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南郑茶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2011-04-01刘懿
刘懿
(陕西省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南郑 723100)
南郑地处秦巴腹地,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优越的宜茶环境,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所产名茶色香味形俱佳,知名度高,市场优势明显,前景看好。该产业历来都作为老百姓增收的重点产业加以发展。
1 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适时提出了茶业经济强县战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南郑茶产业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行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现已成为全省6大优势产区之一,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势和经济效益凸现,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增强,科教兴茶成效初现。截止2009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5200hm2,其中667hm2以上的乡镇2个,种茶农户达到了4万余户;全县茶叶总产量2300多t,其中名茶84t,实现产值1.6亿元;共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158家,茶叶重点企业15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家,全部通过了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加工和产品认证,13家企业获得了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市场准入认证;在茶叶科技方面,先后组织推广实用技术和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0余项,并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茶叶节等大型茶事活动,对宣传、推介南郑茶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郑茶业在近十余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总体发展态势看,距离现代茶业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困扰南郑茶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六点:
2.1 茶园基地基础薄弱,产量低
全县5200 hm2茶园,采摘园3667 hm2,投产茶园单产仅41.8kg/667m2,不足先进茶区的一半,产量低,收益不高。主要原因:一是部分茶园,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辟的山地茶园,立地条件差,土壤肥水欠丰,树体老化衰败,生产潜力不大;二是投产茶园品种混杂,茶树生长势弱,育芽能力差,名优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3.7%,比重很小,单产低,效益不高;三是良种化发展缓慢,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19.2%,远低于全国近40%的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茶园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部分茶农受小农经济思想或自身经济条件限制,重采收,轻投入,导致树体生长势弱,收益低;五是机械化采摘条件尚不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茶叶采摘人力不足,劳力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茶树鲜叶不能及时按标准全部采收而浪费,影响了产量和收益等。
2.2 夏秋茶开发利用跟不上
南郑县茶叶产量本来就不高,又只重春茶生产,夏秋茶的开发利用未跟上,夏秋茶产量不到全县茶叶总产量的30%,产值更是仅占16%左右,且在春茶生产中,由于受采工紧张问题困扰,鲜叶的采收率不到60%,导致大量原料白白浪费掉,更降低了产量,影响了老百姓的收入。
2.3 茶叶产销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真正能称得上的大中型茶叶产销企业,企业规模化营销能力有限,辐射带动面窄。以初制加工为主的分散生产经营格局依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二是茶叶加工厂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工艺设备不配套,个别企业的生产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加工厂的产业技术力量受季节性用工影响,人数少,不固定,技术水平有限。
2.4 产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缺乏必要的项目和经费支撑,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茶叶科研及推广力量青黄不接,人数少,经费无法落实,必要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技术工作难以开展,导致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跟不上,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产业推动能力不强。
2.5 产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投入数额少,来源的主渠道不明,部分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影响了产业发展。
2.6 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仍需加强
个别茶类产品及制作过程缺乏标准,已制定标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实施应用,另外对已制定的标准要随着产业发展形势及时修订完善,使之顺应市场要求,产生发展活力。
3 茶产业发展建议
当前,南郑茶叶“欲做产业先做资源”的预期已初步完成,正处在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的关键时期,今后在茶产业发展上,应该以建立高质量优质丰产园为基础,以培育茶叶加工营销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推广茶叶机械修剪、采摘为重点,以开展茶文化、茶旅游为载体,以创建知名茶叶品牌为突破口。逐渐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简单粗放型加工向产业化批量生产转变,由个户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生产转变,全面推进南郑茶叶向高水平、大产业迈进。据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3.1 下决心全力实施好《汉中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通过实施该规划,全力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大范围改造低产茶园,培育好丰产示范园,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配置茶叶机械。解决茶园土壤肥水欠丰,树体老化,茶树生长势弱,良种率低,育芽能力差等问题。逐步实现品种优良,整齐划一,实行机械化作业采摘,解决采茶劳力紧张矛盾,降低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培育规模化龙头企业,按标准建好茶叶初制加工厂。鉴于我县茶叶规模化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当前在茶叶企业建设上,应按培育规模化大企业和建设初制加工厂并重的原则进行,在规模化企业的培育方面应立足国内、国际大市场,按国际、国内市场产品流通贸易要求,大眼光谋划、高标准起步、大手笔建设,确保起到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在初制厂建设上,应制定与当地茶园面积相适应的建设布局规划、最低建设标准,引导业主按标准、按布局设置场地,配置机械设施,加工生产,避免不求实际,粗制滥造。
3.2 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资金
茶叶是一个综合性高投入产业,投入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南郑县发展该产业的瓶颈,在资金投入上,仍需按国家(集体)—银行贷款—民间(个人)投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进行。在国家投入方面要在加大投入资金争取力度的同时,应对相关涉农部门的涉农资金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进行整合,投入茶叶生产。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上,要加强行业监管,实行资金分步划拨实施,确保投入资金用在实处,发挥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3.3 加强茶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
首先,要搞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县茶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应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招聘,调进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扩大茶叶科技队伍,提高科技队伍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茶叶乡土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从事茶叶生产的能力,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建好市县乡三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充实技术人员,以加强科技实施和推广应用力度。第三,要落实好科技开发和推广经费,解决好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问题,保证科技工作正常开展。第四,要搞好茶叶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茶叶质量监测管理,防冒打劣,维护产品正常的贸易流通。
3.4 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
在目前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及市场体系仍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一是要落实好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茶产业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二是把茶叶生产加工用地视作农业用地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或免收相关费用,加快加工厂建设,为产业发展畅通路子。三是推行产业发展奖励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四是加大对茶叶机械的补贴力度,除在国家规定的茶机补贴范围的基础上,政府另外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对未列入国家规定补贴范围的机械再行补贴,以鼓励加工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