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洪江儒商杨竹秋
2011-04-01王贤辉
■ 王贤辉
清朝洪江儒商杨竹秋
■ 王贤辉
杨竹秋,前清秀才,是书香子弟,原本不懂经商。杨家产业,开始是由杨竹秋的父亲创办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父与其堂侄傅成斋在洪江大码头巷合资创办了“恒源永”油号。但好景不长,杨父不幸英年早逝,儿子杨竹秋仍在学业,尚未功成名就。
杨母吴夫人为了让儿子安心求学,以使来日功成名就,就自己继承夫业。杨母身兼内外,但她手巧能干,负重若轻。
天有不测风云,傅成斋眼看杨家孤儿寡母是个累赘,私心萌发,便于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提出与杨家分伙,结束合资经营。然而杨母并非一般妇流之辈。她大智若愚,心有成竹,无所畏惧,表示了同意。
杨、傅两家分号经营后,傅家由于用人不当,经营不善,洪油推销不力,不到两年就倒闭关门了。而杨母虽然是家庭妇女,不懂业务,但她通情达理,知人善任,精心挑选聘任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总经理,并委以全权,给予高薪,重加奖励。
正当杨母把家业操持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不负母望的杨竹秋应试清末科举一举考中秀才,并捐得道台官职,但他无意就任,又远赴长沙,继续进湖南政治书院攻读。民国初年,杨竹秋学成,湖南都督当即许以官职,但为了循孝亲道,替慈母之劳,以管好家业,他婉言谢绝,再次弃官告别功名。
杨竹秋开始从母亲手里接过家业,改招牌为“杨恒源”,他继承母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对历任经理实施权、责、利相统一,员工工资待遇坚持高人一筹的管理方式。一般员工月薪10~15块银元,高级店员,包括跑街、写信、管账、签字客、卖油司、掌庄司等为20~30块银元。大多数员工都可长支,有的是“一底一面”(超支),遇婚丧庆还给额外补助。常德、汉口、镇江各庄店员,因外水(外快)较多,实得工资更高,如常德、汉口到岸洪油由员工驳载,不需支付起下力钱,这笔支出和回扣收入由老板认付,不查收,款额权归分店店员私分。镇江还有油脚、油桶出售的钱,也全部归店员私分,不入账,加“漏规”。店员因私分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收几百至上千块银元。
“杨恒源”油号,聘任的历任经理,都很出类拔萃。由于经营有方,洪油质量在同行业名列前茅,誉为名牌,每桶售价都要高于同业白银一两,仍然产销两旺,盈利可观。
洪油的生产特点,是跨年度经营,即从上年七月一日起至本年六月底为一届生意,为一个财务结算年度。洪油的经营,有采购原料、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三个阶段,每届生意,开始先要了解桐籽、桐油产地每年的景气丰歉情况,摸清镇区、农村岁收优劣和销售市的俏疲,然后确定生产规模。产量大小确定后,要据此投入大量的去产地采购原料的流动资金。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三:一是靠牌子老、信誉好。预售期约汇兑,给买主百分之几的贴息,到期向汉口、镇江分庄兑现;二是向钱庄贷款,称“上架子”。钱庄视来贷者灵活议息,信用越好,利息越低;三是靠名牌哗众向市。凭洪油牌子香俏,预售期货,先收货款,后交货。“杨恒源”油号,总能凭信息灵(对原材料产地、成品销售了如指掌)、质量好、牌子俏,通过上述三种渠道,驾轻就熟,相机取优,筹得所需得大量资金。
杨竹秋经营不到十年,资金已由分伙时的不足四万银元,猛增至25万多银元。为此,杨竹秋提出,用三万银元作为红利奖励经理和全体员工,从而更加激发大家与企业同兴衰共荣辱得积极性和责任感。
杨竹秋为人知书达理,崇尚仁、义、礼、德,从不为金钱所累,他扶贫慈善,爱心公益,民国十五年(1926年),洪江附近各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灾,杨竹秋捐出灾款一万银元,并兴办洪达中学,担任该校董事长,解决学校经营、土地、校舍、设备等问题,是位被人赞赏为品德高尚的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