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的探讨

2011-04-01曹志林

当代医学 2011年35期
关键词:督查科室实验室

曹志林

输血是临床各科抢救和治疗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输血科则是提供血液,保障用血的重要部门。输血科工作人员在与各类患者血液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是导致输血科生物安全的最大隐患。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1-2],对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法制阶段。认识和了解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加大对输血科生物安全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是当务之急。

1 输血科生物安全现状

大多数三级医院输血科设立时间不长,绝大部分二级医院或部分三级医院由于历史原因,未独立设置输血科,仍由血库代之,并由检验科代管;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枪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大多输血科都不能满足二级实验室要求。具体表现:

1.1 工作环境及功能分区

大多数输血科科室用房面积过小,功能分区不清。符有畅等报导海南16家二级和三级医院输血科和血库,用房面积不能满足输血科标准要求,功能分区不合理,合理分区率仅为6.3%;具备独立工作区的医院仅为12.5%[3]。吴争胜等报导浙江30所二甲以上医院输血科中,由于科室用房面积过小,67.3%的科室难以划分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污染区[4]。

1.2 实验室防护装备和设施

输血科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不到位。符有畅等报导海南16家二级和三级医院输血科和血库,没能按照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个别实验室仅以超净工作台代替。紫外线消毒灯配备率为100%。有两家输血科配备有带防护罩的离心机。防蚊、防蝇等装备率为87.5%。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能按要求处理,但医疗垃圾在处理之前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3]。吴争胜等报导浙江50家医院输血科生物安全柜配备率为6.7%,带防护罩的离心机配备率为10%;防蚊防蝇等设备配备率为50%[4]。

1.3 个人防护装备和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装备方面,绝大部分实验室都能配备防护衣、眼罩、口罩、帽子,但洗眼装置配备不完备。个人防护措施方面,大多数实验室口罩、手套配置均>90.0%,工作人员操作时能做到戴手套(93.8%),戴口罩为(81.3%),但极少有戴眼罩(0%)和帽子(6.3%),普遍使用良好[3-4]。

1.4 生物安全管理松懈,规章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起步较晚,在生物安全管理内容和具体实施的各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水平不够高,输血科内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生物安全的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力度不够。

1.5 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

由于输血科是新建科室,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消毒隔离的知识学习不够,如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应用范围,医院感染原因、途径、方式,如何预防医院感染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中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接触标本时不戴手套、口罩、帽子及防护眼镜等[5],自我保护意识差。

1.6 生物安全督查和培训缺失

过去几年,对输血的督查较多的偏重对科室文件及记录的查看,对现场及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度督查不够;继续教育多集中于医疗技术、技能的提高,忽略或轻视对隔离、消毒灭活设备的投入和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对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问题重视不够,致使输血科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2 如何完善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

2.1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应在院科两级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医院生物院感管理机构应定期对科室院感管理小组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科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应制定科室的生物安全手册和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对生物安全应急的演练。实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2.2 建立健全输血科规章制度

输血科领导应积极组织学习有关输血的规章制度,如《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标准预案》等,建立健全相应的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应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这些文件和规章制度,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6]。

2.3 改善输血科实验室设施和环境

2.3.1 合理布局、加强防护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科实验室所用房屋、设施、设备和器材的投入和管理,严格按照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临床输血科配置标准,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床位数在小于200的医疗机构,输血科用房面积不低于50平米,床位数大于200的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级别进行相应的配备,并且应严格区分清洁区(贮血室)、污染区(配血室)和半污染区(办公定),各区之间应设立缓冲区并标识清楚;同时应具备确保其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个人防护设备(隔离服、眼罩、呼吸防护装置等);在实验室入口的明显处、盛有传染性物质的容器表面及放置临床标本的冰箱表面,都应张帖明显的生物危害标志,并按所在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级别标明相同的级别。

2.3.2 加强环境消毒 实验室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锅和有效的消毒剂、生理盐水并易于取用;在有人和无人的情况下,分别使用分别不同的消毒方法;对输血科设施定期进行维护、检修和消毒,并认真填写《实验室空气消毒记录》、《储血冰箱消毒记录》、《实验台面消毒记录》等消毒记录以备查;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微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多年来,输血科的各项消毒效果的检查都是由单位或血库所在科室微生物实验室进行,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做法,助长了一些实验室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以致弄虚作假,应付检查;对输血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是不利的。各级管理部门在督查时,既要注重文件和记录,也要注重现场,必要时对各种消毒效果进行抽查,以达到保障输血科工作人员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目的。

2.4 加强培训和督查,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输血科生物安全制度的督查,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并将考试成绩记录在案,提高输血科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减少或降低输血科生物安全危害。

2.5 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

工作人员应加强和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有效防止因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而导致的实验室内感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输血科人员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我们应认识到: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输血科生物安全还有很多不规范、不到位的地方,如何改善输血科生物安全硬件、软件方面条件,还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我们必须做到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两手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防护措施,增强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控制输血科实验室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输血科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试行)[S].2000.

[3]符有畅.海南省输血科生物安全建设调查[J].海南医学,2008,10(19):146-147.

[4]吴争胜.医院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6(21):1180-1182.

[5]吴争胜.输血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21):511-514.

[6]计艳平.输血科管理与输血纠纷防范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28):14.

猜你喜欢

督查科室实验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爱紧张的猫大夫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