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饲喂肉兔的营养价值评定
2011-03-28郭志强宋代军玉永雄谢晓红易军张家骅雷岷
郭志强,宋代军 ,玉永雄,谢晓红,易军,张家骅,雷岷
(1.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 400716;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66)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国内外广泛种植,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历史。紫花苜蓿具有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利用年限长的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1]。它不仅适合饲养家畜,还兼有食用、药用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其应用领域涉及食品、饮料和医药生产等各个行业。紫花苜蓿是喜凉耐旱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在我国南方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对紫花苜蓿的生长极为不利,并且我国缺乏适宜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生长的紫花苜蓿品种,苜蓿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南方苜蓿产业的发展,科学工作者在苜蓿引种选育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渝苜一号”紫花苜蓿是西南大学牧草学专家经十多年的努力选育成功的苜蓿新品种,在200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个也是目前该地区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品种登记号:378)。该苜蓿品种具有耐湿热、抗病、直立和持久的生长特性,同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持续增产力强的特点;在弱酸性、中性或碱性砂壤土上生长良好,在重庆1年可刈割5~7次,每公顷产干草15 000~19 000 kg;适宜在西南、西北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突破了川渝地区紫花苜蓿种植的禁区,对解决我国南方地区紫花苜蓿品种缺乏,苜蓿产业发展滞后,推动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对苜蓿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其产量的评价和生态适应性上,要进一步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还需要研究苜蓿的营养参数,为其在畜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基础营养数据。对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主要有物理评价法、化学成分分析法、NIRS法、指数法和动物饲养试验法等[2,3]。目前,应用最广的还是物理评价法和化学成分分析法,这2种方法虽然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的优点,但是要提供苜蓿干草的有效能和消化率指标,更准确的反映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就必须进行动物饲养消化试验。我国川渝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肉兔生产和消费地区,年兔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占全国的30%以上,肉兔是草食小家畜,饲粮中必须添加30%~40%的粗饲料,苜蓿干草是肉兔粗饲料来源的首选。目前,我国对苜蓿干草在肉兔上的营养价值评定鲜见报道,苜蓿干草的有效能和消化率数据更是缺乏[4]。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渝苜一号”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生长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和肉兔对其可消化性的研究,确定其营养价值参数,为“渝苜一号”紫花苜蓿的进一步选育以及为肉兔生产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2008年1月在重庆西南大学后山试验田种植的“渝苜一号”紫花苜蓿为材料,在5个不同生育期(营养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刈割,留茬高度 8 cm,实验室烘箱 105℃杀青 15 min,65℃烘 24 h,室温回潮24 h,制成苜蓿干草,供试验用。
各期具体划分如下:营养期,80%苜蓿植株达到50 cm的日期;现蕾期,50%植株出现花蕾的日期;初花期,10%植株开花日期;盛花期,80%植株开花日期;结荚期,50%植株的第1个花序开始结荚日期。
1.2 试验设计
以“渝苜一号”的5个生育期作为处理,每个生育期采集3个样品,共计15个苜蓿样品,研究其养分变化规律;消化试验于2008年10-12月在西南大学试验兔场完成,设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每个苜蓿干草样品(每个重复)选择6只新西兰兔,共计90只新西兰兔,进行消化试验,研究苜蓿干草的可消化性。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测定指标 苜蓿干草的生长特性指标:鲜干比(fresh/dry ratio,FDR)、叶茎比(leaf/stem ratio,LSR)测定参照贾慎修[5]的方法。
营养指标: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测定参照张丽英[6]的方法。并分别测定上述养分的消化率。
1.3.2 测定方法 每个苜蓿干草样品选择6只新西兰兔,公母各半,体重2 kg左右,进行消化试验。饲粮由基础饲粮(80%)+苜蓿干草样品(20%)组成,基础饲粮含0.25%的Cr2O3外源指示剂,预试期 7 d,正试期7 d,于前6 d确定每日平均采食量,于第7 d开始饲喂平均采食量85%的饲粮,收粪7 d,每次采集无尿液和毛污染的粪样25 g,收粪后加入20 mL 10%的硫酸固定氮,然后65℃烘干并混合均匀。利用替代法和外源指示剂法测定养分消化率[7]。
参照文献[8]并结合本地饲料资源配制基础饲粮,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的测定参照文献[9]。
表1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Table 1 The trial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 of diet
苜蓿干草养分消化率的测定采用套算法和Cr2O3外源指示剂法进行测定。套算法计算公式为:待测样品某营养值=基础饲粮某营养值+(新饲粮某营养值-基础饲粮某营养值)/样品占新饲粮的比例外源指示剂法计算公式为:某养分消化率(%)=100-(饲粮Cr2O3含量/粪中Cr2O3含量)×(粪中养分含量/饲粮养分含量)×100[5]。
Cr2O3含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进行测定(TAS-98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后,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q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特性指标
“渝苜一号”的鲜干比从营养期到结荚期依次降低(表2),其中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期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结荚期(P<0.05),而营养期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后,“渝苜一号”的叶茎比依次降低,除初花期和盛花期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期与前期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总的看来,鲜干比和叶茎比营养期到初花期快速下降,初花期到盛花期缓慢下降,盛花期到结荚期快速下降,总体呈“快-慢-快”的变化趋势,具有“椅式”的结构变化特征。
表2 “渝苜一号”不同生育期生长特性指标Table 2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harvesting time on growth traits in alfalfa meal
2.2 营养指标
“渝苜一号”干草的干物质含量,从营养期一直到结荚期呈逐期增加的趋势(表3),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渝苜一号”干草粗蛋白质含量,从营养期的23.90%逐步下降到结荚期的14.80%,其中营养期、现蕾期粗蛋白质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初花期和盛花期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结荚期(P<0.05),各期粗蛋白质前期快速下降,中期缓慢下降,后期又快速下降,呈“椅式”的结构变化特征,粗脂肪、粗灰分和钙的各期变化规律类似于粗蛋白质的变化规律;“渝苜一号”干草的磷含量,从营养期的0.37%到结荚期的0.31%呈逐期递减的趋势,但是下降幅度较小,各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育期显著影响“渝苜一号”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各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各期分别比前期依次增加了13.3%,15.9%,8.1%和7.0%,含量随生育期延后增加较大,但是增加速度下降;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也是随着生育期的延后,含量逐渐增加,其中营养期到初花期显著增加(P<0.05),初花期到盛花期缓慢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盛花期到结荚期又快速增加,总体呈反“椅式”结构的变化特征。
2.3 表观消化率
生育期对“渝苜一号”干草的干物质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表4),从营养期的66.37%逐渐下降到结荚期的56.59%,其中营养期、现蕾期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初花期和盛花期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结荚期(P<0.05);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消化率也呈逐期降低的趋势,其中消化能从营养期的9.35 MJ/kg下降到结荚期的6.53 MJ/kg,粗蛋白质消化率从营养期的83.52%下降到结荚期的65.38%,总体呈先快再慢后快的变化趋势,具有“椅式”结构的变化特征;粗脂肪、粗灰分消化率也呈逐期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很小;生育期对“渝苜一号”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整个生育期呈逐期下降的趋势,其中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较高,为46.67%~53.61%,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较低,为8.51%~12.50%,整个变化趋势也是先快后慢再快,具有“椅式”结构的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