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2011-03-31

关键词:新闻性报告文学真实性

王 悠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6000)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王 悠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6000)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真实;虚构;社会问题小说

一、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来反映新闻的一种文体,是“结合着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物”[1]。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年轻的文体,“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来自于英语reportage,在“左联”成立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左翼作家的大力提倡,从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报告文学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是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客观、真实、准确,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追求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那些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接的根源。新闻性要求讲究时效,满足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迫切需要。

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报告文学往往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和事。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吸收文艺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报告文学吸收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报告文学不是文学作品,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要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二、报告文学的真实与虚构之争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谈论报告文学时,都把新闻性看作是报告文学的第一特征,认为报告文学是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基本特性的叙事文体,新闻性表现在它的内容因素和写作目的上,文学性表现在它的形式因素和写作技巧上。所谓的“新闻性”,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内容真实,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些特性无疑是促进报告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对过于突出新闻性的报告文学有所不满,于是,越来越多的纪实作家开始有意淡化新闻性,不再追逐时代风向,时常远离当下话题。

“在中国,在本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轰轰烈烈的‘纪实文学热’。几乎所有的报刊都开辟了‘纪实文学’专栏,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性的纪实文学作家,不少新闻记者甚至专业作家也加入了纪实文学创作队伍,没有什么作品比纪实文学有更多的读者,没有什么作品像纪实文学这样容易引起轰动效应,没有哪家出版社不热衷于出版纪实文学作品。”[2]

目前,对于报告文学中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人们往往莫衷一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报告文学是报告,更是文学。报告文学的现实性,不能等同于新闻的现场性,是作家用现实的眼光独立选择和理性表达的文学活动,不能将这样的活动等同于时间性很强的新闻活动。可问题是,无论是报告还是文学,都要强调真实性。但写作上的“真实性”有两种:事实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要求“现场性”,必须完全真实;后者的“现实性”需要高于生活,有所概括集中,使之典型化。既然报告文学属于文学体裁,是否允许虚构便成了焦点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就有过两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分别以波列伏依和奥维为代表。其后也影响到我国,不过,多数人认同既然是报告的体裁,就不应该有虚构,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加工,否则就不成其为文学。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题材本身就具有典型性,虽然以通讯见报,但由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结集时就冠以报告文学之名,即文学为体,报告为用。

另一类观点是,既然是报告,就不允许虚构。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因此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创造和想象。它遵循高于生活的法则,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想象,要靠作者合理剪裁和精心组织事实材料,或者稍加议论。报告文学不应有虚构,虚构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手法,在报告文学中则难以行得通。真人假事是新闻之大忌讳。

争论双方各有理由:强调真实性,是因为这是报告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强调合理虚构,是为了顾全社会效果和可读性。

三、报告文学应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

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既然是交集,则不能与双方的根本性质有所抵触。这里的焦点在于虚构。虚构是文学的一个特点,但笔者以为并非必要条件。而另一方面,虚构是新闻所不能容忍的。综合这两方面,报告文学不应该有虚构成分。孙惠芬的《民工》、阎真的《沧浪之水》、夏天敏的《好大一只羊》,等等,这些都是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都有生活的原型,但它们不是报告,而是文学作品,是小说。

于是,“纪实文学”或“纪实小说”的说法被提上了前台。“报告文学的出路恐怕是两条,一条是走向纪实文学,强化小说性;一条是走向调研报告的路子,强化学术性……”[3]事实上,很多学者是不认同“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因为从文本层面来看,这个名称自身就充满矛盾。尽管如此,纪实文学的实践者提出的一些看法仍是颇有价值的。“为了实现亲历性,作家必须亲自参与,不是旁观者,不是新闻记者采访,更不是高高在上当生活的评判员,也不是作家式的深入生活,‘走马观花’、‘下马看花’都不行。最好隐姓埋名,亲手去干你要写的事,去当一段你要写的那种人。”[4]

笔者认为,报告文学正确的道路是走向社会问题小说,或者戏说、演义。既然已经虚构了,何必非要顶着报告、纪实这顶帽子呢?如果作者有合理想象、合理虚构的功力,那么驾驭一篇小说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如果有很好的素材,那么以小说的面目示人,效果会更好。至于报告文学,还是让它清澈干净一点,毕竟,它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1]罗荪.谈报告文学[J].读书月刊,1940(2).

[2]刘建生.向虚构文学挑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1).

[3]谢泳.关于近期报告文学发展的一些问题[J].文艺争鸣,1989 (2).

[4]赵大年.几点想法[J].北京文学,1994(2).

I251

A

1673-1395(2011)05-0022-02

2011-03-10

王悠(1981—),男,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新闻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新闻性报告文学真实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广告的真实性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