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与单位组织变迁分析
2011-03-31张玉清
张玉清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市场转型与单位组织变迁分析
张玉清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随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单位组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将从单位体制变迁、单位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变迁、单位组织变迁对社会分层效应的变化三方面来分析单位组织变迁,以此为参照来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新功能和新特点。
市场转型;单位组织;变迁
中国目前已基本做到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独特的单位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尝试从单位体制变迁、单位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变迁、单位组织变迁对社会分层效应的变迁三方面来分析单位组织变迁,以此来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新功能、新特点,并透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
一、单位体制的变迁
(一)单位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我国单位体制的形成不仅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也是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资源的支配性权力关系、前苏联流行社会思潮以及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对前苏联模式的效仿、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家族制度等。
学术界有很大一部分学者把“单位体制”作为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的单元,都认为“单位体制”是由“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它形成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其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归属于单位,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和基本环节。在单位体制下,所有基层单位都表现为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社会的整合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单位成为行政机构的内部组织形式。单位体制决定了诸如功能合一性、非契约性、资源不可流动性、家族化的行为特征等内在性质。
(二)单位体制的演变及走向
单位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在学术界早已是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尝试以市场转型为背景对这一演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并想以此来透视中国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传统单位体制的特征在城市社会中表现的尤为显明,单位组织不单是整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点,而且是政府对社会进行控制的手段,同时也是单位职工进入政治生活的重要领域。每个单位职员都是完全依赖于单位组织的。在此背景下,单位组织承担着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等多项功能,并且具备了家庭的特征和自我完善的特性,跟村庄,家族一样成了自给自足的组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并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日趋松动。新的结构性要素逐步产生并日益成熟,这些对中国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中同社会开始由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资源的配置已不单是国家直接控制和统一分配,市场机制也开始参与其中。因此,单位体制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占有和分配各种资源的体制格局被打破,逐渐松动以致瓦解,单位对国家和上级单位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化;国家对单位成员的动员能力以及国家对单位、单位对个人的控制和整合的能力都随着单位对国家依赖性的弱化而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发展个人需求满足和实现利益的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逐步的弱化。另一方面,单位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许多原本单位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被逐渐地分离了出去,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社会承担了起来。一些单位虽然还承担着一些社会的功能,但是,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位组织功能多元化”,而是把对职工提供的服务当作了一种激励或社会福利。但是作为中国独特的现象,单位组织已经被印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迹,所以单位的功能和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单位组织尚不会消失,单位与非单位组织是并存的。
二、单位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变迁
随着国有企业的外部运行环境由计划到市场的根本性转变,其内部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学者李猛认为在单位组织中权力即指人们对幕后活动空间的认识,以及在期间追求自己利益的行动能力。传统的单位体制下的单位内部权力结构是庇护主义和派系结构共存的。庇护主义由魏昂德提出来的,他所认为的这种庇护模式其建立的基础是"依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层级低的单位组织以及积极分子是完全依附于领导或"上级",形成的是一种单向度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结构的特征是:第一,在这样一种网络关系中,纵向垂直的效忠关系把工人队伍的整体从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上都分割了;第二,一种以个人利益为主的私人关系为特征的亚文化成为工人追求自己利益的主要途径。而派系结构则是李猛基于“德治”的制度原则下,并运用自下而上的视角提出来的,这种上下延伸、平行断裂的结构恰恰是隐藏于正式结构之中并且在单位中起实际作用的行动结构,它构成了单位内基本的权力结构,是单位运作的基本形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渐成熟,单位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也毫无疑问的发生了变化。而此时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也从身份制变为契约制、从抽象整体利益为主的单位组织转向以具体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契约组织。单位早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位,其内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经历了诸多变革之后,单位体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资源由原来的国家社会化占有变为单位化占有,这使得工人从对国家的依赖变为对单位的依赖。这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变化,诸如,工人与工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工人和领导之间的关系结构也从派系结构变成现在的层化结构,这种结构的鲜明特征是:效率取代政治忠诚,事本取代人本。有学者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研究来证明,其中Lee(1999)在对广州的中小国有企业的研究中发现,市场化的转型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导致变革工厂政体由“新传统主义”政体转向了一种新的“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政体,其特征是工厂对工人实行公开强制性的劳动控制、经济惩罚和严苛的管理。“去组织化”不再是过去的庇护关系和派系结构,而是以性别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工厂内部的权力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刘平等则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其内部结构已经由原来的庇护关系,派系结构向层化关系模式转变,业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原来以政治忠诚为基础的庇护关系转变为以效率差别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多级层化结构。尤其“厂长负责制”使得任命者和被任命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将“派系结构”存在的基础瓦解。
三、“单位”与社会分层
对于改革以前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社会学的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单位作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这种分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单位体制内部存在身份等级,在单位组织内部,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个人所在单位的性质、级别、地位,单位级别越高,就越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二是,个人在单位内部的位置,单位成员的内部级别越高,特权就越多。在以身份制为核心社会结构中,单位身份往往是终身制,在此情况下,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是及其不通畅的,但个人通过单位获取的资源还是相对平均化的。另一方面单位体制内外存在身份差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确立划定了单位体制内外的界线,划分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在以再分配为本质特征的体制中,单位与非单位的本质区别就体现在这种结构性的身份差异上。
改革后随着市场力量的不断崛起,整个社会结构开始了一轮大刀阔斧的调整,原来的意识形态下的身份等级制度面临着全面的解体。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领导地位因为国有企业所有制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发生了动摇,国企工人的终身雇佣制度也因劳动合同制而瓦解。所有制的分类在社会分层领域中逐渐失去了作用,分配机制也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使得各种社会资源不再由国家组织统包统筹,国家权力让位于单位。单位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个人获得资源的途径也变得多元化。从总的趋势来看,市场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原先单位制度的威慑力也变得越来越弱化,社会分层对于个人来说将逐渐形成更为合理化的机制。
以上的论述是笔者对单位组织的变迁所做的简单的分析,但是还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更深入的去研究。首先,依据中国日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表现出的特点,以国企单位为参照,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的新特点、新功能。其次,着重关注国家和市场两种不同的力量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衍变,分析讨论它们对传统“单位”产生变化的影响,探究不同种类的单位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特别是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其三,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出发,加大对21世纪以来单位社会分层效应的研究,不仅继续推进从单位属性入手进行研究,而且要注意单位组织内部的社会分层是怎样变化的,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4]李汉林.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关于中国单位组织制度变迁的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5]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
[6]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5).
[7]李汉林.制度规范行——关于单位的研究与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5).
[8]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9]孙立平.实践社会学和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10]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再论“单位”研究[J].社会,2009,(4)
[11]柴彦威,陈零极,张纯.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07,(4)
[12]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13]曹丽.“单位制”研究文献综述[J].魅力中国,2010,(3).
张玉清(1983-),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