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选择
2011-03-31郭涛
郭 涛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选择
郭 涛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00)
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关键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要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解决“真可信”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课程形式和手段,解决“真愿意信”的问题;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首先真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整体推进战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学生信仰体系;路径选择
一、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解决“真可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认识和掌握,进而自觉地遵从和信奉,最终变成物质力量。而这一目标只有在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获得各个社会阶层民众的共鸣之后才能实现。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而使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定位不准确,割裂了社会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统一,偏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忽视生活性教育、公民性教育、人性教育;其次,教学内容陈旧、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实际,未能及时将反映现实变化的最新成果和理论融入教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其次,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拓宽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以社会实践发展为基础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它的理论活力来自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来自不断地吸收科学进步的新成果。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迫切要求我们做出科学的回答。
理论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其从内心深处认为理论“真可信”,进而自觉地接受这些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能够解决人民大众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学生、平民百姓可理解、可认识、可接受的精神食粮。当前,人们关注就业问题、公民基本权益问题、医疗养老社会保障问题、官民关系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要把这些日常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加以解释,取得大众认同,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理论,体现其为大众服务的价值原则。
二、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解决“真愿意信”的问题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机械、呆板。单向度的灌输,对教材的照本宣科,教师上课缺少激情和感染力,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心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未能有效释放,没有形成影响学生的巨大感召力。
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从灌输性教学向引导性教学转变,从体系式教学向问题式教学转变,即“要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1](P125)。改变单向度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模式,注重生动性、通俗性、灵活性、多样性、交流性,通过直接“对话”,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必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让他们总是感觉“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书本上讲的是一回事,现实社会是另一回事”。或者说,不能让教育对象总是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的感性应然状态下,而是要让他们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然的理性现实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解读,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要硬性地把教材上的理论和空洞说教强加于教育对象,要允许教育对象思考,提出疑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
三、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教育者“首先真信”的问题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学科专业方面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学术交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教育和宣传,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最新学术成果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被接受和消化。教育者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其自身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信仰,对教育对象具有直接导向和间接影响的作用。所以,实现转化的重要条件是真正确立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自中央实施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上相对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学科理论水平较弱、队伍不稳定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学历和年龄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整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认同,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解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所有制问题、分配不公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问题、共产主义何时能实现的问题,等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解决“信不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思想要纯洁,作风要踏实,文风要朴实,言行要规范,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下一代负责、对知识分子的良知负责的态度进行理论教育和研究,以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指导和引导,并在行为上自觉加以遵从,对青年大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不仅要有学术魅力,还要有人格魅力。”[2]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整体推进战略
学生在课堂内接受的理论知识还要和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立体化整体推进战略。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积极开发优秀的传统文化网络信息资源,开设一批健康的文化教育网站和网络法规教育网站,始终坚持以弘扬主旋律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宗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认同感,以社会实践、社会体验活动丰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就业创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认同。
[1]顾钰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内容与方法的创新[A].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3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G643.1
A
1673-1395(2011)02-0116-02
2010 -12 02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lslktmks-04)
郭涛(1964—),男,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