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临床效果评价
2011-03-30王雪山
张 威 王雪山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颅脑损伤患者救护的关键是及时进行伤口的包扎,国内目前主要采用无菌厚敷料、绷带、三角巾或头部弹力绷带等予以加压包扎,这种包扎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广,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止血、防感染作用,但是在包扎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操作流程复杂、耗时较长、敷料易松动、止血效果不理想等,进而导致患者头部伤口持续出血或头皮血肿加重,甚至引起患者头部伤口出现感染症状,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自主研发适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救护的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8例,男47例,女21例;年龄17~79岁,平均(41.3±2.4)岁。本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彩超与CT检查,并且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经过临床诊断,本组病例中开放性颅脑损伤39例(57.4%),闭合性颅脑损伤29例(42.6%)。按照GCS标准进行评分:3~5分22例,6~8分46例。本组病例的颅脑损伤原因为:车祸伤33例,坠落伤21例,击伤9例,砸伤3例,其他伤2例。
1.2 方法
在本组病例的院前及院内救护中,全部给予脱水、止血、纠正水电解质、激素、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纠正酸碱失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根据患者颅脑损伤情况、部位及头围大小的不同,选取相应的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在使用前要打开产品的无菌包装袋。对于头部有伤口的患者,医护人员使用无菌敷料完全覆盖患者的伤口,在套上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内衬部分后,将下颌托、弹力绷带进行扣接。当确定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固定牢固后,使用专业的加压泵,根据患者的实际颅脑损伤情况,通过总连通管分别向各个气囊中注入液体或气体。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状况,医护人员可以用利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中的4个气囊区内注入冷冻的液体,从而促使患者颅内的温度下降,减少脑组织的出血量与氧耗量。同时,在本组病例的院内救护中,护理人员对11例失血严重的患者进行了静脉通道输血,补液量根据患者的实际失血量多少而定。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在15 min内获得救护的57例(83.8%),15~30 min获得救护的9例(13.3%),30 min以上获得救护的2例(2.9%)。经过临床抢救,本组病例脱险61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89.7%。
3 讨论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及院内救护中,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伤情复杂、病情危重等特点,而导致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相对较高[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护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包扎止血处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决定救护成功率的关键。如果不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及时纠正患者的失血性休克,必须加强对于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颅脑损伤患者转运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于患者的颅脑出血症状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导致患者出现转运过程死亡的现象,而且会降低临床救护的成功率。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自主研发了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专利号:201120422276.0),并且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护中得到了应用,发挥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救护中,医护人员要仔细检查患者的意识状况、皮肤裂口、瞳孔情况、头颅血肿,以及有无睁眼、脑脊液漏、肢体自主运动、耳或鼻孔出血等症状。在进行患者的头部固定时,采用本款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对于患者的颅脑损伤部位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各项救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本款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中,头部包扎衬套内装有若干个气囊,气囊外接连通管。本实用新型医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在院前救护头部伤口过程中能快速包扎止血,固定加压,并防止松脱作用,4个气囊区有时可以根据患者头部伤口情况,局部可以加压止血,而且每个气囊区分别可以注入液体或气体。有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抽出气囊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状态,对于头部外伤起到更好的加压包扎[2]。对于颅脑外伤或头皮血肿患者,可以向气囊内加入冷冻的液体,使头部温度下降,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及出血量。外部装置在转运头部受伤患者过程中固定于患者头部,可以在救护患者过程中,能有效的避免患者头部受到再次伤害。
本款医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头部包扎衬套内装有4个气囊,包扎衬套通过暗扣、魔术贴、拉链固定在头盔内侧,与头盔成一整体,气囊的位置分别是头顶部纵列分布3个,绕头围分布1个,各气囊分别外接支连通管,支连通管上设有分阀,各支连通管接总连通管,总连通管上装有总阀。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分阀和总阀调节气囊内的充气或充液量,对头部施加或释放压力。见图1。
本款医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还可以在包扎衬套外加罩头盔,实现更好的保护,头盔外壳选用玻璃纤维层压结构,头盔内衬选用高密度海绵材料构成,头盔盔壳内置缓冲层,所述的缓冲层由弹簧层与橡胶层构成。见图2。
图1 产品结果示意图
图2 加上头盔后结构示意图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护中,患者经常会出现头痛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或脑水肿,在救护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头部降温,才能促使颅脑中的组织代谢降低,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会明显减少[3]。在本组病例的临床救护中,46例出现头部疼痛的症状,利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的气囊内注入冷冻的液体,可以使患者的头部迅速降温。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的每降低1℃的体温,脑细胞的代谢率会降低6%左右,颅内压也会降低5.5%左右[4]。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降温,还有利于患者颅脑的止血,对于救护中进行包扎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的材料或装置相比,笔者所在医院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的应用中,发现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包扎患者头部外伤时,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固定效果理想;②对于局部伤口、血肿的患者而言,应用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可以起到局部加压的效果;③本款多功能头部防护装置在制造中使用的各类材料均为一次性耗材,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适用于各类型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6-372.
[2]催新民,冉住国,易代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64.
[3]李桂芝.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9,29(2):171-174.
[4]胡祥华,冯亚群.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1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