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2011-04-02陆颖
陆 颖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陆 颖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时代,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迫切需要老年人自身、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全力推进和谐老龄化建设。
人口老龄化;危机;应对
人口老龄化属于人口结构问题,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1]。“老龄化”是个大概念,它包涵了“总人口的老年化”和“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这两个概念—“老龄化”是“老年化”和“高龄化”的总称。一般而言,“老年化过程”主要表现为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愈来愈多,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愈来愈大;而“高龄化过程”则主要表现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愈来愈多,及其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对社会或家庭而言,低中年龄段(即60岁至80岁)的老年人口的增加,并不足以形成一种强大压力;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增加,就势必增加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当前随着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也正快速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且“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更凸显了未来巨大的养老压力。截止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3]。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等明显特点,如何科学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化解养老之忧,使庞大的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行,我国人口出现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的现象,即人们活得越来越长,生的孩子越来越少。应当承认,只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生育率水平和死亡率水平都持续下降的长期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但不容否认,老龄化,尤其是人口高龄化的日趋严重,也强烈冲击着我国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对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1.1 “未富先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世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隐忧。由于老龄化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且来势迅猛,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未富先老”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1.2 社会供养老年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根据我国数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发现,在2000年时,我国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自此之后,老年人口比重正大幅提高。从不同阶层来分析,干部、管理者、企业主及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农民工却出现巨大的分化,农村未来可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预计在2017、2018年我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4]。然而社会对老年人赡养所需资金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现有资源所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社会供养老年人的负担愈发沉重。以安徽省为例,预计2032年前后,该省人口红利期将结束,每10个人中仅有5个劳动力要同时养3个老人和2个小孩;2045年,安徽省步入重度老龄社会后,平均每供养1个老人需要1.7个劳动力[5]。由于老年赡养比的迅速提高,社会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猛增,加之劳动力锐减,城镇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1.3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冲击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导模式。几千年来,孝敬父母、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逐渐变小,再加上我国持续几十年实行计划生育导致的 “四二一”(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家庭结构,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又要忙于工作,使得社会上“重幼轻老”现象突出。传统家庭养老偏好与现实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发生激烈冲突,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的自身道德素质,这无疑加大了老人承担子女不赡养的风险[6]。面对我国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承载养老的负荷、受到强烈冲击。
1.4 社会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愈来愈多,特别是高龄老人愈来愈多和老年人口寿命的增长,政府面临养老金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困境,并且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属于高患病率人群,国家每年需要支付的医疗保险费也在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压力将越来越大。现行社会保障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下,生产性劳动人口的退休养老费用将由下一代生产劳动者承担。而未来老年人口赡养率的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越来越重,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尤其在老龄化的高峰期,政府很可能面临无力支付养老金的危险,从而威胁社会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2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就意味着老年人口不仅增速快,而且规模大,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强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来得剧烈。我国在尚未实现经济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时就要面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积极探寻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养老之路,将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化解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中。
2.1 营造全民尊老、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氛围
针对社会上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状况,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造社会舆论,培养和树立尊老、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意识,形成“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抚养老人”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安享晚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完善与老人相关的政策法规
是否有针对老人的社会保护政策,直接影响到老人群体的生存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老人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在维护老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养老政策的“碎片化”、一些政策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很多有益的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我国区域差异大,不仅需要中央层面的养老政策出台,各地也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养老政策,提升服务理念,将养老政策落实到位[6]。政策法规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一旦制定、很长时间难以改变,所以在制定政策前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使他们在晚年生活得更有尊严和更有意义。“最美不过夕阳红”,只有通过相关社会制度的完善,才能让老年人晚年幸福有保障,才能让老年人发挥余热、促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
2.3 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老年人更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作为社会资深公民,老年人积累了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正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努力实现老有所为,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压力,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储存在老年人群体中的资源,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老有所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再就业,还包括老年人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其中、发挥力量。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却拥有更多的闲暇,老年人完全有可能以退休为起点,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年人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延长健康寿命,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限压缩到最短,对社会而言同样是一种贡献、同样是一种作为。解决老龄化危机,除呼唤更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外,老年人的自我调适、积极应对也尤为重要。作为现代社会的老年人,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增强自立意识,提高自养能力,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以平常心看待生老病死,健康而积极地走完人生。
2.4 大力发展经济,扶植老年产业发展,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才能化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为迎接老龄化挑战早作准备、积累财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扶持老年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市场,它能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而目前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老年人口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老年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老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产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发展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产业及产品。如在老年产品设计上,企业要注重市场调研,加大研发投入,设计、生产出适合老年人的各类商品,打造老年商品知名品牌。以手机为例,目前国内市场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建议尽快研发便于老年人操作使用的手机,老年人手机不是功能越高级越好、而是使用越简单越好。老年产业往往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发展老年产业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老人为本,活跃老年消费市场,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渠道推进老年产业的发展。
2.5 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呼唤着老年保障,但老年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总体构想应从老年人的需求入手,才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7]。“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加快推进城镇无保障老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适时出台新的社会保障政策,使更多的老年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构筑相对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2.6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以及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形成了巨大的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8]。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各级政府应坚持规划先行,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在家庭日益小型化和老年人口特别是空巢老年家庭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单靠一人、一家之力已难以支撑日益增大的老人护理和抚养重任。必须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发展原则,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推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大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
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除接受家庭照顾外,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特点;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被认为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最为可行、最受老年人青睐的养老模式[3]。各级民政部门要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努力为社区养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社区需要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提供不同的社区服务,以保证老年人不同养老需求的满足。对于低龄、健康老人,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对于半自理老人,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康复治疗服务;对于完全不能自理老人,主要提供居家照料和医疗服务;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需要社区养老服务重点保障,应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9]。
社会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仅仅依靠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机构养老事业势在必行。国家要从政策扶持入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不断创新养老机构发展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要以养人为本,在软硬件建设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尽可能给入住老人以“家”的感觉,使老人进养老院养老变成享受、而不是无奈的选择。
2.7 重视老年人精神赡养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交际圈会越来越小,失落感、孤独寂寞等不良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对老年人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赡养,而且需要精神层面的赡养。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不少子女把满足老人衣食住行作为养老的全部,平时很少陪老人散心、娱乐,有的甚至嫌老人落伍,不愿与老人交谈、聊天,忽视对老人的精神抚慰,而亲情交融、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身心调适尤为重要。
重视老年人精神赡养,已成为当今养老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除了注重自我精神养生外,子女、社区也要发挥各自作用,给予老人以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10]。子女不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经常打电话或定期回家陪父母聊天,关心父母冷暖,为父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减轻子女精神赡养压力方面,社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社区工作者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大学,举办老年书画展,成立老年合唱团等,给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老年人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走出家门、扩大交往,缩小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减少“老而无用感”,增强社区归属感。
近年来,各类娱乐节目充斥中国荧屏,但唯独老年电视节目稀缺。而老人退休在家、闲暇时间较多,电视已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辟专属老年人的电视频道显得刻不容缓。建议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要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步入老龄化的今天,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收听率,要针对老年人的兴趣与爱好制作相关节目,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真正成为老年人倾吐心声、加强沟通的精神家园。
3 结论
人人都不希望变老,但人人都将变老。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空前突出,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对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老年人自身、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全力推进和谐老龄化建设。只有老年人自身积极面对晚年生活,家庭与社会合力养老、助老,我们才能“危中寻机”、从容应对,化人口老龄压力为动力,努力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3.
[2]陈先淮.老龄化的人口学及社会学涵义[EB/OL].[2005-07-22].http://www.japop.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dzzz/A18EE858 FEF2519948257046002722C5.html.
[3]潘跃,谢哓怡.如何化解养老之忧[N].人民日报,2010-12-8(20).
[4]定军.“刘易斯拐点”7年后到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11-16(6).
[5]任金如,沈娟.1.7个劳力奉养一个老人[N].市场星报,2010-12-29(4).
[6]李祥专.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5下):30-32.
[7]宋海慧.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26):94-95.
[8]潘跃,石永红,卫敏丽.1.67亿老人,如何安心养老[N].人民日报,2010-11-8(13).
[9]陈元刚,谢金桃,刘波.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重庆个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2-78.
[10]雷鸣,张磊磊.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国商界,2010(4):347-348.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Dealing with Crisis of Aging of Population
Lu Yi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China is approaching aging er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nd solve the aging problem.Aging of population has far 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ith joint efforts of elderly people,families and society,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can be promoted.
Aging of Population;Crisis;Dealing with
C913
A
1674-1102(2011)04-0046-04
2011-03-24
陆颖(1971-),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韩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