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蒸发SiO大量合成硅纳米线及其可控p型掺杂

2011-03-26马渊明于永强揭建胜

关键词:纳米线衬底沉积

马渊明, 谢 超, 江 鹏, 于永强, 王 莉, 揭建胜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0 引 言

硅纳米线作为一种典型的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与体硅材料相比,在电输运、表面活性、场发射特性和量子效应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异性[1-2],因而在低维纳米器件的应用方面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过去数年间,随着Si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3]、纳米生物传感器[4-5]、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硅纳米原型器件的实现[6-7],硅基纳米器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Si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许多种,从生长方式上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如化学气相沉积(CVD)、热蒸发、激光辅助化学气相沉积(LACVD)、电化学法等。而按生长机理来划分主要有气-液-固(VLS)、气-固(VS)、固-液-固(SLS)和氧化物辅助生长(OAG)等不同类型。其中,OAG方法由于工艺简单,并且避免了纳米线生长过程中金属催化剂的引入可能导致的污染,适合高质量Si纳米线的大量合成,因此引起很大的关注。但OAG采用的是固态硅低氧化物高温蒸发的方式,合成可控性较差,尤其是掺杂困难。OAG合成的本征Si纳米线载流子浓度极低,导电性能较差,严重限制了其在纳米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因此寻找合适的掺杂工艺,对OAG硅纳米线的电输运性能进行控制,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金属催化的VLS硅纳米线生长过程中,通常采用引入气态或固态的硼(B)和磷(P)掺杂源对硅纳米线进行生长过程中的原位掺杂[8-9],制备p型或n型Si纳米线,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工艺较复杂、纳米线生长时出现晶格缺陷以及杂质浓度的可控性难等问题。

本文提出通过高温下热蒸发一氧化硅(SiO)粉末大量合成本征Si纳米线,然后通过旋涂含有B2O3的有机溶剂,采用扩散退火的后处理工艺,成功制备了B掺杂的p型Si纳米线。通过改变退火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Si纳米线中的空穴浓度,实现对其电输运性能的调控。本方法工艺简单,可控性高,可有效地解决OAG硅纳米线的掺杂问题,并可适用于其他本征硅纳米线的掺杂。该研究工作有望推动OAG硅纳米线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1 实 验

将3~5 g纯度为99.99%的SiO粉末放入长约8 cm的刚玉小舟中,放置于水平管式高温炉的加热中心。以5 cm×1 cm(100)硅片作为衬底,并在生长前对其用丙酮和乙醇各进行约10 min的超声清洗。在将管式炉密封后,首先利用机械泵将腔内真空抽至5×10-1Pa,再通入氩氢(Ar+5%H2)混合气作为载气,保持流量为50 sccm,并将炉内气压调整为200 Torr。然后以20℃/min的升温速率将SiO蒸发源加热至1 350℃并且保温3 h,合成过程中衬底温度约为950~1 200℃。当反应完成炉腔自然冷却到室温后,将硅衬底从炉腔中取出,肉眼可见在衬底上沉积了大量絮状淡黄偏棕色产物。产物的晶体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Rigaku D/Max-r B]进行分析。形貌及微区结构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EI-Sirion 200 Field emission 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

为进行扩散掺杂,首先将刚制备的Si纳米线在5%浓度的氢氟酸溶液中浸泡10 s,再将处理过的Si纳米线分散在乙醇溶液中形成悬浊液,将此悬浊液滴至有300 nm SiO2绝缘层的(100)硅片上(硅片大小1 cm×1 cm)。待乙醇挥发后,硅纳米线便均匀地分散在SiO2/Si衬底上;然后利用匀胶机将含有14%B2O3的有机溶剂旋涂于硅片表面,分别在900℃和1 000℃下于扩散炉中对硅片进行退火,保温时间1 h,使B可以充分地扩散进入硅纳米线中。退火过程中持续通入N2保护气,防止硅纳米线氧化;再利用直径为5μm的细钨丝作为掩模(Shadow Mask),使用电子束镀膜仪,在掺杂后的硅纳米线两端沉积Ni/Au(50 nm/30 nm)电极。为了改善金属电极与Si纳米线之间的欧姆接触,电极制备完成后,在N2气保护下在快速退火炉中400℃退火60 s。掺杂的Si纳米线的电学性能是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Keithley 4200)上进行测试。

2 结果和讨论

2.1 Si纳米线微结构表征和生长机制

硅纳米线的生长区域主要在衬底温度为950~1 200℃的位置,随着衬底温度变高,样品颜色从淡黄色逐渐变为棕色。图1所示为不同衬底温度下Si纳米线的XRD图谱,从中可以看出,样品的衍射峰同立方结构硅的标准峰(PDF#27-1402)符合得较好,证明Si纳米线具有较高的结晶度。XRD谱中未观察到杂质峰的出现,说明产物纯度较高。

图1 不同衬底温度下的样品XRD图

图2所示为SEM图及EDS图谱和SEM、TEM及SAED图。从图2a可以看出,在沉积区域为950℃时Si纳米线通常扭曲纠缠在一起,虽然整体纳米线的直径分布在20~80 nm之间,但单根硅纳米线本身的直径沿长度方向较为均匀。纳米线的长度很长,在数十微米至数百微米之间。

图2b是沉积温度为1 200℃时硅纳米线的SEM图像,可以看出在高温下沉积的Si纳米线在形貌上与低温区明显不同,纳米线较直,且呈大头针形态,在顶部存在较大的球状催化头,纳米线的长度较短,通常为数十微米。图2a中的色散电子能谱(EDS)显示纳米线中除了Si与O元素外,不存在金属在内的任何其他杂质元素,这一方面说明产物的纯度较高,另一方面证明Si纳米线的生长是以OAG的形式完成,其生长过程中不需要任何金属催化剂。

图2c为1 200℃沉积区Si纳米线的TEM图像,由纳米线表面和内部不同的衬度可以看出,在硅纳米线的表面存在一层5~10 nm的非晶氧化层;该图左下方的硅纳米线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谱证明纳米线为单晶,并具有立方结构,纳米线的生长取向为[111];该图右上方为纳米线顶部圆球区域的选区电子衍射谱,由于没有观察到衍射斑点或衍射环的存在,因此可以确认其具有非晶结构。

图2 SEM图及EDS图谱和SEM、TEM及SAED图

从图2c中的TEM图像可以看出,Si纳米线表面包裹了一层无定形SiO2层,形成了Si/SiO2的核壳结构。而SAED结果也说明Si纳米线是以顶部球状硅的低氧化物SiO晶核为生长点,由径向一维生长得到,这与OAG的生长模式特点非常符合[10-12]。其具体生长过程可以描述为:在高温下,SiO粉末蒸发,生成的SiO蒸汽被载气输运到低温区(950~1 200℃),首先在衬底一些表面能较低处(如晶格缺陷处)沉积呈熔融态SiO球状活性生长点。由于沉积区温度较低,SiO发生分解反应2SiO→Si+SiO2,并产生相分离,其中Si将以固态析出,生成内部的单晶Si纳米线,而密度较小的SiO2相变分离后形成包裹Si纳米线的的SiO2壳层。由于表面SiO2层的存在限制了内部Si纳米线往横向生长,使得纳米线只能沿纵向生长。纳米线头部的活性生长点在纳米线生长过程中将保持熔融状态,通过不断吸收SiO蒸汽,促使纳米线不断往纵向延伸,最终得到表面具有SiO2氧化层的单晶硅纳米线。

2.2 p型掺杂Si纳米线的电学性能测试分析

图3所示显示了未经B扩散掺杂处理的本征硅纳米线和不同B扩散温度下单根硅纳米线的I-V曲线,其中右下方插图为Si纳米线与金属电极接触的SEM图像。

图3 本征和不同B扩散温度下Si纳米线的I-V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本征硅纳米线的电导非常低,其电导率经计算得出约为10-7S/cm。然而在进行B扩散掺杂处理后,硅纳米线的电导率显著提高为5.1×10-4S/cm(900℃)和0.2 S/cm(1 000℃)。这说明通过在Si纳米线表面旋涂含有B2O3的有机溶剂,并进行退火处理,能够使B原子通过热扩散过程进入Si纳米线,取代Si,形成替位式掺杂,从而提高了Si纳米线中的空穴载流子浓度,使Si纳米线的导电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并且可以通过控制退火温度来控制B的掺杂量,从而调制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能。另一方面,掺杂硅纳米线具有非常线性的I-V曲线,说明Ni/Au(50 nm/30 nm)电极可以与p型Si纳米线之间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

3 结束语

本文采用高温下热蒸发SiO粉末的方法,利用OAG生长机制成功合成了大量Si纳米线,此纳米线由单晶的硅纳米线内核以及表层包裹的非晶SiO2构成。硅纳米线的形貌与沉积区的温度直接相关,较低温区纳米线较为弯曲,但长度更长;较高温区纳米线则外形较直,长度更短,且头部能观察到明显的自催化生长小球的存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旋涂含有B2O3掺杂源的有机溶剂,并对Si纳米线进行高温退火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硅纳米线的B掺杂。对单根纳米线电学性质的表征证明,B掺杂硅纳米线的电导率与本征硅纳米线的电导率相比,至少可以提高6个量级以上,并且通过控制扩散温度,还可以精确地对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能进行控制。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OAG硅纳米线在高性能纳米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裴立宅,唐元洪,郭 池,等.硅纳米线的电学特性[J].电子器件,2005,28(4):949-953.

[2] 艾 飞,刘 岩,周燕飞,等.一维Si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18(10):93-97,105`.

[3] Cui Yi,Zhong Zhaohui,Wang Deli,et al.High performance silicon nanowi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J].Nano Lett,2003,3(2):149-152.

[4] Patolsky F,Zheng G F,Lieber C M.Fabrication of silicon nanowire devices for ultrasensitive,label-free,real-tim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pecies[J].Nature Protocols,2006,1(4):1711-1724.

[5] Wang W,Sheriff B A,Mcalpine M.Development of ultrahigh density silicon nanowire arrays for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J].Nano Res,2008,1(1):9-21.

[6] Garnett E C,Yang P D.Silicon nanowire radial p-n junction solar cel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8,130(29):9224-9225.

[7] Gunawan O,Guha S.Characteristics of vapor-liquid-solid grown silicon nanowire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9,93(8):1388-1393.

[8] Cui Y,Duan X F,Hu J T,et al.Doping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in silicon nanowires[J].J Phys Chem B,2000,104(22):5213-5216.

[9] Tang Y H,Sun X H,Au F C K,et al.Microstructure and field-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ron-doped Si nanoparticle chains[J].Appl Phy Lett,2001,79(11):1673-1675.

[10] Zhang R Q,Chu T S,Cheung H F,et al.High reactivity of silicon suboxide clusters[J].Physical Review B,2001,64(11):113304/1-4.

[11] Zhang Z,Fan X H,Xu L,et al.Morphology and growth mechanism study of self-assembled silicon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thermal evaporation[J].Chem Phys Lett,2001,337(1/2/3):18-24.

[12] Zhang R Q,Zhao M W,Lee S T,et,al.Silicon monoxide clusters:the favorable precursors for forming silicon nanostructures[J].Phys Rev Lett,2004,93(9):095503/1-4.

猜你喜欢

纳米线衬底沉积
硅衬底LED隧道灯具技术在昌铜高速隧道中的应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一种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的方法
温度对NiAl合金纳米线应力诱发相变的影响
磁性金属Fe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性能
大尺寸低阻ZnO单晶衬底
大尺寸低阻ZnO 单晶衬底
大尺寸低阻ZnO 单晶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