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2011-03-26黄永辉
黄 永 辉
(福建省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50800)
哺乳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动物资源种类及区系的研究是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关于福建省的哺乳动物,2009年陈友铃、张秋金、杨青比较系统地整理了福建哺乳动物名录并做了区系分析[1],结论为福建省共分布有陆栖哺乳动物8目27科120种(亚种)、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特色。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始建于1985年,2003年进行了扩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作者在参加2005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2],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资料,整理了保护区哺乳动物种类名录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相关动物地理区划研究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闽清县西部、闽江的南北两侧,南片为戴云山脉的东北麓,北片为鹫峰山脉南伸的余脉,北纬 26°15′29″~26°22′41″,东经 118°39′38″~118°51′19″,面积 12513.3hm2。保护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最高海拔1162m,相对高差千余米,山岭陡峻,峰峦林立,峭崖连绵,溪涧密布。该区平均气温19.7℃,年降水量1400~1900mm,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山地丘陵气候特点。保护区内森林蓄积量817263m3,森林覆盖率达90.5%,植被类型为亚热带森林群落,以福建青冈林、丝栗栲林、甜槠林、米槠林、青冈林等常绿阔叶天然林为主,人工林主要有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等,森林较为茂密,层次复杂,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为各种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与繁殖条件。
2 基础资料来源
基础资料是通过2005年为申请建立国家级保护区而进行的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2],以及结合近年来在野外管护中遇到以及访问调查中取得的资料。访问调查主要通过对哺乳动物识别有一定经验的原先老猎人和担负巡护任务的保护区护林员,对近5年在保护区内观察到的动物实体和活动痕迹进行询问,采用对照动物图谱、生物学特征等相关识别手段进行判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哺乳动物物种组成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哺乳动物8目20科46种(表1),占福建省陆栖哺乳动物总种数的38.3%。其中:食肉目5科17种,啮齿目5科12种,翼手目3科7种,偶蹄目3科5种,食虫目1科2种,灵长目、兔形目、鳞甲目各1科1种。保护区丘陵山地海拔差异大,环境丰富多样,而且分布有许多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茂密,因而林栖动物和树栖种类丰富。如:与森林密切相关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rufipes)等树栖啮齿类以及猕猴(Macaca mulatta)、云豹(Neofelis nebulosa)、鹿科等林栖动物。优势经济种有赤腹松鼠、隐纹花松鼠、野猪(Sus scrofa chirodonta)、赤麂(Muntiacus muntjak)、小麂(Muntiacus reeves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等。
表1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种类和区系组成
注:C—全北型,U—古北型,E—季风型,S—南中国型,W—东洋型,O—广泛分布型。
3.2 区系组成以及动物群特征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界线东起福州经戴云山以南[3],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州西部、戴云山脉的东北麓,其动物地理区划坐落于华南区的闽广沿海亚区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错地带。根据张荣祖[4]的划分标准,保护区分布的 46种哺乳动物区系具有我国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界的成分(表1),以东洋界种类为绝对优势,其中:东洋界34种,占总数的73.9%;古北界9种,占总数的19.6%;全国广布种3种,占总数的6.5%。从表1还可以看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有6个分布型,以南方类型占绝对优势,其中绝大多数是东洋型的种类,具体为:属于北方种类的有7种,占总数的15.2%,其中“全北型”1种、“古北型”6种;属于南方种类的有36种,占总数的78.3%,其中“季风型”2种、“南中国型”5种、“东洋型”29种;属于广泛分布种有3种,占总数的6.5%。其中南方代表科有猴科、竹鼠科、豪猪科、菊头蝠科、蹄蝠科、鲮鲤科和灵猫科,占全国南方代表科和亚科总数的36.8%。可见,该保护区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
保护区内具有广布于亚热带的典型哺乳动物如:豪猪(Hystrix brachyura)、黄毛鼠(Rattus losea exigu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 ferreogriseu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小麂、毛冠鹿、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分布北限至中亚热带的华南兔(Lepus sinensi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auritus)、食蟹獴(Herpestes urva)、臭鼩(Suncus murinus)、赤麂等,以及有分布北限略超过南亚热带的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可见,保护区属于东洋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中亚热带森林群落地带,生态地理动物群分布类型为亚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3.3 珍稀哺乳动物物种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分布的 46种哺乳类动物中,小麂(小黄麂)属于中国的特有种;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2003)名单中的濒危种(EN)有豹(Panthera pardus fusca)1种,易危种(VU)有云豹、豺(Cuon alpinus lepturus)、鬣羚、黑熊(Ursus thibetanus)、水獭(Lutra lutra chinensis)和豪猪等5种,低危/接近低危种(LC/nt)有猕猴和穿山甲2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3)附录Ⅰ的有5种,属于附录Ⅱ的有4种,属于附录Ⅲ的有7种(表2);
表2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哺乳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Ⅰ级保护动物2种(云豹和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9种(猕猴、穿山甲、小灵猫、大灵猫、豺、黑熊、黄喉貂、鬣羚、水獭)。属于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濒危种(En)有5种,渐危种(V)有12种,稀有(R)种有10种(见表2)。其中,云豹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猕猴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类群,是研究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动物。区内分布的穿山甲、水獭、黄鼬(Mustela sibirica davidaana)、豹猫(Felis bengalensis chinensis)、大灵猫、小灵猫等哺乳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经济类群。此外,本区尚有福建省重点保护哺乳动物赤狐(Vulpes vulpes hole)、黄腹鼬(Mustela k. kathiah)、黄鼬、食蟹獴、豹猫、毛冠鹿、棕鼯鼠等7种,福建省一般保护动物的哺乳动物9种。赤麂、小麂、野猪和竹鼠等哺乳动物,在肉用、药用等用途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4 小结与讨论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哺乳动物8目20科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9种。哺乳动物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属东洋界的有34种,占总数的73.9%;属于古北界的有9种,占总数的19.6%;属于广布种的有3种,占总数的6.5%。该区的哺乳动物体现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其中:属于南方种类的有36种,占总数的78.3%;属于北方种类的有7种,占总数的15.2%;属于广泛分布种的有3种,占总数的6.5%。分析还表明,保护区属于东洋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中亚热带森林群落地带,生态地理动物群分布类型为亚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黄楮林保护区的哺乳动物资源(46种)仅占福建省陆栖哺乳动物总种数的38.3%,参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5],哺乳动物物种相对丰度只属于较高水平,但就该区所处中亚热带南缘的动物地理特征来说,其相对丰度还属偏低(也比邻近的戴云山[6]、藤山[7]、茫荡山[8]自然保护区低),究其原因这与该区域及其周边动物栖息地保护历史状况有关。在 20世纪80年代保护区所处地区的天然林遭受大量砍伐,动物栖息地质量下降甚至大面积灭失,严重干扰了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再加上滥捕乱猎,哺乳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甚至消失,2003年保护区未扩区前面积仅 232.4 hm2,一度成为许多哺乳动物的栖息“孤岛”。保护区扩区后区内天然林得到较快地恢复,同时沿闽江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也为哺乳动物与其它区域间的迁徙和交流提供生物廊道,但目前保护区珍稀的哺乳动物物种种群数量增加还尚不明显,物种种类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监测与研究。
目前,黄楮林保护区的哺乳动物保护存在不利因素主要有:毛竹林经营活动侵占天然林蚕食动物栖息地;因闽江的阻隔生产栖息地碎片化影响了区内哺乳动物的迁徙、交流和繁衍;保护区紧挨国道、铁路以及区内的生态旅游道路,车辆通行对沿线的动物栖息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紧挨国道没有天然屏障可依托保护管理难度大,外来人员能较方便地进入自然保护区,对动植物资源保护构成很大威胁。建议采取如下保护措施:控制实验区毛竹林扩散实行定界经营,改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加强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继续推进保护区移民搬迁工程,为动物让出家园;在国道、铁路以及生态旅游道路沿线修建相应的动物隐蔽地、生物墙以及动物通道和设置较密集的区界界桩、标示警示牌等;提高管理人员和护林员的素质,加强巡护管理和宣传教育,加强进出保护区车辆和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哨卡、管理所的作用。
[1] 陈友铃, 张秋金, 杨金. 福建哺乳动物区系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 36(2): 23-30.
[2] 李振基, 陈小麟, 刘长明. 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3] 张荣祖, 赵肯堂. 关于《中国动物地区区划》的修改[J]. 动物学报, 1978, 24(2): 196-202. [4] 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申报和审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Z]. 环发[1999]67号.
[6] 林鹏主编.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7] 林鹏主编. 福建藤山兰科植物与藏酋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8] 林鹏主编.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9] 汪松, 杨朝飞, 郑光美.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