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周庄与云南和顺:古镇旅游的比较视窗

2011-03-31姜太芹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和顺周庄古镇

姜太芹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成都 610068)

江南周庄与云南和顺:古镇旅游的比较视窗

姜太芹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成都 610068)

江南和云南是我国古镇旅游的两大代表性区域。二者凭借丰富的古镇资源、较早的开发意识和显赫的旅游成效使旗下的周庄、和顺成为当今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代名词,同时成就的“周庄模式”与“和顺模式”也为进行旅游开发的各地古镇争相借鉴和效仿。但由于二者在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空间组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区别。就古镇旅游区域经济背景、空间模式、产业模式等方面对周庄、和顺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差异,旨在对我国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产生有效启示。

古镇旅游;周庄;和顺;比较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悠久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及质朴的民风民俗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如今,古镇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开发的一大热点,我们华夏大地也正在上演着古镇旅游开发的大戏。江南(本文指苏南和浙北地区)和云南是我国古镇旅游的两大代表性区域,二者凭借丰富的古镇资源、较早的开发意识和显赫的旅游成效使旗下的周庄、和顺成为当今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代名词,同时成就的“周庄模式”与“和顺模式”也为进行旅游开发的各地古镇争相借鉴和效仿。长期以来,两地域古镇旅游一直是业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从横向和纵向上对二者进行对比的文章还较少。江南古镇与云南古镇因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空间组织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区别。本文尝试从古镇旅游区域经济背景、空间模式、产业模式等方面对周庄、和顺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差异,希望能为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古镇和以和顺为代表的云南古镇,乃至我国东部与西部区域古镇的旅游开发产生一点有效启示。

一、古镇旅游与区域经济背景的比较:“第一经济”与“第二经济”

纵观世界旅游发展历史和当今各国的旅游现实可知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十分紧密,研究者们按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我国学者杜一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关系再认识》一文中指出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称为旅游经济的“第一现象”。反之,通过旅游业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则称为“第二现象”〔1〕。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古镇旅游开发也应因地制宜采取合时、合地、合适的开发策略。

周庄古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城市江苏省昆山市的西南隅,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毗邻。优越的地理区位、富饶的水乡平原、宜人的气候条件及优惠的国家政策使周庄所属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空交通便捷〔2〕。目前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发达的区域经济背景催生了庞大的旅游需求,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不仅可以满足本省及周边大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还能让繁华都市中的古建民居得以保存,让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承。周庄虽“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但由于所处区域经济发达,投资环境好,政府扶持力度大加之居民开放意识高,因此能在短时期内做到交通的可进入性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备、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齐全,除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需求外,还能扩大旅游规模,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使周庄古镇旅游得以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和顺古镇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腾冲县西南,距省会城市昆明约700 km,其西北面与缅甸接壤。作为“西南丝绸之路”最后的驿站,和顺自古就被称为“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极边第一镇”〔3〕。由于我国滇西大地,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条件恶劣,加之历史上曾为少数民族之领地,虽有大量汉民移入,但相较中东部仍为中原汉文化的边缘区域。即便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浪潮中得到快速发展,但至今仍为我国经济综合实力较为落后的区域。以和顺为代表的云南古镇,虽所处区域经济较为落后,但仍走在旅游开发的前沿,其原因在于能合理利用旅游业的综合性与带动性两大特点,通过优先发展古镇旅游来带动区域间相关行业(如交通、饭店、餐饮等)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了又能保护古镇风貌,传承古镇文化,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对外宣传,从而引入更为广阔的客源,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

周庄与和顺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背景不同,二者趋优避劣也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开发路径。周庄凭借发达的区域经济来促进古镇旅游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和顺以率先发展古镇旅游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得到业界承认并赢得了“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谓。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背景下,二者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为诸多正处在“开发囧途”和至今仍“藏在深闺”的古镇开启旅游开发的征途。

二、古镇旅游空间模式的比较:“古镇+新区”与“有机融入”

随着旅游的开展,古镇既要做到保护古建民居,传承地方文化,又要能满足到访游客的各种需求,还要应对同行竞争适应旅游市场发展而不断推出新型旅游产品,因此为了让旅游发展得更好的同时古镇原貌又依旧未改,各古镇都纷纷选择对原有古镇核心区进行空间的拓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旅游开发对古镇造成的破坏,还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丰富古镇旅游产品。但由于各古镇的区域背景、空间组织、文化形态等存在差异,因而旅游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也将有所不同。

周庄自发展旅游来,一直在阮仪三教授提出的“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2〕的规划思想指导下努力做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做保护,20多年来,周庄旅游一路蒸蒸日上,成为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世界人民向往的魅力水乡。为了让古镇风貌得以永久保存,旅游又能快速发展,周庄在旅游开发初期就作出在0.47 km2的古镇区外另辟天地打造周庄新区的决定,要让“古镇+新区”的旅游空间拓展模式来创造周庄奇迹〔4〕。为了还古镇洁净舒适的环境,周庄将全部工业项目都迁出古镇区,并对古镇进行了维护,同时确立了古镇区的旅游核心地位,将大量现代基础设施置于新区。周庄以古镇资源为依托、区域经济为基础、江南文化为灵魂先后在新区内建起了周庄宾馆、光明高尔夫球场、富贵园等服务设施,发展了特种种植、养殖业,引进了传感器并建起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的周庄已拓展为38.96 km2的综合型古镇新景区,既做到古镇功能的合理分区,又达到了保护古镇发展旅游的目的〔5〕。

2003年11月,和顺古镇引进昆明柏联集团对其进行开发保护和经营管理。在柏联集团的经营下,和顺一直秉承着“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开发理念发展旅游。当古镇区空间狭小、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容量过大、古建受损严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古镇旅游向前发展的因素时,和顺明智地选择了走“有机融入”的旅游空间拓展之路,循序渐进地将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产品、新型旅游景点等有机地渗透进古镇。在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配套上,和顺严格地对质和量的度进行了把控,一般都在居民家里进行,唯一几个由公司所属的酒楼、茶馆、酒吧都是与古镇风貌匹配,与和顺文化相符的。在新增景点上也做到了与古镇自然景观、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如在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旧址上建的滇缅抗战博物馆及展示和顺文化的和顺小巷等。

周庄与和顺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中都对古镇的旅游空间进行了拓展,周庄选择的跳出古镇建新区的做法在发达的区域经济背景和多产业的带动下得到很好发展,而和顺采取的有机融入也为区域经济较落后的古镇旅游开发开启了旅游腾飞的先河〔6〕。二者的旅游空间拓展模式都是目前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宝典中的精品,可为不同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古镇拜读和借鉴。

三、古镇旅游产业模式的比较:“多种产业联动”与“旅游中心增长”

旅游业的脆弱性使其在发展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古镇旅游也一样,若只发展单一的旅游产业,不但不能规避旅游脆弱性所带来的冲击,还很难取得古镇保护开发与区域经济比翼双飞的效果。因此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也在立足自身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求与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以此来达到优化古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目的〔7〕。

20世纪80年代,当江南各地正在掀起乡镇企业发展的浪潮时,周庄特立独行地走上了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的道路,成为我国古镇旅游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几年之后,当面对单一的古镇旅游收益不仅不能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不能抵御市场风险时,周庄又选择通过“多种产业联动”的方式来推动古镇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古镇旅游开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河。周庄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经济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先后引进了以传感器产业基地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构建了由光明高尔夫球场、云海农夫山庄等多企业组成的太史淀生态休闲产业区,启动了以特种种植、养殖业为主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带,并创建了集聚画家村、画工厂、《四季周庄》等为一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8〕。在高科技产业、休闲度假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的联动下周庄古镇旅游正在以饱满的精神和矫健的步伐迈向世界古镇旅游的彼岸。

位于西南边疆的和顺古镇在区位、经济、政治、人才、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阻碍下选择了“旅游中心增长”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丰富独特的古镇资源优先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的联带和辐射效应来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古镇知名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改良区域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最终达到优化古镇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之目的。和顺通过发展古镇旅游让“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名声享誉海内外,慕名而来的庞大客流带动了古镇所在区域交通、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繁荣了以翡翠为核心的珠宝产业,促进了腾冲房地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腾冲饵丝、酸腌菜、果脯等副食品产业,加大了对油菜、莲藕、草莓等观光农业及养殖业、石材加工业等的市场需求。“旅游中心增长”的产业模式让和顺逐渐走出古镇旅游“一枝独秀”的局面,相信随着旅游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会有更多的产业之花绽放在祖国的这一极边小镇上。

周庄的“多种产业联动”是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经济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催生的,而和顺的“旅游中心增长”则是在偏远、落后但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中萌发的。旅游古镇的后生们在借鉴前辈经验的时候应做到客观审视自身条件、正确选择发展模式和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若仅是盲目复制或照搬,只会使自己误入歧途。

四、“异化”与“原真”

原真性(Authenticity)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第一手、非复制、非仿造等之意〔9〕。自1964年在《威尼斯宪章》中首次被提出以来,一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也是国际上对世界文化遗产定义、评估和监控的一项基本要素。古镇作为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真性除了构成旅游开发的核心元素外,也是各界对古镇保护状况进行检测的指标,同时还是衡量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10〕。但进行旅游开发的古镇,往往由于无法正确调和好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使古镇出现了异化,也就是旅游开发让古镇在一步步走向人们所谓的“商业化”〔11〕。

周庄凭借古镇旅游一路走红的20余年来,纷来沓至的客流、投资商、经营者们为周庄旅游的发展、地方经济的腾飞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给古镇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2〕。很多到过周庄的人感叹如今的周庄已被旅游的商业化给吞噬了,到那已经领略不到昔日诗意江南、淳朴水乡的风姿,也难以再见到小桥流水间撑着乌篷船操着吴侬软语的原住民身影。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街的万三蹄、阿婆茶和数不尽的假古董、黄三轮〔13〕。相较而言,目前到和顺古镇还能寻觅到古镇原真的足迹,田间耕犁的老农、洗衣亭里捣衣的村妇、月台上谈笑的老人、小河中嬉戏的孩子……,一切都还是那样的祥和宁静。随着旅游的火爆,或许在不久的几年后,这里的古朴纯真也将走向商业化。“保护原住民、排斥商业化”一直是广大游客的愿望也是众多专家对古镇旅游界做出的呼吁。李小波教授认为:“古往今来,古镇的异化与原真都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应该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二者,让古镇旅游的保护和开发做到与时俱进”〔14〕。

纵观古镇的起源和演变史可知,古镇并不是为旅游而生的,今天的古镇除少数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外,其他大多都是商业贸易的产物。周庄因商业经济才由北宋年间的小集镇发展为明清时期全国知名的商业大镇,和顺也因首开了世界翡翠加工的先河,才成为清代滇西著名的边贸小镇。今天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其实是对古镇商业业态的再延续,因此,我们不能对古镇旅游商业化一味地进行指责和批判,而更应该努力地去探寻如何避免古镇过度商业化和怎样让古镇旅游做到合理商业化的方法。如果要一味地追求原真,那周庄或许要恢复到吴越之争、断发纹身的年代,和顺古镇也只有复古到刀耕火种的佤族先民时代才能见到原真的影子〔15〕。时代要前进,经济要发展,因此我们也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科学客观地看待古镇的商业化和原真性。无论周庄还是和顺,只要以目前保存的古建民居、古镇形态和生活空间为背景进行旅游开发就可以,同时通过打造“主客”、“客客”交流空间,让各方游客因古镇名声而来,为古镇魅力而住,最终在古镇找到心灵的归宿成为古镇原住民也将是古镇进行旅游保护与开发的最高境界。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李小波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1〕何光暐.新世纪 新产业 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37-153.

〔2〕阮仪三,邵甬.精益求精 返璞归真: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99,23(7):54-57.

〔3〕吕宛青,陈红.旅游目的地利益均衡机制构建:以腾冲县和顺古镇为例〔J〕.人民论坛,2010(20):216-217.

〔4〕曹灿明.基于旅游景区拓展创新的江南古镇研究:以江苏周庄为例〔J〕.特区经济,2008(11):162-164.

〔5〕卞显红.江浙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比较〔J〕.城市问题,2010(12):50-55.

〔6〕高勇.云南省保山市和顺镇以规划为龙头 在保护框架内开发旅游资源〔J〕.城乡建设,2007(5):41-42.

〔7〕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2-4.

〔8〕朱松节,刘龙娣.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周庄古镇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55-56.

〔9〕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2.

〔10〕张朝枝,马凌,王晓晓,等.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5):59-66.

〔11〕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2(1):1-8.

〔12〕胡小海,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100-106.

〔13〕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浙北三镇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2):49-54.

〔14〕李小波.古镇旅游开发要与时俱进〔N〕.中国旅游报,2011-08-08(2).

〔15〕李小波.理性看待古城保护与开发〔N〕.中国旅游报,2011-08-10(2).

(责任编辑 杨朝霞)

Jiangnan Zhouzhuang and Yunnan Heshun:a Comparison Window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JIANG Taiqin
(Tourism Colleg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Jiangnan Region and Yunnan Province are two representative areas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in China.Relying on their rich ancient town resources,prior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and prominent tourist achievements,Jiangnan Zhouzhuang and Yunnan Heshun have become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noun in China,and at the same time,the successful"Zhouzhuang Mode"and"Heshun Mode"are followed by many ancient towns for reference.Nevertheless,their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s are varied due to their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y,local cultur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Aiming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velation to the domestic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compares Zhouzhuang and Heshun from regional economic background,spatial and industry model,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in different regions.

ancient town tourism;Zhouzhuang;Heshun;comparison

F590.3

A

1672-2345(2011)11-0005-04

2011-08-29

姜太芹,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和顺周庄古镇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疯娘
简析“乳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古镇之旅
梦里周庄
古镇——镇远古镇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你知道周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