(1973-),女,湖南永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谓语宾语主语
非谓语动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非谓语动词
宾语从句及练习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