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思考与对策探讨
2011-03-31张连德
张连德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思考与对策探讨
张连德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文化贫困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结构因素、历史因素、教育因素、监管不力等原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贫困形式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缺失现象严重,不健康文化呈现主流态势;价值取向失范,道德观念混乱;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日常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原则,正确处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更多更好适合农民需要的精神产品;以人为本,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贫困;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地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奥斯卡·刘易斯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等,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产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1](P353)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扶贫观认为,扶贫的关键在于改造贫困文化,只有使穷人脱离了贫困文化的束缚,才能真正参与主流社会,分享主流社会发展的利益。因此,不消除农村的文化贫困,就谈不上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生成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缺失现象严重,不健康文化呈现主流态势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作用。一些不健康文化在农村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主流态势。几年前,“揭秘地下六合彩”的专题就曾被媒体一再关注,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得以解决。这种赌博式心理具有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不仅动摇了农村居民勤劳致富的观念,更让农民把微薄的收入全部投入其中,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并破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根除地下六合彩,绝不仅仅是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生活。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农民有近10亿人口,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由于缺乏先进文化的进入,一些农村就出现了“文化盲区”,“文化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人担忧,危害着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
(二)价值取向失范,道德观念混乱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实用主义逐渐成为很多农民的主流道德观念,对自己有利的就为我所用,对自己无用的则束之高阁。还有少数农民把传统道德看作是束缚人性的桎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则被他们当作纵欲的好机会,有的巧取豪夺,非法谋利,有的暴富后挥霍无度,醉生梦死。在价值取向上,有些农民逐渐养成了“一切向钱看”的腐朽观念,头脑中被极端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精神垃圾所占领;在行动上,以赚钱和个人物质利益为唯一动力,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是这部分农民在具体行动上的必然结果。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情况和严峻的形势。要真正使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我们各级政府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弘扬农村文化中的积极成果,消除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大力发展“代表中国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
(三)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满足这种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足够有效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足够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的供给为前提。然而,现实中的这种供求关系却严重失衡。在知识需求方面,农村图书资料严重不足,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制定的人均1.5—2册的标准。[2]除了部分农技知识以外,农民获得经营管理、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类知识的渠道不多,需求难以满足。在娱乐需求方面,农民对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产品供应炒冷饭、老面孔的多,缺乏吸引力,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这些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四)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的日常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农村,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有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高达80%以上,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人的主体。[3]加上有些乡镇干部的改革意识不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缺乏责任心,面对农村的具体情况束手无策,无法适应乡村文化发展的要求,导致一些农村的文化活动放任自流,形成了老年人烧香拜佛,青年人打牌、玩游戏,甚至聚众赌博、赌六合彩、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情形。
二、农村文化贫困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因素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制约
结构因素主要是指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农村和城市享有完全不对等的社会资源,这就导致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这同样也是造成农村文化贫困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农民现代观念意识的成长。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约束了农民个人的发展,大多数农民只得终身从事无法选择的农业劳动,而无法成为城市居民,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另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的直接后果是农民接受教育水平低。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较重的“城市偏好”,这是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体制性原因的根本所在。比如:在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城乡投入之比基本在8:3,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这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4]总之,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我国城乡的二元分立,更加造成了农村的落后。
(二)历史因素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制约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迷信盲从产生的温床。一方面,在小农经济状态下,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人感到不可抗拒而又无可奈何,于是只有求助于超自然力量的庇护和超现实的幻想来支撑。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稳固其统治,对广大农民施以愚民政策,这就使我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曾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尽管上百年的反封建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这些封建残余一旦有机会还会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直至今日,我国农民仍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人格精神,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存在三方面的矛盾:小农观念、宗教观念和封建迷信观念与大生产观念、集体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矛盾;市场经济某些消极观念与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的矛盾;落后的、封建的“愚昧型”的消费方式与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矛盾。这些落后的文化严重影响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发展。
(三)文化经费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制约
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文化贫困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现行“分级办学”的模式,城市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县、乡财政负担,而现行的“分税制”又让县、乡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基本无法投入足够的经费来发展农村教育。因此,政府承担的那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城市,而农村地区得到的经费却很少。据统计,2000-200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17427.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为5227.3亿元,仅占总支出的近30%。[5]由于农村文化投入欠缺,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一些先进思想在农村中传播较难。
(四)文化市场监管不力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制约
农村既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是摆在基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还不完善,与迅猛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需要之间仍然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相适应”关系:一是文化执法“小队伍、大市场”的现状与“专业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线长”的现状与“常态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村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与“规范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经营盗版出版物、无证游戏厅、非法大蓬演出、“黑网吧”等问题在农村地区屡禁不绝,监管工作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农村基层的生产生活、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农村文化贫困的对策探析
(一)把握原则,正确处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一定要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视经济而轻视文化;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四是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结合起来,进村入户宣讲先进文化,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民俗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县级图书馆应牢固树立依靠政府加快自身发展的观念,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和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利用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等机会,争取县财政对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将县级图书馆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具规模的基层图书馆,使之成为全县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和龙头。
(三)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更多更好适合农民需要的精神产品
农民所需精神产品的推出必须立足基层,扎根乡村,如实地反映出农民的消费需求。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农村文化创作,多创作出一些能反映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生活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三是要有步骤地向农村输送文化,利用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形式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菜篮子”;四是要充分挖掘广大农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本地特色、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倡导和正确引导农村发展自办文化,传承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村落文化,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遏制和杜绝消极、落后的不良文化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以人为本,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是要认真执行政府关于文化人员编制的规定,切实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的定性、定向、定员工作,落实编制内人员的工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要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玮,吴晶.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四大问题[N].浙江日报,2006-01-11.
[3]石扬令.试论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
[4]李云,张顺畅.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性制约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三农”与财政金融课题组.合理运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6,(4).
张连德(1981-),男,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