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问题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1-03-31

关键词:大众化恩格斯马克思主义

杜 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全球问题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杜 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的系统工程。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的说明和解决全球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球问题;挑战;机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而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已经超越了国家、人种的界限,正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的说明和解决全球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一、全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谓全球问题,“就是指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1](P2)包括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人口爆炸、粮食安全和核扩散等问题。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关于全球问题的见解强调,全球性问题就是困扰当代人类的“总问题”、“世界性问题”、“全球危机”。1977年,罗马俱乐部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的一堆令人困惑的、棘手的困难,而“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都最终取决于如何解决这个世界性的总问题”。[2](P86)国内目前很多学者将全球问题视作“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3](P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中给出了权威的解释,“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4](P149)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人民需要并促使人民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通过采取具体手段、方法,用生动具体的形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给广大人民群众,主要包括通俗化和普及化两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群众和引领大众的功能,以及使人民大众真正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之结果。

二、全球问题蔓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罗马俱乐部在其推出的第一个报告评论中,特别强调全球问题在发展规模和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质,涉及世界上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利益,它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面临的选择。罗马俱乐部在这份报告中指出,“这方案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的全球概念”。[5](P221)随后,罗马俱乐部又在第二个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认识到各种长期的全球发展危机的极端严重性”,“现在世界的首要问题从本质上讲不是党派政治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除非以全球观点和顾及长远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否则,想根本矫正世界现状和人类前景是不可能的。”[6](P141-195)可以看出,面对全球问题,整个人类总体上的死亡威胁已经成为全球问题的关注焦点所在,甚至是“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说明并解决全球性问题,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全球问题所具有的全球性特征,并不仅仅指全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普遍性,而更重要的是指出,全球问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所具有的全球性。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全球问题所造成的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不仅仅是导致局部地区或单个系统的崩溃,而更加可能的趋势是导致人类生命所赖以存在的地球的全面崩溃。而这一影响的广度来看,就算是产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个国家的某些问题,只要具备了全球问题的特性,都会因问题的交织性特征而将灾难性后果波及全球。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并指导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普遍性、复杂性、整体性和严重性是全球问题所具有的重要特性。它已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需要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而全球问题的出现同人的片面发展有关,更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有关。人类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全球问题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问题,必须更新人的思想观念,提升人的素质。当前,人类已经开始关注全球问题,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全球问题是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对人类构成生存挑战。不同于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加上由于新科技革命与信息社会的来临,人类却遇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核威胁、全球升温、臭氧耗竭资源短缺、毒品泛滥、艾滋病流行……所有这些因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的失控、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异化程度加深而突然降临的问题,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而也正是由于全球问题具有的这种普遍性、复杂性、整体性和严重性,从根本意义上对人类生存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在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互相依存的空前加强的环境下,使全球问题造成的各种困境正在迅速接近甚至超过极限。而由此所带来的是全球问题解决难度十分巨大,甚至给人类一种“无助”的“情绪”,面对全球问题解决的巨大难度,如何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便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障碍。

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其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认知理论,应当更加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更注重的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为了构建一个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更加希望通过这一理论体系发动群众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57)“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8](P15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P56)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始终植根于实践之中,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9](P43)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学说,不是经院哲学或教条体系,而是历史实践及其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必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检验自身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定要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指出:“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10](P82)“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1](P29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直面全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球问题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通过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辩证运动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全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全球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我们需要在有效地说明并解决全球性问题过程中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巨大的历史机遇。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曾说道:在西方的战略思考中有一个根本缺陷——都假定自己是解决全球主要问题的根源。然而事实上,西方同时也是这些问题的最主要根源。[12](P48)美国哲学家格里芬说过:“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到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13](P154)全球问题的形成与人类自身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资本主义传统的发展观以及主体主义思潮均是导致全球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主体性哲学“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包括其他所有种类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13](P5)因此,在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思想将主体理解为自然过程的控制者、操纵者、复制者,人之外的一切,皆可由人控制、操纵和复制。在资本主义的这些思想舆论的指导和支持,全球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

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分析了全球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观、实践观来避免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正如恩格斯反复告诫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P382-384)特别是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问题的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凭借超卓非凡的智慧,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成果,设计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并不是静止的状况,而是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制度安排是马克思主义解决全球问题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它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5](P120)在关于技术的争论时,马克思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7](P77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问题决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它一定是同阶级和国家,即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全球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可能也必须能防止和克服全球问题。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严重的“全球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发达国家为了追求国际超额剩余价值和狭隘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自然资源,因而造成了像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全球性破坏。可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了其强大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展现出来的解决全球问题的巨大潜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问题视域下“大众化”提供了现实依据。1995年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的讲话中首次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提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第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第三,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第五,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16](P532-533)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江泽民再次提到,“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如今,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谐发展观的逻辑发展结果,“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解决全球问题发展观的崭新体现。通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解决全球问题的条件基本成熟。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遏制人口膨胀、缓解粮食危机、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实践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了强大的指导意义,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可以看出,在全球问题不断蔓延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了新的挑战,但是解决全球性问题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的要求,也是直面挑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历史机遇。

[1]蔡拓,等.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意〕佩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M].薛荣久,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3]徐崇温.人类问题和人类困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5]〔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梅萨罗威克,〔意〕佩斯特尔.人类处于转折点[M].梅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新〕基肖尔·马赫布巴尼.西方正成为解决全球问题阻碍[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8).

[1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杜斌(1978-),男,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恩格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