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翻译和舞台演出
——以《芭芭拉少校》两个中译本为例

2011-03-31陈晓莉张园园

关键词:少校关联性译本

陈晓莉,张园园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戏剧翻译和舞台演出
——以《芭芭拉少校》两个中译本为例

陈晓莉,张园园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作为舞台演出的主要受体,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对于戏剧演出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联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最佳关联性及其所强调的语境效果都和戏剧翻译中观众的接受程度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本研究把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与戏剧翻译中观众的接受程度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萧伯纳的三幕剧《芭芭拉少校》的两个中译本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对比,从观众的最佳接受效果的层面,来探讨为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戏剧翻译;最佳关联性;观众接受效果;翻译策略

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戏剧具有二元性,既可以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供读者阅读;也可以用于舞台演出,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来传达以供观众欣赏。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这个特点,戏剧的翻译依然是“翻译研究中问题最多、最受忽视的一个领域”。对于戏剧而言,除了少数用于阅读的案头剧外,戏剧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舞台演出,原戏剧作者创作时必然兼顾作品最终搬上舞台后的效果,同样地,戏剧翻译时,译者在为读者考虑之外也应为戏剧剧本将来搬上舞台后的效果作整体考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用于舞台演出的戏剧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D.和 Wilson,D.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交际的语用理论,它的核心概念是关联,“对翻译有着普遍的解释力”[1],它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也给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由于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观众欣赏的直接性、瞬时性等特点,如何才能使目标语观众花最小的力气,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戏剧译本,欣赏戏剧译本,最终最大程度地得到与原作观众相一致的感受,这与关联理论所要求的最佳的关联性和语境效果非常相似。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探索其在戏剧翻译研究领域中的运用,并且通过对比萧伯纳的戏剧《芭芭拉少校》的两个中译本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英若诚译本和林浩庄译本),探讨在翻译用于舞台表演的戏剧文本时,应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一、关联理论和戏剧翻译

(一)关联理论和翻译

1986年,法国学者斯伯柏(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这一概念。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交际双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二是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言语交际所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关联原则,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这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还强调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用公式可表示为:关联性(Relevance)=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推理努力(Efforts)。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都由三部分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语信息。由于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都不同,因此由上述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不尽相同。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格特(Gutt)在其1991年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成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必须要结合原语文本/话语和语境假设,找出其中蕴涵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进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2]。

(二)戏剧翻译的特点及对译者的要求

戏剧的二元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具有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特点。戏剧翻译不仅要处理好一般翻译所面临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因素,更要满足其自身作为表演艺术的特殊性。用于阅读的戏剧文本很大程度上同常规的文学翻译差别不大,而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文本的翻译,则要充分把握时空的限制,观众欣赏的直接性、瞬时性、语言的动作性、口语化等舞台性的要求。戏剧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舞台演出,原戏剧作者创作时必然要兼顾作品最终搬上舞台后的效果,同样地,戏剧翻译时,译者在为读者考虑之外也应为戏剧剧本将来搬上舞台后的效果作整体考虑。

译者首先要考虑到观众对于戏剧台词的理解和欣赏的瞬时性和即时性,尽量使用口语化的戏剧语言;此外,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也应考虑到语言的动作性要求。由于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使用旁白、内心细节描述等方式表现人物内心,剧作者必须把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转化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因此,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动作性,使得演员可以通过阅读剧本选择恰当的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Susan Bassnett把这个称为剧本的“动作文本(gestural text)”即决定演员表演动作的“潜在文本(undertext)”[3]。优秀剧本的语言应当具备丰富的动作性,即动作化的语言。再次,戏剧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活动主要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得以表现。戏剧要求简洁、清晰的表现方式也是为了适应戏剧表演的时间限制。通常来说,一部剧本的表演时间是2—3小时,时间过长观众容易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剧作者在短短的2—3小时内向观众完整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戏剧冲突。要做到这一点,剧作者只能将大量信息压缩在简短的人物对话中。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传达对话的内容,还要尽量保留原文对话的节奏和速度,尽量使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最后,在戏剧表演中,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现主要通过对话,戏剧语言要求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译者也要尽量使用性格化的语言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总之,剧本的译文,正如其原文,必须演员上口,观众或听众入耳便懂,因此,比起其他文体来,戏剧语言要求的“语言的直接效果”是观众所得到的印象和感受。这些都要求译者在翻译戏剧时,深入地了解原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原剧的精神、风貌、意境,气氛等等。戏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在处理陌生文化信息时,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认知环境使其能够更易于理解。

下面笔者以《芭芭拉少校》两个译本——英若诚译本《芭芭拉少校》[4]和林浩庄译本《巴巴拉少校》[5]为例,从关联的角度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

二、《芭芭拉少校》两个中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

(一)《芭芭拉少校》内容简介

《芭芭拉少校》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萧伯纳于1905年创作的一个三幕剧。主人公芭芭拉是军火商的女儿,她专心致志地从事慈善救济和宗教宣传,在“慈善机关”(救世军)里任少校。芭芭拉自以为这是拯救人们灵魂的高尚事业,但是当她发现这种慈善机关原来是由她像父亲这样的资本家出钱办的,她的幻想破灭了。然而当她参观她父亲的军火工厂发现工厂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工厂里也实行了若干改良措施,最后同意了父亲安德谢夫的决定,即由她和自己的未婚夫库森斯来继承军火事业。

笔者对英若诚译本《芭芭拉少校》和林浩庄译本《巴巴拉少校》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个中译本在文化词语、戏剧语言等各方面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若诚译本多采用意译、增译、省略等,而林浩庄译本则多采用直译和加注的翻译策略,尤其在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或篇章的翻译处理上,这些都为本文探讨何种翻译策略更适宜于舞台演出提供了对比分析的语料。

(二)翻译策略上的对比分析

1.意译vs.直译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既要译义(meaning),更要译意(intention),而当两者不可兼得时,交际意图的传达则更为重要。例如:

Lady Britomart:…Sarah will have to find at least another£800ayear for the next ten years;and even then they will be as poor as church mice.

薄丽托玛夫人:今后十年里,莎拉每年至少还得想法弄到另外八百磅,就那样他们也只能过穷光蛋的日子。(英译)

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支持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最低生活保障是陷入贫困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薄丽托玛夫人:往后十年,莎拉每年至少要另找八百磅才行。即便这样,他们夫妇仍然要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似的①。(林译)

脚注:①英美的习惯说法。教堂里没有仓库,也不做饭,耗子没有食物可偷。

林浩庄译本采用直译加脚注的方法来处理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as poor as church mice,但是对于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一在英美观众看来的习惯表达方式,而且在表演中脚注对观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就会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关联理论指出当翻译在译义(meaning)和译意(intention)不可兼得时,交际意图的传达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而英若诚译本考虑到了观众接受的瞬时性和直接效果的获得等因素,灵活地将这一短语意译成“穷光蛋”,准确地传达了交际意图,易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2.增译法vs.脚注

在处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句子或词时由于受戏剧演出时时空和即时性等限制,需要增加某些隐含的成分,以便观众理解,实现交际意图。关联理论认为,成功地传递交际意图也就实现了交际目的。例如:

Barbara:oh,you're too extravagant,papa.Bill offers twenty pieces of silver.All you need offer is the other ten.That will make the standard price to buy anybody who's for sale.I'm not…

芭芭拉:您真是慷慨得很哪,爸爸。窝客出了20块银币,您又给添了10块,这不正好吗?不正好是《圣经》里说的出卖灵魂的标准价钱吗?我不预备出卖灵魂……(英译)

巴巴拉:啊,爸爸,您太浪费啦。毕尔已经肯出20块银元,您再出10块就够收买任何人的标准价格啦。无奈,我不能让人收买……①暗指犹大以30块银元出卖耶稣事。(林译)

根据上下文,窝客想给救世军一英镑作为打珍妮的赔偿,遭到了芭芭拉的拒绝。窝客自认为是芭芭拉嫌钱太少。因此芭芭拉的父亲军火商安德谢夫,提出愿意替窝客再出99英镑,但还是遭到了芭芭拉的拒绝,并说救世军是不可能被收买的。这里芭芭拉将窝客和安德谢夫比作犹大,犹大曾因30银币而出卖了基督。对于原语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很容易理解,然而对于没有这样的背景知识的中国的观众而言,则很难懂。

3.合译vs.脚注

比起再现原文表面文字意义,关联理论更注重交际意图的传达。根据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分析,译者可以选择适于译文读者的表达方式来明示作者的交际意图。增译法旨在译出对于原文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对译文读者来说却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意思。在跨文化翻译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例如:

Undershaft:(cold and sardonic)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Poverty,like St Francis?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Dirt,like St Simon?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with disease and suffering,like our nurses and philanthropists?Such passions are not virtues,but the most unnatural of all the vices.

安德谢夫:(冷淡而讥讽地)你是不是像古代的圣徒那样热爱过贫穷,热爱过肮脏?还是像我们那些护士,那些慈善家那样,热爱过疾病,热爱过受苦受难?这种热爱的感情不是什么美德,这是最违反天性的罪恶!(英译)

安德谢夫:(冷淡而勉强)你像圣弗兰西斯①似的跟受穷发生过恋爱吗?像圣西蒙②似的跟肮脏发生过恋爱吗?你像我们的护士跟慈善家似的爱上过生病和受罪吗?这样的情感不是什么道德而是一切罪恶中之最反乎常情的。这两人都是宗教界里有名的圣徒。

脚注:①圣弗兰西斯,意大利人,于一二。6年离家,到处帮助穷人和病人,仿效耶稣。他也收了12个徒弟,不许他们有私产,以后率领徒弟们勤见教皇,奉为神父。②圣西蒙(1638-1702),法国神父(林译)

林浩庄译本借助脚注的形式来说明这些专有名词的背景知识,但是对于欣赏戏剧的观众而言脚注不能帮助其来理解演员的台词,他们还是会觉得难以理解,而此处安德谢夫并非是要强调这两个圣徒的事迹,而是想表达他对贫穷和肮脏的看法,英若诚将两句合作一句,明示了意图,省略了这些没有必要且易影响观众理解的名字,并换成其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这样不仅传递了原文的交际信息,也易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结 论

从《芭芭拉少校》的两个中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来看,林浩庄译本多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给目标语受体介绍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英若诚多用意译、增译、省略等翻译策略实现其交际意图,而对于用于舞台演出的戏剧翻译而言,脚注对观众没有实际意义,观众接受的直接效果举足轻重,为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性,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英若诚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更适合于用于舞台演出的戏剧翻译。因此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戏剧翻译不妨采用一些较灵活的翻译策略,而不必过于拘泥于原文。

[1]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0-130.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3]Bassnet,Susan.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er.In Bassnet,Susan&Lefevere,Andrew (ed.)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萧伯纳.芭芭拉少校.[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萧伯纳.巴巴拉少校.[M].林浩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Drama Translation and Stage Performance

CHEN Xiao-li,ZHANG Yuan-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As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theatre,the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effects of audienc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 successful drama performance.A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optimal relevanc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ituational effects in relevance theory have great similarity to the audience’s acceptance effects in drama translation,this paper,based on the two concepts,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Bernard Shaw’s three-act play Major Barbara to explore the drama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can make audiences get the 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the 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

Drama translation;the Optimal relevance;the Audience’s acceptance effects;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1-6201(2011)06-0098-03

2011-04-27

陈晓莉(1964-),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园园(1983-),女,河南孟县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少校关联性译本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第六堂写作课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
被麻醉的少校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