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再就业“难”的探讨
2011-03-31李和标
李和标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
运动员再就业“难”的探讨
李和标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
在我国,对退役运动员这一类特殊人群的社会价值定位长期以来存在争论,因而他们退役后的再就业也就成了难题。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与运动员再就业政策和制度相对落后有联系,与运动员再就业培训落后相关,应分析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运动员;再就业
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国人。然而,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却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一道难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做法与我国目前人事制度改革及企事业单位市场需求不相一致。由于安置渠道不畅通,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内,造成体育管理人力资源冗杂,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严重地影响了运动队伍的健康成长。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运动队伍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关系到体育事业制度方面的改革。
一、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
(一)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我国主办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骄人战绩,成为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令每一位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时下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前景令人感到担忧。因为现阶段运动员退役后安置难的问题凸显。当前各省市体育局重运动员的选拔和专项训练,轻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训和退役安置,没有能够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文献指出我国现役运动员超过2.3万人,每年约有3000~6000名专业运动员退役,新中国建立以来累计退役运动员总数则高达30.2万人,在全国,无法及时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比例是40%,在运动队甚至流行“夺金牌难,找工作更难”的顺口溜。这种高风险的失业带来的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会给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二)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就业人群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运动员综合素质相对低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扩招,每年大量毕业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研究生、本科生加入了就业大军的行列,无形中加大了一没有文凭、二没有专业技能的运动员再就业的竞争力。
在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近几十年里,运动员文化素质低,退役前缺少就业培训,是造成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运动员自小从事长期的专项训练和参加众多场次的国内国际比赛,占据了他们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运动员文化培养的过程过于单调,缺乏文化课师资力量,导致运动员“高运动技能,低文化水平”的现象,有的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后基本没有再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有的运动队有文化课的学习,但形同虚设,除了运动特长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导致再就业缺乏竞争力,为退役后再就业无形中造成了障碍。
第二,退役运动员的运动项目影响。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运动项目、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的退役运动员,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项目退役的运动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射击、划船、举重等冷僻项目,人们了解少,社会认同程度低,退役运动员则无人问津,即使就业,大多运动员也要放弃以前从事的运动专项。
二、有效推动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途径
(一)加强运动员就业培训与指导
2010年4月,黑龙江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运动员再就业指导工作室”,标志着我国的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逐步在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迈进,工作室面向全省职业转换过渡期内的退役运动员,通过进行职业指导,帮助运动员对再就业进行快速转型,确保运动员停训后平稳、顺利地实现职业转换。工作室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知识讲座和提供宣传资料等形式,帮助退役运动员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1]。
黑龙江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2010年12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的“全国退役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推广及工作人员培训会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运动员退役后安置制度需要渐进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运动员就业的安排,必须要以运动员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体,既要考虑运动员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又要顾及运动员长远发展,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以后运动员的退役后再就业打牢基础。
(二)改变就业观念,实现自我创业
过去运动员就业主要是“国家包办”,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运动员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等”、“靠”、“要”择业观念,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就业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再就业,自我创业是退役运动员一条有效途径。
(三)关心爱护退役运动员,出台优惠政策
运动员再就业应充分利用其专业特长,将专业训练与全民健身有机的结合,对运动员退役后自谋职业开办的健身会馆、健身俱乐部、运动学校,尽可能去扶植,减免税收,对办理各种营运证件给予方便。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适当降低运动员上大学的门槛,退役运动员到高校学习,对国家、高校、运动员个人三方面都是有利的,对国家,拓宽了运动员就业渠道,减轻了政府安置压力;对学校,运动员在校期间,代表学校参赛,能为校争光,获得荣誉,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对运动员,学习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并通过高校毕业就业渠道实现再就业[2~3]。
(四)立法规范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中国体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体坛占有一席之地,与广大的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分不开,他们把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体育事业,错过了学习深造和就业机会,政府应切实重视并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应强化运动员再就业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制度的改革要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市场是以效率为目标的,与以公平为取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国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其应有的责任[4],建立社会保障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力,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法规,建立有效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五)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增强运动员就业竞争力
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运动员安置的最终解决途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规定,运动员每周必须有3个半天进行文化课学习,运动员除了要有体育特长外,还得学有所长,增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体育主管部门不仅要有运动训练目标,也要有运动员文化课教育质量目标,妥善解决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竞赛之间的矛盾,建立起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确保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纳入到运动队的日常管理中去。
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再就业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做好运动员再就业工作,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和社会应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题,运动员也应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1]于海彦.我省成立全国首个运动员再就业指导工作室[N].黑龙江经济报,2010-04-19(A02).
[2]董国永.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新时期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 (4).
[3]高毅勇.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5).
[4]马法超.运动员再就业政策法规研究[N].中国体育报,2010-07 -02(6).
G812.3
A
1673-1395(2011)05-0058-02
2011-03-26
李和标(1969-),男,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