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以电影《寻找那达慕》为例
2011-03-31张云霞
张云霞
(河南城建学院数理系,河南平顶山467036)
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以电影《寻找那达慕》为例
张云霞
(河南城建学院数理系,河南平顶山467036)
影片《寻找那达慕》从深层次上揭示了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淡薄,而其主要原因则是学校教育的不在场,家庭教育的逐渐缺失,以及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教育在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中的作用,就成为影片留给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
刘延东指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少年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少年奋力开创,因此,青少年的培育是事关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青少年的培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又是重中之重。邓小平曾经告诫过我们,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依靠革命精神取得了胜利,搞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2]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更需要点精神,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青少年民族精神的现状及成因
影片《寻找那达慕》中,一条主线是14岁的网瘾少年赵星被父母强行送去戒除网瘾的故事,其中穿插了琪琪格寻找那达慕的情节。寻找是影片发展的线索,同时也指出了主人公赵星身上的某种缺失。这里的找实际上是琪琪格帮赵星找他身上缺失的某种精神品格,而他们要找的那达慕只是一个符号象征,影片中始终没有骑马、摔跤、射箭的热闹场面。那达慕的意向所指,其实就是民族精神。
当今的青少年成长在和平的环境中,长期的太平无忧生活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知道较少。他们中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我国的要求并不一致。目前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状态,一些意识形态的矛盾凸显,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尤其是价值取向。《寻找那达慕》中主人公赵星就是如此。原本在父母关爱下学习较好的他,因为父亲越来越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他逐渐开始叛逆,不再好好念书,总是想方设法犯不同的错误,因为只有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崇拜的父亲。这是一个孩子对于家庭中爱的渴望。为了对抗父母和老师,他整日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游戏,而对于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感觉无聊。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是相当弱的。对于琪琪格所说的要去那达慕上寻找英雄,他觉得是一个小孩子说着玩的,并想利用琪琪格的这一愿望实现成功逃离。至此,一个寻找的征程开始了。那达慕,其核心的文化符号是男儿三艺,即赛马、摔跤和射箭。但无论是哪一种技艺,都在诠释一种人文精神,一个族群的民族精神。对此,民俗学专家邢莉认为,当谈论民族精神时,不一定要从汉族文化和典籍文化中去寻找,少数民族的节日中同样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影片中琪琪格表面上是寻找那达慕,实质上是在寻找民族精神。尤其是赵星,他是一个来自北京的物质生活富裕的孩子,他身上的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勤奋上进等民族精神已经严重淡化,失去理想和无聊是他的真实写照,这正是当前部分青少年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校教育的不在场。影片中,对于赵星的叛逆迷失,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为,整部片子都未有学校教育的镜头,而承担改造赵星任务的只是时下流行的网瘾戒除中心。由此可见,大都市存在诸多不利于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因素。网络对青少年的侵蚀更为严重。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通过厮杀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但一回到现实世界,就只剩下无聊了。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一个社会的国民教育,必须注重家庭教育的提高。而影片中赵星的父母几乎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只是在物质上给予其满足,而精神上与孩子的沟通接近于空白,更谈不上家庭教育。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各种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孩子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更谈不上民族精神的传承。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呆在父母身边的琪琪格物质生活虽比不上赵星,却极具民族精神。相反,赵星因为父亲长期不在身边而缺失了作为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在培育青少年中的重大作用
根据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特征,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要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就要抓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现实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家庭教育在逐渐弱化。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主体,即孩子的父母,大多处于缺席状态。家长把教育这一问题推给了学校。学校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少年和青年。教育专家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对于正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取代了家庭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里,教育者按照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引导学生将前人的社会经验转变为个人掌握的经验,将社会规范和标准内化,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现实中学校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影片中学校对于赵星的行为苍白无力的回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学校教育的某些不到位把问题学生推向了社会教育机构,让社会教育机构承担起挽救迷失青少年的重任。但是,社会教育的功能重在帮助个人正确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义务。对于青少年而言,只是通过机构的强制性培训,而不是系统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影片中的赵星被送到网瘾戒除中心第一次还是逃脱了,结果被直接送到大草原。他的回归,最终还是因为琪琪格给他的启示以及父亲的出现。整部影片都在呼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这凸显出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重大作用。
由此可见,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也要重视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青少年才能承载起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
[1]刘延东.群策群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N].人民日报,2011-01-14(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G122
A
1673-1395(2011)02-0137-02
2010 -01 20
张云霞(1982-),女,河南漯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