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市县级传媒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市县级媒体人才需求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讨会”透视
2011-03-31邹火明
邹火明 胡 芬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全媒体背景下市县级传媒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市县级媒体人才需求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讨会”透视
邹火明 胡 芬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发展都面临挑战。加强校媒之间的深度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媒体参与到新闻人才的培育工作中,让高校成为到媒体发展的智库,建构起校媒合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媒体;高校;合作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市县级媒体肩负着庄严而重大的使命。处于市县圈内的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传媒培养优秀人才,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于近日召开了 “校媒合作发展论坛——市县级媒体人才需求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讨会”,旨在联络更多市县媒体,形成强大合作阵容,为传媒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构建畅通渠道,以推动市县级媒体的繁荣发展和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会媒体领导和业界学界专家在会上畅所欲言,就市县级媒体的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与市县级媒体人才需求接轨,地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合作教育背景下新闻专业创新实践与理论教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商讨,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一、我国新闻教育必须创新思维、变革体制,走合作办学之路
自新闻传播学在1997年被确定为一级学科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新闻学专业点已达到661个,在校学生已超过10万人。相较其他专业而言,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闭门造车,仅仅关在校园里对学生进行新闻传播的学、术、史教育,是培养不出真正适应社会的、新闻宣传媒介急需的合格人才的。目前,新闻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为此,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办学,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发展后劲强的新闻传播人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中一些新闻传播院系也意识到了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的紧迫性、重要性,特别是少数知名高校已开始走出国门,探索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办学机制。但从总体情况看,这种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科学性。为此,系统的探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市县媒体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县市级媒体来说,最大的机遇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最大的瓶颈是底子比较薄。关乎县市级媒体存亡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随着央视新闻频道在全国建站设点,央视经济频道也着手在全国建站设点,他们的权威性、覆盖面无法比拟和超越。特别是卫星节目铺天盖地,其品牌节目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城市电视台也开始慢慢渗透,所以地方媒体不发展、不寻求新的突破口就没有出路。
县市级媒体的生存状况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经济作有效的支撑,媒体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媒体。一方面,虽然在努力争取地方财政上的有力支持,但是完全指望地方财政,特别是当下中西部发展不足的情况下,无疑是画饼充饥;另一方面,地方媒体又受到各种挤压,譬如说上级电视台的节目、广告的下延、数字电视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竞争、电视观众的老龄化趋势、低龄观众的迅速流失、受众选择的多样化、受众对节目需求的多样化、兴趣的表层化、受众忠诚度下降,等等。制约地方媒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问题。第一是能够把事做好、做出水平的人还是不多。招聘的人才大都是新手,不能很快地适应节目需求,有一个培养的过程,这样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费用。第二是留不住人才。我们常常说有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但是怎么留人各个地方的做法也不一样。我们认为事业留人就必须要有平台、待遇留人就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情感留人也必须要建立在对事业发展充满期待的前提之上。
三、市县媒体最需要全能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其一,选择了记者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职业,也是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外在形式就是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记者必须掌控全媒体。现在我们的全媒体的工作模式是这样的:抵达新闻现场以后,与网站后方联系,及时地把现场的最新情况传递给后方的网络编辑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滚动播出;采访完成以后,根据传媒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稿件;在网站进行视频连线,这时候文字记者也就成了一个出镜记者;根据传媒的不同要求,记者写出更多的纵深稿件,给读者、网民更多详细的、全景式报道。
其二,地方媒体需求的是全能型人才,也就是大家所说的 “背囊记者”。这样的记者和编辑必须既要具备全面的多媒体技能,又要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报道任务。在地方媒体中,发现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当地用不上,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碰壁。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吃苦,试用期完了还不能适应,有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小地方、小台里工作,觉得这样很丢面子,还有的即使留下来也是把小台当作一个跳板、一个培养基地。
其三,地方媒体对人才需求的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从 “5个W”到CPI的变化。以前考核记者、招聘记者的时候,往往强调的是新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简单实践操作。现在不同了,“三贴近”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只有做群众喜欢的、跟群众有关的、影响群众生活方式的内容,才能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以前我们更加注重新闻的基本要素,现在我们更加注重群众生活。第二个变化是从政治记者向法律记者的变化。在基层工作的时间长了,与农民打交道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不难发现很多农民群众对记者很信任。因为记者在他们心中是正义的化身,是一个可以交心谈心,可以说理的地方。这样就要求记者尽量多的掌握法律知识,可以为农民群众、为普通市民解决最基本的法律疑惑。第三个变化就是从个体我到社会我的变化。很多大学生都很自我,把记者的位置摆放得很高。其实不然,记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应该是生活在群众中,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一个成功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公共关系专家,更好地为媒体、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四、地方高校与媒体合作,培养适应性强、事业心强的优质人才
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要更好地与市县级媒体接轨,要建立有效的互动平台。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新闻教育,作为媒体也要承担起为社会提供新闻人才的责任。这样才能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在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渐接轨国际,传媒集团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新闻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新闻科研院校可以尝试进一步打破新闻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的实践与理论实际相结合,应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全真环境中,学生真正提前得到了实践锻炼,也实现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避免日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另外,建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比如,能否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文理交叉的办学宗旨,以多媒体技术,网站策划设计和网络信息管理为办学特点,探索出一种人文、社科和信息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知识。
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合作联盟,构建校媒合作新体制、新机制
地方媒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加速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人才是新闻事业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在优秀新闻人才向中央、省级媒体集中的形势下,市县级新闻媒体和地方高校合作,借助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化员工的培训,加强新闻研究,提高编辑记者的理论素养,实现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合作模式对县市级媒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好事。建立校媒合作发展联盟可以先期做好以下四个工作。一是这种模式前期要靠教育培训,新闻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中期合作以订单培养、项目开发为主,后期则可向联手打造区域化、文化产业新模式化方向推进。二是建立教育合作的有效机制,可以成立教育合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职责。三是整合好教育合作的内容,在教育培训方面互聘师资,定期开展讲座。课程教育方面,媒体采取向学校遣派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等方式,主动介入新闻教育。学生实践方面,学校在新闻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或见习。四是推动教育合作的教学改革,通过与新闻单位的资源共享,立体化开发教育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改革传统的教学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对接。
总之,媒体与学校的合作是新形势下资源优化、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双赢的一种模式,合作教育实践证明:清晰的合作思路是成功的前提,正确的合作模式是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合作沟通是成功的关键,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成功的保障。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219.24
A
1673-1395(2011)02-0170-03
2010 -12 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0A104)
邹火明(1964—),男,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