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分析

2011-03-24朱冠智罗春莲鲁纯平

海南医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西医

朱冠智,罗春莲,鲁纯平

(湖南省交通医院儿科,湖南 长沙 41000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小儿循环系统疾病,进展快,病死率高,传统单纯西医治疗治愈率较低,心功能改善不尽人意。为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并与50例行传统西医治疗的同质患儿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为2005-2010年我院收治的病例,均符合1994年威海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实验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4.3±1.2)岁,病程(2.1±0.3)个月;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4.1±1.2)岁,病程(2.3±0.4)个月。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1)常规西医治疗。包括:①抗生素、病毒唑、干扰素抗病原体。②极化液(葡萄糖+门冬氨酸钾镁+胰岛素)、能量合剂(葡萄糖+ATP+CO-A)营养心肌,提供能量。③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④抗心律失常、抢救心源性休克等。(2)中医治疗。主方包括黄芪10 g、当归12 g、党参15 g、白术10 g、川芎10 g、生地12 g、赤芍18 g、枳壳8 g。根据不同证候辨证加用其他方剂。邪热炽盛、热毒攻心者症主畏寒发热、咽痛、舌红、苔黄、心悸,加金银花10 g、银翘12 g、丹参15 g、淡竹叶10 g;正虚邪恋、气阴不足者症主反复低热不退、舌薄苔白,加麦冬12 g、麻仁13 g、柴胡10 g、白芍10 g;痰湿内阻者症主体胖痰多、胸闷气憋,加瓜蒌15 g、半夏12 g、茯苓12 g;心阳虚衰者症主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细弱,加桂枝12 g、白芍12 g、附子10 g、细辛13 g、大枣15 g。对照组:同实验组的中西医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予心电监护、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评价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后两组均予超声心动图评价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每周查2~5次心功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酶(CK-MB、Ctnl)变化情况。作以上指标的组内、组间比较。治疗效果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未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13.0数据包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EF、SV、CO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11.0±1.8)%、(17.2±2.8)ml、(2.2±0.3)L/min;对照组差值分别为(7.3±1.3)%、(7.5±2.3)ml、(1.1±0.2)L/min。治疗后两组患儿EF、SV、CO均较治疗前提高,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提升幅度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心酶变化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CK-MB、Ctnl差值分别为(26.0±2.8)U/L、(0.135±0.028)µg/L;对照组差值分别为(15.7±4.3)U/L、(0.095±0.014)µg/L。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Ctnl均较治疗前下降,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项心酶下降幅度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1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x-±s)

表2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心酶变化比较(-x±s)

表3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 论

3.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有关理论 笔者结合临床,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及治疗机理为两大类理论:(1)西医理论。近年研究证实,病毒损害心肌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免疫反应损伤、自由基氧化损伤。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或通过毒素损害心肌[3]。而且链球菌与心肌有共同抗原,为防止链球菌进一步损害和阻断病毒复制,可予抗病毒、抗细菌。病原可在心肌表面形成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抗原—抗体反应破坏心肌细胞,产生炎症改变。故可予激素等抑制免疫反应,减轻心肌损害,同时予营养心肌,能量支持,加快心肌功能的恢复。病毒尚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OFR)导致细胞膜过氧化损伤,引起心肌缺血、膜通透性增加、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4-5]。故治疗可予维生素C、E等抗氧化反应。因抗病能力较弱,患儿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故尚需随时监测,准备抗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抢救。(2)中医理论。传统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与六淫之邪有密切关系。认为正虚为本,气阴亏损、邪毒内侵为标。本有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气阴不足。标有热毒犯肺,肺病及心,虚火妄动,扰动心胸导致心悸怔仲,烦躁失眠,手足心热,心气虚衰。气衰不能帅血,导致血瘀,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脉结代细涩,即所谓虚可致瘀,瘀可致虚。故补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关键一环。在此基础上,尚需要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候进一步选用针对性方剂,力求对症下药,争取尽快控制和痊愈。本研究治疗均从以上理论出发,探讨针对性治疗措施。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特点 西医抗病原、营养心肌、抗氧化等治疗均为针对直接原因所行措施,本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患儿通过西医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EF、SV、CO)均有显著提高(P<0.05),心肌酶谱(CK-MB,Ctnl)均显著下降(P<0.05),证实西医治疗针对性治疗可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害。但如患儿本已有元气不足,则抗病药物难以依附,气血瘀滞,则药不能达,现代医学发挥作用将受限制。理论上如能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可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6-7]。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提升幅度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各项心酶下降幅度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显示加用中医药治疗能更好改善患儿心功能,更能减轻心肌损害。实验组治愈率(56%)远高于对照组(24%),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H=12.22,P<0.05),笔者认为其能提高疗效原因在于能够固益根本的同时又辨证施治,治疗针对性强。主方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益气补血、安定神志;川芎、生地、赤芍、枳壳活血化瘀、清热通络。邪热炽盛、热毒攻心者加金银花、银翘清热透表,丹参、淡竹叶等解毒护心。正虚邪恋、气阴不足者加麦冬、麻仁、柴胡清热利咽、益气养阴;痰湿内阻者加瓜蒌、半夏、茯苓清化痰热,温通心阳;心阳虚衰者加桂枝、白芍、附子、细辛、大枣益气温阳、救逆固脱。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保证机体元气恢复,免疫力增强,又让西药作用充分发挥,药效久,药性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C].威海会议,199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疗效诊断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36.

[3]曹洪欣,张华敏.给予聚类分析的病毒性心肌炎证候分类及证候特征研究[J].中医杂志,2007,12:85-86.

[4]Noutsias M,Pauschinger M,Poller WC,et a1.Immunomodulatory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inflammatory cardiomyopath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Expert Rev CardiovascTher,2004,2:37.

[5]廖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9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9 20(4):107-108.

[6]李茂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8例观察[J].安徽医药,2010,14(7):823-824.

[7]吴玉蕊,向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73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5 16(9):137-138.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毒性西医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