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3-31黄培清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命大学生

黄培清

(广东工业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006)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培清

(广东工业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006)

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现象严重影响校园和社会和谐,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可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教育等三个维度来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当前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屡屡见诸各类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关系到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生命存在错误的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的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等。”[1]从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不难看出当前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成效并不理想,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一)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滞后

开设专门的课程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在美国,1960年开始,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在台湾,2006年生命教育被列入高中选修课程。[2]而在我国大陆,目前很少有高校专门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相关的师资配备、教材建设及教学计划等也没有形成体系,大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或是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任课教师往往认为生命教育是心理课教师的任务,因此在授课时很少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生存训练、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更是很少涉及。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存在着理论色彩浓、实践指导少、针对性不强等不足,而且受师资、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心理教育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心理普查、心理测验、团体辅导、个人辅导及危机干预等,对生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开展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十分有限。课程建设滞后使课堂教学难以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

(二)生命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结合

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存在。所谓的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3]校园文化具有显著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屡有发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感悟和体验生命的真谛,并尊重与珍惜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将生命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却很少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更多的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训练及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题。这不利于生命教育的载体化、常规化,影响生命教育的成效。

(三)生命教育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生命教育实践于生活、体验于生活,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生命教育要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当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类:一是研究型实践活动,包括实践教学、专业实习、课题研究、科技服务等;二是服务型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三是养成型实践活动,包括军政训练、勤工助学、生产劳动等;四是拓展型实践活动,包括创业教育、创业体验、创业实践、就业见习等。这四类实践活动,很少有生命教育专题实践项目,虽然有一些活动也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却比较零散、单薄,更没有形成体系,可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缺乏常规化、系统化。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开设生命教育专门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生命教育课程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征。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生命认识模糊、抗挫能力弱、生存技能不强、生命价值淡薄等不足,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由来、人体生理结构、生命基本知识,使之对生与死有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发展的特点,使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过健康、积极、快乐的生活。在教学安排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应遵循课堂与课外互补、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原则,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二)营造感恩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善于创造和挖掘校园文化中感恩教育元素来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如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等物质载体,将一些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等名言警句和典型“镶嵌”其中,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感;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中,将人文关怀和感恩理念渗透其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契机,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而又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知恩、谢恩、感恩的校园风气。

(三)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教育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教育,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尽其责和联动协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生命教育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显而易见。高校既要全方位、立体式、常规化地推进生命教育,也要将生命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心育、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面对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科学地选取生命教育的路径,有效破解生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1]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2]黄天中.美国的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1).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641

A

1673-1395(2011)02-0139-02

2010 -12 20

广东省本科高等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KJG200728)

黄培清(1978—),男,广东潮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生命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