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例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2011-03-27张立群
张立群
1 监测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长春地区5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及医院外所有分娩胎、婴儿进行识别及登记。包括<28周和孕≥28周的出生缺陷儿。
1.2 研究对象 围生期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
1.3 监测方法 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要求,采用全国统一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及围生儿季报表,专人逐项填写,按季上报,并由省、市、区三级监测指导单位分级进行质控。
2 结果
2.1 产母不同特征别出生缺陷发生率,见表1。
表1 产母不同特征别出生缺陷发生率
表2 2007~2009年前6位出生缺陷顺位及发生率(1/万)
2.2 孕满28周缺陷儿产前诊断情况 共监测出生缺陷儿573例,缺陷儿产前诊断177例,产前诊断率30.89%。
2.3 小于28孕周上报的出生缺陷卡共170例,与2010年小于28孕周上报的出生缺陷卡共170例,明显高于2009年(143例),其中神经管畸形44例,先天性心脏病38例;总唇腭裂21例。
3 讨论
2010年我市全年监测围生儿数为57800例,监测的出生缺陷儿数为573例,围生儿死亡555例,围生儿死亡率96.02/万,其中缺陷儿死亡122例,占出生缺陷儿的21.29%,占围生儿死亡的21.98%。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99.13万)高于2009年(97.32/万)。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男性(113.39/万)高于女性(80.81/万)。从地域看,城市高于农村。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主要为三甲医院位居地,如南关区(197.73/万)有市产院、吉大二院、市医院,朝阳区(129.75/万)有省妇幼、吉大一院、省医院,这些医院产前诊断水平较高,疑难孕妇上转相对集中,使发生率偏高。与2008年相比,九台、德惠、农安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为,农村产妇在家中分娩占有一定的比例,卫生监测人员无法监测到乡村家中分娩的缺陷儿,使其当地监测的数据不准确。另外,乡级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不能及时诊断,从而发生出生缺陷儿漏报。从发生畸形儿孕母的年龄看,30岁以上(109.74/万)高于其他年龄组。与2009年比较,城市、农村出生人口增加,年龄在30岁以上产妇明显增加,说明这部分人群是重点防控的高危人群。2010年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然后是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肢体短缩。近两年监测资料表明,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加大总唇裂干预力度仍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作。总唇裂连续几年排在前位,其发生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提示应对该畸形予以足够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表明我市大医院对该畸形的产前及生后早期诊断水平较高,县级医院对先心病的诊断能力应亟待提高。多指(趾)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应以这几种出生缺陷作为预防重点。以B超为主的孕早、中期产前诊断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区、县级助产医院的B超产前诊断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干预措施
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这不仅能提高人口素质,还能有效地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卫生服务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1,2]。所以,首先加强全社会普及婚(孕)前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特别是对高龄准孕妇需积极宣传教育孕(产)前医学检查的必要性。其次加强全地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尤其是农村的出生缺陷监测,使长春地区的监测数据更能说明实际状况,为我市进一步制定出生缺陷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出生缺陷医疗机构的管理及各级诊断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依托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以人群为基础的预防模式可有效减少常见重大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加强围生期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可减少一些染色体疾病的发生,提高宫内诊断水平,及早诊断畸形儿并选择性终止妊娠,减少畸形儿出生,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近年来已有研究认为妇女妊娠期补充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对总唇裂有预防作用,开展增补叶酸、增补碘、接种风疹疫苗工作,孕早期避免病毒及其他不良因素影响,慎重用药,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广泛开展新生儿筛查,使某些遗传性疾病能早期诊断并治疗,减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提高人口素质。
[1] 曲开欣.168例出生缺陷儿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3):303.
[2] 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