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透刺治疗丛集性头痛
2011-04-01常悦松
常悦松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以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常在一天内固定时间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我院针灸科在2007~2010年采用循经穴位透刺治疗丛集性头痛55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5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20~60岁,平均35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1.5个月。职业中工人9人,农民8人,干部职员15人,教师7人,营业员8人,驾驶员6人,干警2人。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明确诊断。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1 诊断 多表现为发作性单侧眶周、眶上、颞部严重或极度严重疼痛,可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流涕、前额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时常伴有坐立不安、易激惹,头痛持续时间15min至3h不等,并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神经影像学排除引起头痛的颅内器质性疾患。平均发病年龄较偏头痛晚,部分患者可有家族史,以男性多见,约为女性的3~4倍,发病期常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饮酒或血管扩张药物可诱发头痛发作。
2.2 鉴别诊断 (1)发作性偏头痛:好发于女性,表现为一侧眶周、眶上和颞部剧烈头痛,可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本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约2~30min,发作频率常为每天5次以上,治疗剂量的镇痛药物能完全控制头痛。(2)偏头痛: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头痛前可有先兆症状,头痛常呈搏动性,常伴恶心、呕吐症状,可有阳性家族史等。
3 治疗方法
丛集性头痛多发于单侧眼眶周围、眶上、颞部,治疗时针刺选穴多为眶周、头颞部为主。眶周选穴:攒竹、鱼腰、丝竹空。眶上:阳白。颞部:率骨、太阳。眶下:承泣、四白。头部:百会、上星,为近端取穴。合谷、后溪、内关、外关、三阴交、悬钟为远端取穴,上病下治,近病远治,远近结合,上下相随以通经活络,化瘀止痛、填精益髓、醒脑开窍。
具体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皮肤,取28号毫针,取患侧太阳透刺率骨,攒竹透刺丝竹空,百会透刺上星,承泣透刺四白,阳白透刺鱼腰。针体均应刺到肌层,不能太浅行于皮下,也不能太深直达肌肉下层。针体方向与肌肉纤维走形成30度夹角,进针1~4寸: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捻转手法,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d,行下1个疗程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针刺的补泻手法根据病情、患者的年龄、体质选择具体补泻手法。如年轻、身体健康且发病急、症状重、病程短者多用泻法,即针刺手法宜重,刺激产生较强放电感,甚至于引起面肌抽搐。反之,年龄高、身体虚弱且发病较长,症状较轻者多用补法,即捻转手法宜轻柔,微有酸胀提紧感为度。
4 治疗效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实际而拟定。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消失,有50例,占90.1%。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以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减轻,有5例,占9.9%。未愈;头痛症状等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以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无变化,有0例。有效率为100.0%。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1岁,于2009年6月18日初诊,主诉:偏头痛,眼眶周围痛伴流泪以及头面部出汗。病史:曾有头痛病史,每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时出现上述症状。此次发作因工作加班、工作量加大,休息欠佳而发病。按上述治疗方法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减轻,10次治疗后症状消失。嘱患者注意日常生活起居调养。随访至今未复发。
6 体会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以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常在1天内固定时间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丛集性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等范畴。《内经·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多端,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通过穴位透刺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醒脑开窍、填精益髓、止痛之功效。通过穴位透刺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促使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稳态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功能,增强免疫力。故应用此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