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来源及其目标定位

2011-03-31王宇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

王宇明

(新乡学院 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0)

浅析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来源及其目标定位

王宇明

(新乡学院 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0)

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思想,与当今提倡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一思想具有很大的特色。研究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可以追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必然性,从而为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来源

一、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对中国旧教育制度的反叛

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承袭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落后传统,把儒家思想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民国初期,这些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又曾将儒家思想视为“修身大本”,一些新办学校又开始尊孔读经。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与这种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相差无几。富有理想、忧国忧民的毛泽东亲身感受到了旧教育制度的弊端,对旧教育制度产生深刻的厌恶情绪,萌生了投身教育事业以“改良其旧”、“创造其新”。[1]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曾尖锐地批判旧教育制度的三大坏处:“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之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授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学校的第二个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残贱人性;”“学校的第三个坏处,是钟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上课,几不知上课之外还有天地。”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说:“我看教育要改变,现在这样还不行。”“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1965年,毛泽东写信道:“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毛泽东对于旧教育制度的批判,在他的文章中几乎随处可见。

从以上毛泽东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旧的教育制度深恶痛绝,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其中,对于旧教育制度蔑视学生人格、束缚个性、摧残人才的批判,是他逐渐形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继承

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原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不少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本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中和对未来社会人的理想发展的一般预测中。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2](P515)这里,马克思在肯定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8)“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一切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2](P295-296)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或片面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与剥削的本质,使人的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而且这种片面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身上,也表现在剥削工人的资产阶级身上。这是因为,在私有制社会,真正的分工出现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之时,表现为统治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从事体力(物质)劳动,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脱离了脑力(精神)劳动。就个人发展而言,“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为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生产力之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情况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进一步分离,工人越来越变成机器的单纯附属物,并且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2](P507)同时,“不仅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技能本身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甚至当这种专门技能纯粹是无所事事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2](P33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分工,使人的片面发展愈加走向极端,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了剥削和私有制,建立起共产主义制度,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劳动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才会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机会”。[2](P333)“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P224)

那么,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发展的预测,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当然,这种预测与抽象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多是在分析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时论及,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其中的一段论述或同一问题、同一范畴的若干论述来理解,否则将难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的精神实质。

1.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是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把人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来作出分析的,是把人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人来考察的。在这样一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都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4](P234、98、298)简言之,“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5](P216)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绝不可在上述意义上来绝对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它是相对于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特指个人具有能够根据需要变换劳动的能力,能够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和掌握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

2.马克思主义也从精神活动方面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享受等。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未来社会,人们有了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精神活动更将成为人的主要活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因为要有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6](P292-293)这就要求在“与此相应的一切个人的自由时间,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且使用大家都享受的手段”。[4](P371)

3.马克思主义也揭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4](P328-329、230)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有这样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第二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个层次,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第四个层次,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其主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新中国教育方法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保证了这一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执行,造就了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无数“新人”。

二、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目标定位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反对抹煞学生个性和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旧教育制度,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教授知识技能,培养发达的智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操守,养成优良的品质;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这些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对培养青年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重要性的初步认识。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使根据地教育事业适应革命战争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毛泽东将全面发展的人概括为:个体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广泛的志趣和才能,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每一个体才智的发展打破历史的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局限,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革命工作。这些思想为毛泽东在建国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新中国面临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培养大批有政治理想、有知识、有技术的建设人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目的性更加突出。出于这种需要,毛泽东总结了多年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方针指引下,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培养出一批批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这一方针也为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建构了基本标准。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很多,理论联系实际、“红与专”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是毛泽东着重强调的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党的“三大作风”中的头一条,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红与专”相结合要求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又要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体现“红与专”的有机统一,做到德才兼备。倡导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鼓励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符合人才成长逻辑,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包括了党领导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经验,成为我国当今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高速发展,生产突飞猛进,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不同意识形态间频繁碰撞,这就使我国教育方针关于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愈加具体。德育不仅要明确素质教育坚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向,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信念,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要求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超前的创新意识,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智育则要摈弃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等弊病,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所长;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一般性要求出发,强调学生要掌握外语、互联网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基础作用,其重要性尤其应该重视。

人才的全面发展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这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因素。毛泽东从主观愿望出发,希望我国的教育制度能培养出一批批面向广大劳动人民,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教育革命”实践。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将“红”与“德”混为一谈,混淆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的界限;过于注重“红”对“专”的引导作用,导致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上出现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以及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点简单地放在体力劳动上等缺陷,其倡导的“教育革命”实践,一度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毛泽东关于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大兴素质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这是应该承认的。研究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内涵,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宇明(1977-),女,新乡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