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运动视角解读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2011-03-31薛霞
薛 霞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从社会运动视角解读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薛 霞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从社会运动的视角剖析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近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清朝政府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在四川保路运动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规范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等。其主要启示是:四川保路运动在现代化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时不能采取强力,要注意因势利导。
社会运动;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在中国历史占据重要地位的辛亥革命。濒临崩溃的清王朝就是在这次革命洪流中轰然倒塌的。被朱德誉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
百年之后,我们从社会学视角再来评析这场社会运动,仍然可以窥见其爆发的深刻原因。根据赵鼎新先生的观点,在化解社会矛盾比较弱的国家,社会运动或革命就比较容易发生,而且国家-社会关系也会影响社会运动发生的时间和程度。[1]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近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清朝政府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在四川保路运动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规范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本文对此作一理论探微。
一、近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
社会人类学家研究表明,当小型的局部社会遭遇社会变迁时,集体行动有时候就会出现于其中。[2](历史社会学手册,第492页)正是因为近代四川社会遭受了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四川留日学生接受了崭新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再加上保路风潮的兴起,四川社会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迁,最终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出现。
(一)外来侵略者的入侵
1840年到1900年,侵略中国的国家主要有十几个,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疯狂侵略和瓜分,使得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个时候爆发的。当时的清政府已无力进行镇压。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公然发起侵略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侵略者和清政府联合绞杀义和团之后又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大肆掠夺权益。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中华民族的利益遭受了巨大损害,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1911年5月,清政府为换取帝国主义的贷款,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在国有名义下强夺筹办粤汉、川汉铁路的权利,并把这两条重要干线的筑路权出卖给英、法、美、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其中川汉铁路关系着全川人民的利益,面对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以及侵略者的贪婪嘴脸,川人奋起反抗,掀起保路风潮。
(二)留日学生接受新的革命思想
发起四川保路运动的立宪派和革命派中的不少人都是留日学生,也可以说留日学生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20世纪初,在川督锡良的极力提倡下,他派遣了若干批公费、自费的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而且这一时期也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而这些学校又需要大批的师资,更重要的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正直中国人的心。那些最初怀有不同动机前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在民族危难关头大多以民族利益为重,向国外寻求真理,四川青年如邹容、吴玉章等人。这些四川籍的留日学生有不少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不断地向自己的故乡灌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吴玉章同志主办的《四川》杂志在日本出版。1903年后,邹容的《革命军》、湖南陈天华的《警世钟》等著作先后传入四川,这些言辞激烈、充满革命热情的文字,大大地鼓舞了四川人民反对满清政府的革命意志。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在四川的发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川汉铁路的修建以及和四川人民的(主要是经济利益)联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四川险恶的地理位置,使入川出川特别艰难。刚去四川赴任不久的总督锡良于1903年7月向光绪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奏请朝廷批准川人自筹资金修建川汉铁路,光绪皇帝欣然批准川人自筹资金修建铁路。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修建川汉铁路所需大量资金,其股本来源主要靠“抽租之股”,亦称“租股”。抽租的办法,一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带有强制性。全川7000万人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成了川汉铁路的“原始股民”。1909年12月,川汉铁路开工典礼在宜昌举行。但是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度过财政难关,不惜出卖路权以换取列强奴役性的贷款。清政府宣布将干线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取消商办。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指出,政府没有权力动用国库的钱来填补四川商办铁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机损失。此事在四川激起了普遍的不满,川人都是股民,大家感到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总公司发起动员大会,成立“保路同志会”,要求拒债废约保路。1911年8月24日,川汉铁路总公司召开全体股东大会,提出全蜀股东不纳税的主张。四川总督赵尔丰闻讯后,派人逮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负责人,枪杀请愿群众,导致数十人死亡,酿就“成都血案”,并引发四川全省武装暴动,保路运动走向高潮。
二、清朝政府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
封建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到了清朝末年,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无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相抗衡,加上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对外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对内联合侵略者对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充分表现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朝政治的腐败和软弱,清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受到挑战。
在对待川汉铁路问题上,清政府出尔反尔,失去了作为政府的威严。清政府最初批准四川自筹基金修建川汉铁路,后又出卖路权换取列强贷款,把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建立了“保路同志会”,清政府一意孤行,撤了同情保路斗争的护理川督王人文的职务,任命赵尔丰继任四川总督,还一再严令赵尔丰武力弹压保路民众。9月7日,赵尔丰诱捕了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蒲殿俊、罗纶、颜楷、邓孝可、张澜等人,并下令军警开枪屠杀无辜的请愿民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这种强力镇压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同志军武装起义的爆发。
三、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
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和革命派领导的,在这场运动中,社会各个阶层被调动起来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努力。“运动在那些被动员起来的人中创造了交流空间。它们迫使那些被动员起来者与制度边界之外的社会行动者产生交流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社会运动成了公共领域形成的主要载体,后者为民主意志的形成提供了舞台。”[2]正是这场革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
(一)立宪派为四川保路运动所作的贡献
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浦殿俊、罗纶、潇湘、邓孝可等人所领导的。立宪派争路,第一是争政治权力,第二是保持经济利益。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时候,他们试图向清廷建言,不适宜借款修路,但是未能改变政府的决定,于是就产生对政府的失望情绪,他们对政府的离心力也是无可挽回。所谓经济利益,就是四川至少有两千万人与铁路有密切关系,他们都是直接的投资者。在保路风潮最初开始的时候,他们力图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要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众暴动。他们所标榜的口号就是“和平争路”。五月二十一日,保路同志会的建立,使“和平争路”有了严密的组织和计划。后因官府集体逮捕和平罢市罢课的人,迫使立宪派和革命派联手,使和平争路运动演变为一场革命运动。
(二)革命派为四川保路运动所作的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内阶级矛盾也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但是这些斗争基本上都是自发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另一方面,着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邹容、陈天华的革命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得到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3]其中邹容,四川巴县人,他自费留学日本,并很快成为留日学界所熟知的革命分子。1903年他撰写了《革命军》,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华兴会与光复会亦先后成立于长沙和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四川,出现了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保路运动,革命派抓住时机和立宪派结合,使和平争路运动发展成为一场武装斗争,为四川保路运动的完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四川保路运动进程中产生的规范、意识形态和文化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四川保路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指导下,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由和平争路运动演变而来的一场社会运动。
(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指导
四川虽然地处内陆,但是留学日本的青年最多时达3000人以上,最初他们是抱着各种动机和目的去留学的,如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军事救国等。[4]但是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他们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不少留日学生通过参加革命活动成为革命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也经由他们传入四川,为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立宪派的“和平争路”
立宪派在成都建立保路同志会维护川人的利益,保路同志会的成立受到群众的欢迎,仅仅四天,成都一地签名入会的已超过10万人。不久,成都以外地区也陆续成立“保路同志协会”,到9月7日为止,成立“协会”的共有64个县。[5]立宪派发动保路运动的初衷是给清政府施加一些压力,所以他们把运动限定在和平的范围内,并提出“和平争路”的口号,“要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众暴动。”在和平争路的过程中,立宪派还运用了一些策略,如为了保证斗争的合法性,保路同志会采取了一种供奉光绪皇帝牌位的策略,成立了专门的演讲部,以激发川人的保路意识和行动。
(三)同盟会把和平争路演变为革命
同盟会虽然没有掌握保路运动的领导权,但他们执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实”的策略,暗中联络会党,准备武装起义。四川人民坚持自办铁路,自筹资金,并成立了川汉铁路公司,集股修路。同时还组织保路同志会,发动文明争路,继而罢市、罢课,抗捐抗粮,斗争逐步趋于激烈。四川保路风潮以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民众并制造“成都血案”为转折点,革命顿成燎原之势。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1911年9月25日,四川荣县独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五、结语
四川保路运动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迁、满清政府昏庸无能和腐朽软弱、社会组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革命过程中,革命思想的指导、立宪派的努力、同盟会的策略对革命的完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入剖析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过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首先,在现代化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进步,辛亥革命是现代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事件。辛亥革命所宣扬的三民主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四川保路运动:“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可见四川保路运动在促进现代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时不能采取强力,要注意因势利导。近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在面临成都市民罢课罢市时,不是去协商谈判,而是朝手无寸铁的请愿者开枪射击,制造了“成都血案”,直接激起川人的愤怒,武装斗争也是一触即发。所以政府采取何种行政手段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基础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清政府积贫积弱,再加上面对外敌入侵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竟然和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弃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与广大的中国人民站在对立面,这更加速了满清政府的灭亡。
[1]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1):168-209.
[2][英]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英]恩靳·伊辛(Engin F.Isin).李霞,李恭忠,译.历史社会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G]//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赵纯清.川籍留日学生与四川保路运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03-107.
[5]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vements
XUE 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
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 isone of themost p rominent historical events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it created conditions and p 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Wuchang Up rising.This article dissects 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movements,themain reason 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 broke out is fierce social change of the Contempo rary China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conduct of the Qing Dynasty;the structure an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and its social acto rs:structural behavio r;the standards;ideology and culture caused thereby during 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in Sichuan p 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 sof modern form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judicious guidance according to circum stances w hen we are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but not to use fo rce.
Socialmovements;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Movement of Protecting Railways Sichuan
K257.2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1)05-006-04
2010-11-11
薛霞(1982-),女,山东曹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刘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