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研究

2011-03-31陈国荣

关键词:价值体系内化价值观

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推进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研究

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将其真正转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追求,成为推动实践的前进动力。通过理念创新研究,让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信;路径创新研究,让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信;成效创新研究,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信。

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研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直接提出了如何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新课题,它要解决的是“用什么内化、怎么样内化”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有说服力、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化路径的创新。要推进创新研究,就要将重心前移,深入回答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内化路径、模式的研究。

一、理念创新研究,让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信

面对多元价值的挑战,教育者要树立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文化的多元和差异,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差异,对支流价值进行引导和规范,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和适用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正视大学生在内化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作用,平等和尊重地对待他们,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促进大学生自己领悟教育要求,自觉与各种错误价值观作斗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

(一)以创新的理论,为内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高校教育全过程,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观念来整合和引领高校多样化的思潮和思想观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打牢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主动发挥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自身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作用,研究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的特征、价值、影响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结构、功能、实践要求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理解;同时,还要研究大学生的价值结构、思想特点、心理素质和道德追求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人本的观念,为内化建立有效的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有联系现实解决困惑才能为学生所信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思想和理论与接受者的主观需求相吻合时,思想和理论的可接受性最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理念首先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就是坚持“三贴近”,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强烈,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奉行单一的“你说我听”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人始终是社会实践和价值认同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无论怎么科学和正确,都要经过主体的思想消化吸收,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而内化的关键就在于必须重视对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培养,注重被教育者的感受、理解和认同以及自觉自愿行为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坚信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三)以包容的心态,为内化创设融入的环境

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背景下诞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教育的原则必然包含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方针。社会的一元价值导向与个体的多元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认同,在尊重差异中达成社会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自身地位出发,高度重视“内化”,即在尊重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的情况下,在社会的基本思想道德原则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方面形成共识。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使学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明辨是非,自觉接受并牢固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路径创新研究,让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信

要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方位全程融入到教育之中,并把它切实“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养。解决不好“转化”和“融入”问题,内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转化”和“融入”,解决好、处理好社会意识的“差异”与“共识”、“一元”与“多样”的矛盾。在现代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内化能力建设和内化与融入、转化方式的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提高“转化”和“融入”的能力,就是要尝试不断优化内化路径,创新内化的方式和机制,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内化”的问题。

(一)发挥主体优势,激发自主内化潜能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的主体,教育学习过程就是大学生对学校发出的各种价值信息进行反映、整合、择取和内化的过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选择,接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

首先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学习的需求,要根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特点,把大学生的价值观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争取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让大学生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是学习中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总结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应更重视理论的群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群体自我教育是指集体内部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辩论会、竞赛评比、恳谈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来互教互帮互学,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才能有成效。

(二)拓展有效渠道,提供自觉追求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价值观教育一直注重通过课堂进行理论灌输,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戒空谈说教,要讲求方式方法,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这种单一封闭的模式远远不能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理论,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评价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而价值评价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不是灌输模式能够达到的,它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行为选择上,落实到校内外的各种相关活动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自觉追求的途径。第一,自觉创设情境途径。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型的激励中,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主体对价值观的传播。第二,自觉比较提高途径。这种途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教师针对具体价值观教育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认同。第三,自觉双向互动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对话、研讨,达到教学相得益彰,实现教育目标。第四,自觉甄别案例途径。利用能够体现一定的价值冲突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大学生自我甄别,从而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

(三)提高教师素养,夯实路径创新根基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努力把人格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其次,教师不仅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能够不断地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成效创新研究,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是毫无疑问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氛围,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

(一)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吸引力、感召力与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完整严密、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的综合。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高校教育全过程,离不开确立实践体验的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将其贯穿于学校的科研、管理、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观,就是在科研、管理、教学环节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由观念向实践的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于大学生思想深处;通过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把共同理想切实转化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通过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让青年学生真正了解国情,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抵御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不良风气的侵袭。实践活动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与亲和力,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修养。

(二)在与时俱进中提升包容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坚持解放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夯实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此外,坚持解放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问题,才能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我们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本本、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思想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我们就是在主观偏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把应该被包容被尊重的社会现象视为“异类”。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拒不包容和尊重反映新事物要求的社会意识,特别是一些反映信息时代要求和科技革命的社会讯息,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和先进性。历史上,许多真理起先是以“异端”面目出现的。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世界观去解决和分析问题,“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2](P628)

(三)在健全法制中维护连续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健全和完善法制,以法律的权威性来保障进步社会、健康思潮的被包容、被尊重的权利。同时,对于那些触犯刑律且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大学生,要坚决依法处置。也就是说,解决这类违法问题,不是采用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而应通过司法的途径。健全和完善法制,还可以使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方针获得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这项方针的执行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减少方针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任意性,使这个重要方针不因学校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变。为此,我们要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能够适应新问题、新形势,能够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同时,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能力。树立法律的权威性,使法律成为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现象的发生,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稳定性、连续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研究”(编号:JBS10281)。

陈国荣(1972-),男,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内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