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康复护理
2011-03-31刘爱珍
刘爱珍
(荆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中风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康复护理
刘爱珍
(荆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总结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中风患者心理障碍的认识,指出了应从5个方面做好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以及早发现和评定中风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淡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健康教育;中医护理。
中风;抑郁;护理
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有30%~50%的脑中风患者会出现抑郁[1],它不仅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2],若临床上仅重视躯体功能的治疗,而没有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我们对中风病人病因病理及心身因素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康复护理,以提高中风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抑郁症状,改善神经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 中风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1.1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心理障碍的研究
中风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影响,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部分中风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自怨自责、兴趣减低等表现,称作中风后抑郁[3]( post2stroke depression, PSD),中风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且更倾向于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脑部的病变破坏了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递质功能低下,使患者产生抑郁倾向或抑郁症,而躯体功能的丧失、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等因素则可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原有的病理基础上,加速了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程度[4]。以往,国内对于中风患者的认识,往往只重视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而忽视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影响。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后心理障碍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1.2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心理障碍的认识
属于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郁”首见于《内经》,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自明代以后逐渐将情志所致疾病归属于郁证范畴。中风后抑郁属张景岳的“因病而郁”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元神之府。”《内经》曰:“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五脏皆分主神志,故为神之本”。关于本病病位多数医家认为主要在脑,涉及肝胆脾肾等脏腑。中风病后期气血俱虚,而痰瘀贯彻始终,故多为虚实夹杂之症,临床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除烦安神,佐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之法[5]。
2 康复护理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接近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关爱为前提得到患者充分信任,使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2.2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动作减少, 伴有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言语动作缓慢、易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内疚、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显著下降、自杀行为倾向、失眠等[3]。护理人员要耐心启发,消除心理压力,深入了解患者病前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社会因素的同时,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和评定中风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及时、合理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有利于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2.3心理护理
中风患者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患病时的应激和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的改变,产生各种心理失常是较为普遍的现象[6]。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淡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措施[7]包括:①支持疗法:包括解释、支持、安慰、鼓励等; ②认知疗法: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提供有关中风的宣传资料,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使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疾病,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障碍;③行为矫正疗法:包括安排一项适中作业,对患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训练,由此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的紧张、抑郁和睡眠方面的障碍;④用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义务宣传,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指导他们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减轻焦虑抑郁症状。通过科学的、综合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
2.4健康教育
适时做好预防教育,用医学知识引导患者,使之认识到中风是可治性疾病,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的努力,很多患者可以恢复健康或基本恢复健康,重返社会。
2.5中医护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情志疾病必须以“喜胜忧”通过心理疏导,或听风趣幽默的故事,让病人喜笑颜开,以克服其悲观情绪;《内经》十分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白天让患者从事短暂活动,如下棋、看书等,晚上入睡前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给予适温的饮料如牛奶,洗温水澡、热水泡脚等,使患者安静入睡,心态平和,精神饱满;祖国医学有“形神合一”的理论,每日进行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经络、缓解疲劳、安神定志的作用,以对抗患者不良情绪对机体的影响,达到形神具治的作用。
[1]刘谷珩,陈振华,陈燕芳,等.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6(1):57.
[2] 王影,萧蕙,郑榕芳,等. 中风后抑郁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312.
[3] 李敏,王凯.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治疗进展[J] . 医学综述,2010,16(10):5116.
[4] 龙洁,刘永珍.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 ( 3) :145-148.
[5] 李岩. 调神理气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6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9, 25 (1):22-23.
[6] 忻琪君,张克翰.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2):124-126.
[7] 张淑军,赵红梅.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5):6-7.
10.3969/j.issn.1673-1409.2011.03.083
R473.5
A
1673-1409(2011)03-0180-02
2010-12-18
刘爱珍,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编辑] 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