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义成分分析法与翻译
2011-04-01刘娜
刘 娜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
浅析语义成分分析法与翻译
刘 娜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
语义成分分析理论是现代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语义成分分析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深刻探究词语意义的独特视角和一种研究意义相关联的词与词之间关系的方法。作者在文中结合实例探讨了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语义成分分析法;义素;翻译
语义成分分析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其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语义观。这种理论观点认为思维具有抽象性、非具体性、核心性和逻辑性。一个词的整体意义可以被分解为几个元素或组成部分,而语义成分分析就是对这些元素或组成部分的分析。语义成分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分析词汇中的同义、上下义关系,以及解释部分句子之间的关系,如蕴涵、预设等有很大的作用。这一分析法不仅促进了语言学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对翻译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关于语义成分分析法
(一)语义成分分析法的提出
试图把词义分析为构成成分的想法,实际上在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早已萌发,并作过尝试,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提出过创建普遍符号的设想。传统下定义的方法是把属分成种、再把种分成亚种,这就含有成分分析的意思。在语言学范畴的语义研究中最早提出成分分析问题的是叶儿姆斯列夫,他在《语言理论绪论》里首次论证了进行这种分析的可能性。20世纪60年代,成分分析问题在语言学领域引起广泛重视,一批语言学家在欧美两地对词义成分分析法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从而使之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语义成分分析法的含义
何谓成分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从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中抽取其共同特征的做法”。这些共同特征称为“语义成分”或“义素”,它们反映“人类大脑认知结构的概念系统”。因为这些义素是从人类认知结构分离出来带有共性的东西,所以它们具有普遍意义,每种语言都适用。按照这种观点,人类语言中的词汇都可以分解为语义成分,语义成分在不同的语言中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而产生某一语言所特有的“意义”或“概念”。
(三)语义成分分析的作用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人类学家在研究亲属词汇的“认知有效性或现实性”时提出的概念,就具体做法而言,却是借鉴了音位区别性特征分析法。现代语义学把音位区别性特征分析法推广到语义学中,假设也有与音位类似的概念义位,进而将其分解为一束语义特征,即语义成分。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可以确定人类语言词汇中带有普遍性的意义成分。语义成分分析的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1、便于较精确而简便地描述词义和说明语义关系
使用成分分析法,我们就能用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给许多词下定义,如男孩:(+人)(+男性)(-成年);ram(公羊):(+SHEEP)(+MALE)(+ADULT),等等。也便于在其中辨析异同,从而较精确地描述词义。
2、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研究与语义相关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语义成分分析法可用于确定一定的语法结构形式是否合理。例如:
a.小孩踢足球。
b.*足球踢小孩。
两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形式一样,均为名词+动词+名词,但为什么b句是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句子是否能成立,不仅要看它在句法上是否合法,还要看它在语义上是否合理,也就是语义上是否能搭配。上述两句中的动词“踢”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它含有一个语义特征,那就是充当主语的名词必须具有“动物性”。因此,可以说小孩、小狗踢球,却不能说树、桌子踢球。
3、它能解释句子之间的蕴涵、同义和矛盾关系。例如:John is a bachelor,蕴涵 John is a man,而与 John is a man who has never been married同义,与John is married相矛盾。
二、语义成分分析与翻译
(一)翻译中的语义成分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使用语义成分分析,目的是在目标语中找出跟原语语义成分基本相等的对等词。当然,如果一个词在目的语中有完全对等的词,译者可以直接选用它;如果一个词在上下文中不很重要,即使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找一个意义相近的词也能对付。但如果这个词在原语文本中举足轻重,又没有一个对等的词可以使用,译者就得进行成分分析了。翻译中的成分分析和语义学上的成分分析不同。翻译中的成分分析是将有相似意义却又明显不完全对等的源语言词语和目标语词语进行比较,先显示一些共同的语义成分,再显示明显区别的语义成分,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准确翻译。但因为原语单词往往比译语单词的意义更具体,译者往往得在相应的TL词语后添加一两个语义成分,以便使其意义大致接近。这样一来,译语单词就不像原语单词那样简洁,但比定义或同语转换还是要精确而简约的。
(二)翻译中的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
大部分的语义成分分析可以在脑子里进行或用方程式表示。例如:
堂兄=[cousin]+[+paternalgrandparents]+[+male]+[+elder]
表妹=[cousin]+[-paternal grandparents]+[-male]+[-elder]
(三)成分分析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1、翻译过程中成分分析法的执行步骤
参照Nida成分分析法的步骤,翻译中成分分析法的执行步骤可以描述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临近语词确定原文文本中源语语词的语义场;
第二步:确定该词的语义成分或义素;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结果选择与源语语词对应的一个或几个目标语词;
第四步:比较源语语词所选的目标语对应词的语义成分;
第五步:选出最适合源语词的目标语对应词,必要时加以调整。
2.翻译中成分分析法应用实例
根据第一点中所列出的五个步骤.我们试用成分分析法来分析下句中斜体字的确切中文译文。
Our rural relaxing surroundings have provided with us a setting that simply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第一步:确定relaxing的语义场。根据relaxing的上下文语境,我们至少可以确定该词是褒义词。对于中国译者而言,relaxing是一个外语词。这里我们假设译者不认识这个源语词,需要查字典。按照字典的释义:relaxing指“(气候等)使人感到没精打采、懒洋洋的”。根据语义场,字典意义不适用。
第二步:确定该词的语义成分或义素。使用成分分析法,我们将relaxing和relaxed(不烦恼,不紧张)作比较,可以将relaxing描述如下:
relaxing(x,y)=CAUSING(x,COME—ABOUT(RELAXED(Y)))
意思是“x使Y感到放松”。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结果选择与relaxing对应的一个或几个中文语词。可能对应的有“使…感到休闲;使…感到惬意;使…感到闲适”,将三个候选词作比较,我们知道“休闲”强调悠闲、无虑;“惬意”倾向于愉悦满足:而“闲适”两者兼而有之。
第四步:比较relaxing和二个中文候选词的语义成分。如下:
Carefree leisurely pleased
relaxing + + +
使…感到休闲 + +-
使…感到惬意-- +
使…感到闲适 + + +
第五步:选出最适合的中文候选对应词,必要时加以调整。通过前四步,我们可以发现“使…感到闲适”最适合源语词。通过调整该句可翻译成:
闲适的乡村风光营造了优美的环境。使我们倍感不虚此生。
在汉泽英过程中,成分分析法在找到中文确切的英文对应词方面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下面的一句话: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考察”一词应当如何翻译,问题比较多。《汉英词典》所给的对应词有以下几个:
inspect;investigate;observe and study…
但这几个词都不合适,比较恰当的应该是explore,因为explore这个词的几个语义成分是最适合徐霞客的情况的。下面可以列出几个义素来比较一下:
personal long travel discovery with risk
investigate-or+-+-
inspect----
explore++++
这三个词只有explore一词的这几个方面语义内容与徐霞客的情况相吻合。而且其发现这一义项更侧重于发现一些新的事物,这就更与徐霞客的活动一致。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应把这一句译为:
During his lifetime,Xu Xiake,the great geographer and traveler,had explored 16 provinces of China,leaving his footmarks almost all over the country.
对于一些概念比较概括、中西内涵不尽相同、带有一定文化背景语词的翻译采用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译者正确翻译、准确表达是很有帮助的。
成份分析法对于译者翻译新词也是有帮助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中就有新词。译者又不方便使用音译的方法,而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
The two men went down seven miles to the bottoms of the Pacific Ocean inside a small steel ball called a“bathyscaphe”to find out if there are any currents or signs of life.
有人把这段译为:
这两个人在一只叫做深海潜水器的小钢球内,下沉七英里达到太平洋底部,为了探明那里是否有洋流和生命的迹象。
这个译文听起来有点矛盾.人怎样在小钢球内去探测外面的情况呢?从而可知译文并不是很准确。要准确把握新词“bathyscaphe”就应对它进行语义成分分析。通过查有关字典可以知道,bathy是来自希腊语,是一个词根。有deep的含义。而scaphe是scope的原始形式,含义是an instrument for observing。这样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得出以下语义成分,从而作为解释性译新词的依据:
①submersible;②for observing;③chamber.因此这个词可以初步译为“深海观测舱”。这句话可以译为:
这两个人进入一个球形钢制深海观测舱内,潜入海下七英里,到达太平洋底部,去观察那里是否有洋流和生命迹象。
总之,成分分析法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译者准确把握原文、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成分分析法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
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对原文的理解,语义成分分析对我们深刻地理解与分析一个词的内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准确表达的首要条件。如:I am the youngest son and the youngest child but two.这个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认识,可是真要把它正确而又自然地译成中文,却不是那么简单,若译为:“我是最小的儿子,也是除了两个以外最小的孩子”。虽是逐字都给译出来了,可很明显这是一句不当的译文。有人译为:“我是最小的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这么译就准确而又十分自然了。究其原因:
son:+HUMAN 3/PARENT+MALE
child:+HUMAN 3/PARENT 0MALE
在对比中,son和child的前两项均相同,而在第三项MALE中son为阳性,child为共性,即阴阳居其一。由此可以推出,“我”在sons中最小,但不是children中最小,继而进一步推导出“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文表达通常又会出现一个拦路虎:有几个译词都似乎与原语中的词相对应,这时,我们往往就很难决定到底该选择哪一个,这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应是成分分析法。而在具体操作中,词语翻译的成分分析必须受制于语义学的成分分析,因为翻译文本中出现的词都有其独特的语境,并且该语境对词语会覆盖极强的语境意义,所以在进行成分分析时,决不能忽视语境的制约作用。
例如,在下面的语段中,ease是翻译成“大方”好呢,还是“端庄”?哪一个更合适?这里我们就要考虑成分分析法的运用。
(1)“He is just a young man ought to be,”said she,“good humored,lively;and I never saw such happy manners!So much ease,with such perfect good looking!”(J.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4)
ease FEMALE MALE
大方: + +
端庄: +-
从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方”适用于此处的翻译,因为“大方”可以与“男性”搭配,而“端庄”一般不用于形容“男性”(“He”)。
三、结束语
语义成分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探究词语意义的独特视角和一种研究意义相关联的词与词之间关系的方法。事实上,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运用这一理论。总而言之,运用成分分析法,译者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分析和比较不同语言中词语的概念语义成分和关联意义,以在翻译过程中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词。一个词的意义是由不同的语义成分 (义素)组成,在义素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个词的差异,这对翻译过程中词义的增减有直接的好处。当然,辨证地说,语义成分分析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词汇意义本质上是模糊的”,一个词到另一个词或它的反面,其词义区别常常是渐进的,而成分分析法总是利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判断词义的特征,由于成分分析法通过列举相关词语进行比较后来抽取共同特征描写语义,所以当我们不了解要比较的事物,不知道它与何物具有相似性特征时,我们就很难运用成分分析法确定其语义。然而毫无疑问,分析语义成分时,考虑到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够对“词”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所以成分分析法作为一种语义分析法,在翻译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1]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林珏.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在词义翻译中的应用[A].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论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徐志民.欧美语义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夏婕.成分分析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2003.
H313
A
1671-5136(2011) 01-0136-03
2011-03-25
刘娜(1986-),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