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研究
2011-03-31杜黎明
杜黎明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64)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研究
杜黎明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必修课程中包含知识点最多,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将课堂教学的总体任务集中到“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点”三个方面,依据任务驱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剖析,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是协调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总体任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新编教材。在由四门必修课和另外的选修课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原理》是理论性最强,对教师挑战最大的一门课程。《原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任课教师既有的知识结构不甚适应教学的要求。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教师必须一方面加紧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的总体任务,依据任务驱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剖析,组织完成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在过去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课堂教学的总体任务集中到三个方面,即“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并以落实这三大任务为主线,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在这三大任务中,“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落脚点,“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关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是途径。
一、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用三门独立的课程介绍这三部分内容。受到过去的这种课程设置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将《原理》理解为哲学(教材第一、二、三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四、五章)和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第六、七章)的一个拼盘,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来理解教材;对教材的曲解直接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使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理解马克主义理论整体性是理解教材编排的基础和前提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重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分科性研究,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重视不够,结果导致我们更多地是从一个哲学门派、经济学门派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狭隘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为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不多,对马克思政治经经济学研究合理地导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必然性研究不多,理解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这种缺陷,自然会传递到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影响到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全面而系统地论证“两个必然”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全面而系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矛盾的理论总结;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运行规律的概括。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进行剖析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矛盾,并从克服资本经济运行的矛盾,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保障两个方面,展望、揭示共产主义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教材的这种编排主要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通过课堂教学反复巩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和深化的。教师不仅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直观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在基本理论要点的讲解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就老师既有的知识结构而言,要在短期内就真正得心应手地把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组成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实在是一项艰巨的、难以企及的挑战;因此,当前课堂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是通过在具体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寻找接口来体现。虽然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认识比较零散,但他至少能纠正学生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看作三门独立学科的狭隘认识;至少让学生认识到,马克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正是在于马克思三大理论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至少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在讲授马克主义整体性中所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笔者在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第一章第一节讲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时,以分析资本论开篇第一句话为例,分析马克思的物质观对其资本论研究的路径选择和方法选择的影响,阐析辩证唯主义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马克思选择商品作为资本论写作的起点,就是因为商品是体现社会的客观实在性的基本元素;商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是最直观社会实践活动,这正是体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这一哲学知识点的直观材料。第四章第一节讲商品的概念时,依据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使用价值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重点讲解矛盾分析法在政治经济理论构建中的应用。分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分析资本积累的最终后果,最终都落脚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落实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必然”,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理论的推论。诚然,这些尝试还很肤浅,但这至少表现了《原理》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成功的意识形态以其内在的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标准,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中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克服“搭便车”问题,减少社会制度运行费用。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植入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学生对马克主义的信仰,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必须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但要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真正信服这些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内化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却是需要教师费心琢磨的大事。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三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场景游戏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场景的主人公做出行为选择。依据学生作出的不同选择,以及指导行为选择的意识的多样性,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存在多种意识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化指导性意识形态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动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史实的分析与介绍融入对场景游戏的分析和讨论中,在场景游戏中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热点分析及理论比较法
经济热点往往也是大学生关注焦点,就是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学生,也乐于倾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经济理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马克思经济理论学习热潮。虽然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研究很多,但过度的金融创新引发金融危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笔者利用学生急迫探究金融危机的好奇心,用浅显的例子,易懂的语言分析比较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和西方流行的货币金融理论。重点阐述马克思将金融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促进社会经济整体良性运行的角度研究金融,与西方学者将金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金融部门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研究金融之间的差别。虽然这种零星分散的理论比较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货币金融理论,但它能使学生在关注金融危机的成因中进一步激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驱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历史回顾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总会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运行中留下痕迹。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试错”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留下痕迹的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尝试了许多救国、强国思想和理念,最终都归于失败。学生一般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重点回顾近代中国不得不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事件,在故事讲述中引导学生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
客观地讲,《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4门必修课中涵盖知识点最多的一门课程,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涵盖的理论要点全部讲清楚,的确有很大的难度。虽然《原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堂教学要求必须在讲解具体的理论要点的过程中落实。通过三年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梳理自己串讲《原理》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逻辑线索,给学生讲清楚自己确定这条逻辑线索的理由,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其次,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特点、对理论的接受领悟能力,以及知识点本身的抽象性、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划定必讲、重点讲授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以这些知识点为结点,形成他们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主线。第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以课堂教学的精彩讲解激发自学、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自己在课堂上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精彩的重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把以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为结点的理论要点群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有动力、有激情,能够花费不太多的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去了解掌握理论要点群中教师没有重点讲解的内容。
“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课程学习的核心目标,“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点的讲解中,而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一个要求学生记忆的认识结论合盘托出,才能真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植入学生头脑,进一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注释:
(1)杜黎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径选择,天府新论,2009.3.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石云霞.怎样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4]杜黎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2009,(3).
A Study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nd Result of the Basic Princip le o f M a rxist
DU Li-ming
(Political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Because it containsmuch abstract know ledge,among the four political coursesof Chinese University and college,the Basic princip le of M arxistis themost difficult course.A sa way to settl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eaching task and teaching time,it is necessary to concentrate the teaching task on firming student’s faith on Marxist and making student looking Marxist as a w hole and understanding essential info rmation of Marxist.A s a result,a teacher can accomp lish his teaching task according to the three tasks and not spend most of his teaching time on analyzing abstract theo ries.
Classroom teaching;Totalmission;Marxist’s character of w hole;ideology;Predominant position
G643.1
A
1672-0539(2011)02-101-04
2010-12-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在协同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10YJC710012);四川大学校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及其在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杜黎明(1973-)男,四川达州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
韩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