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规律

2011-03-31张澍军

关键词:资本主义课题革命

冯 昆,张澍军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规律

冯 昆,张澍军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而深刻的重要论断,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实,“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一个基本规律。正是在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时,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南科学地分析了这些“新课题”,并给出了自己科学的理论解答,才有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把视界扩展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也可以说,“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也正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的规律。

从理论形成的历史规律看,凡是一种理论体系,总是一定历史时期实践的理论表征,总要直面并解决一定时代或一定阶段实践提出的根本问题,或者叫“时代性课题”,这是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根本。因为,一定时代的实践要求总是要通过一个时代的“问题”表现出来。马克思曾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是极为深刻的。它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演进,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就是通过解决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面对的实践性“时代问题”实现的。换一句话说,正是解决的“时代问题”的不同,才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同的理论表现形态,如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苏俄革命及苏联时期的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革命的。它的生机活力源于自身的开放性,源于它既引领时代发展又从解读时代变迁的“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自身。不断地“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既是其理论本质的内在规定,也是其发展演进的一条基本的规律。这已为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个半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证明。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范围内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决定性的胜利,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已基本上稳固确立,由此推动了以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等为表征的现代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弥散和扩张,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性亦通过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弥散与扩张得以凸现。但是,另一方面,即在此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性也同时深刻地展现出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及阶级矛盾的异常尖锐,资本剥削的贪婪,现代殖民战争的罪恶,市场规则的泛化,人性的严重异化,这些又极为突出地彰显了这个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其不合理性的一面。于是,在这个时代,实践提出了几个紧密相关的重大的“新课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向何处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直面并紧紧抓住了这样几个历史性的时代课题,创立了唯物史观,解决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历史的终极性价值追求问题;创作了《资本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命运问题;以唯物史观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解剖为理论基石,他们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从而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指出了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光明前途和未来。从而,他们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勃兴。

19世纪的后30年,欧洲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此时,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化,并掀起世界性的殖民瓜分狂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以及其他阶级之间、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等各种矛盾普遍尖锐化,帝国主义战争和新的革命形势乃至革命高潮的到来都已在酿酝之中。于是,新的历史时期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即是,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如何认识和对待帝国主义的本性、特征及其发动的世界战争?后发展国家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当有怎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战略策略?直面这个时代课题,列宁在批判各种修正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斗争中,既坚持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理论,从而科学解答了这一时代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因此,也才有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转向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这一规律同样得到了历史的印证。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时期,以往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反复证明“革命”之于中国民族民主解放的必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当时面临的时代课题,实际上已不是要不要革命的问题,而是要进行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这场革命的问题。面对这一时代课题,经过实践的多次探索,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给出了他们的科学的理论回答:中国要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直接进行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最终前途为社会主义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这场革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及时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这两大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才“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然后经过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文革”结束后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经过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艰难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极为惨痛的教训。在深深的历史省思中,中国人苦苦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实践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正是在持续深化回答这一新“时代课题”的进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又一次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作为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的规律,“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体现的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内在统一性。这里的所谓连续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性质、基本原则、一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以贯之的,不能动摇的。这也是由它自身的科学性质所规定的。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公理、公式在它的适用范围长期有效一样,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和一般原理,是它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面得出新的原理、新的公式、新的结论,正是这些普遍原理同各方面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因为离开了这些东西,也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这里的所谓阶段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课题、实践要求的关系的转换。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总是要有不同的“时代问题”。由于这种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会现出不同的状况或态势,因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没有这种阶段性,马克思主义也就真的成了僵死的教条,就会丧失了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内在统一的。离开了连续性,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定性;反过来说,没有一个个发展阶段,也就没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连续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基础,阶段性则是其生机活力的源泉。因此,“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就呈现在犹如“链”“环”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有机统一的伟大实践之中。

2011-08-25

冯昆(1969-),男,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张澍军(1950-),男,吉林扶余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课题革命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